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是一个物质性的实体,它的存在有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基因。现代城市更是以一种精神文化的形式载体而存在和发展着,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形象。景观雕塑是环境景观设计手法之一,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环境景观都是采用景观雕塑设计手法。有许多环境景观主体就是景观雕塑,并且有以景观雕塑来定名这个环境。所以景观雕塑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起着特殊而积极的作用。世界上许多优秀景观雕塑成为城市标志和象征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城市街头游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个公共开放空间,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小巧性、多样性等特点,与市民日常行为和生活密切相关.城市街头游园的建设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短时间内改善城区微观环境,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对其设计时要确定"少即多"、"互动性"、"节约型绿地"的设计理念,引人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遵循的人性化、生态、特色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3.
一、城市雕塑设计的空间环境要素 城市雕塑,一般是指在城市道路、广场、车站、码头、机场、体育场馆、公共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居住区、开发区等城市功能区内塑造的独立形象雕塑作品.一般认为城市雕塑自身构成要素包括:①成像内容.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城雕,其成像内容都会对空间环境产生作用.②形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曹亮 《城市建设》2010,(4):14-14
一、城市雕塑设计的空间环境要素城市雕塑,一般是指在城市道路、广场、车站、码头、机场、体育场馆、公共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居住区、开发区等城市功能区内塑造的独立形象雕塑作品。一般认为城市雕塑自身构成要素包括:①成像内容。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城雕,其成像内容都会对空间环境产生作用。②形体特征。指城雕的造型、体量与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5.
城市雕塑作品是城市的标志也可以说是城市的眼睛,其内容即要突出主题反映时代特征、塑造城市特色、传承城市文化、促进城市文明,又要体现雕塑本身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做好城市雕塑创作设计.  相似文献   

6.
城市雕塑艺术作为公共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纪念性和对公共场所"补白"的艺术品,还应,赋予环境强烈的文化氛围,注重与环境相融,以适应人类的精神需求.城市雕塑需顺应时代的发展,历史感和时代感的统一,追求完美个性的构图形式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态、节约、和谐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已成为新的时代主题点,更是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发展趋向.考虑到城市公共空间的最大限度利用,以及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新与旧交替的问题.所以,正所谓新老交替,继往开来.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是顺应城市建设进程的一种考核方式,也是我们每人每天参与的地方.本文从行为交通、视觉、功能以及心理角度来分析研究火车站新与旧交替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为城市空间的建设和人们的便利性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不断地发展上升.一些大城市的市貌也整体提高并与该城市的经济水平发展相持衡.我国注重着休闲养生,随着各大城市的城市广场发展市民们也纷纷体会到了一个城市广场的重要性与互容性.城市广场的重要性表现在于融洽性、休闲性、娱乐性与观赏性.在这个新时代的发展中广场中的环境空间艺术设计占有着相当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8.
环境中有了人,人的精神就会在环境中得以体现和折射,即使是保持最原始状态的自然环境,由于人的精神存在,环境也会因为被人的介入而改变,从而具有人文精神。本文试从人文精神作为视角略析环境雕塑(城市雕塑、人造景观、纪念碑、墓碑等)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外在显现,叙述着城市所独有的蕴含,它是构成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着社会的意识、城市的精神及城市文化发展的脉络。文章试图通过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基础及发展方向进行剖析来探究其内在的构成,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基础、功能、创作原则的构成要素进行辨析,把握城市景观设计内在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指出未来城市景观发展之路,即以景观之"技"传播文化之"道"。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文地理学哲学思潮的社区空间研究方法论,已从宏观因素讨论转变为基于人本为主体的微观认知研究,强调人与社会空间的和谐,其焦点已由城市功能转向空间的社会价值方面,为社区公共空间价值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城市边缘社会区域是空间剧烈变化和社会功能快速转型的城市发展敏感区,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聚焦于我国大城市边缘社区公共空间价值的共性问题,从"文化转向"以来的社区"空间性"视角,探讨新型城镇化下公共空间社会价值营造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孔国庆 《铜陵学院学报》2009,8(5):77-78,119
城市雕塑建设是雕塑和城市文化和谐、统一的体现。透过城雕作品的形式语言,传递城市文化特质,展现市民的精神面貌,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坚持雕塑创作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当城雕作品给予大众一种感动时,才会成为有生命力的人类文化丰碑而非简单的城市装饰物。文章对铜文化背景下的铜陵城市雕塑建设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从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北京市公共艺术建设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邦 《经济师》2010,(5):11-14
北京城市雕塑已进入繁荣期,未来必然向公共艺术的方向发展。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城市雕塑为重点的公共艺术建设,在政策研究、制度建设等方面领先全国,有望率先实施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对公共艺术建设实行归口管理,将狭窄的城市雕塑管理扩展为全方位的公共艺术综合管理机制。构建现代化的宜居的艺术城市和艺术乡村,可以提升社会大众的道德及文化素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精神产品。它在推进城市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起到美学意义上的提高大众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建设城市雕塑的过程中,应该减少一些功利主义,要有对城市发展文化建设超前意识的把握,要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公众的观赏性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充分认识它的文化内涵、城市精神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不断的发展和社会飞速的进步,我们生活观念以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园林景观在城市中已扮演着很重要角色。城市的空间被受人们的关注。景观铺装能够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个性,还能确保环境质量,从而才能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本文就是通过对地面设计的色彩和材料等因素,来结合相应的场所和环境等要素,与植物和山水等相结合,这样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环境感受。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日常生活是一种重复性的生存方式,其基本要素包括习惯、 经验、 情感等.其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两大研究内容,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精神生活包括信仰、 道德、 价值观等.研究日常生活史具有两大意义,一为传统史学的突破,一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物质及精神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空间设计与空间环境设计风格是满足人们在居住方面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求的关键,相关设计人员应在明确这两者之间联系、设计原则以及实践方法的基础上,提高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科技性以及美学享受.这是当前现代化经济发展建设所衍生出来的,为实现各行各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相关人员应将其作为重点课题内容,以满足人们对"住"这一基本生活需求的美学感受.  相似文献   

17.
城市作为以人为主体的景观生态单元,建筑物群体构成了景观的主体。此外,还分布有公园、绿地和其它一些不常见的景观要素。城市景观是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景观类型,同时城市生态系统也深深地刻上了人类影响的烙印。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城市化,未来的景观将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改造。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人类活动造成的城市景观破碎化已成为众多环境问题的根源.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必须针对这一问题做出回应,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要.利用生态设计原理,对城市的景观设计谈了一些见解和看法,说明了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生态设计是一个过程,不是产品;生态设计更是一种伦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再局限于吃、穿、住、用的档次与质量,他们对户外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也逐渐成为城市环境的精华所在,城市公共空间和设施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其实质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社会公共活动场所.本文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及其意义,指出当前城市公共空间正在缺失,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对亲民人性化的设计需求,并对如何构筑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彰显城市文化和历史底蕴的艺术形式——城市雕塑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各种形式的雕塑作品层出不穷,它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映衬着城市的文化品位及人文精神。本文就如何更好的通过雕塑塑造城市特色文化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