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铁路运输业是典型的行政垄断行业,同时又面临着其他运输方式日趋激烈的替代竞争。本文基于产出导向的SBM-DEA模型对中国铁路运输业在1997~2009年期间的经济效率进行了测算,并采用受限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对于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率的影响。效率测算结果显示,纯技术效率低下是中国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计量回归结果显示,行业性行政垄断和旅客周转量所占比例均对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率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公路路网密度和高速公路占比等替代竞争因素则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位面积生产总值等引致需求因素和铁路路网密度等亦均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2005年铁路局分拆重组改革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则分别呈现出一定程度地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2.
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促进地区间要素流动而对经济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采用2005—2015年我国30个样本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慢于GDP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直接效应,高速公路密度和铁路密度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短期溢出效应尤其明显,但各等级公路密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中部坍塌”现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实现各地区间的协同,以充分发挥其促进要素流动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减少交通基础设施原材料生产、建设施工和维护使用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际贸易究竟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经济增长是对外贸易研究的核心问题,利用黑龙江省1997-2010年的数据,对黑龙江省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了指标分析与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外贸出口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相关性,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带动GDP增长4.978个百分点,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出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验证区域铁路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分别运用全国及三大区域1995~2006年的相关混合数据对预先设定的计量模型进行回归,研究发现:铁路建设在短期和长期都会对全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其长期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一些;铁路建设在短期内就能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只能在较长时期内...  相似文献   

5.
采用物质资本集聚度、人力资本集聚度以及就业密度衡量服务业集聚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服务业物质资本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呈弱化之势,人力资本集聚度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也由正转向负,而服务业就业密度、经济开放水平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该注重加强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协调发展;同时应提高我国服务业的集聚度,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应细化河北的区域发展政策;要强化滨海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冀中南的集中连片慢速增长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有的文献大多证明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围绕基础设施跨区域溢出效应的问题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利用中国199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相邻省份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本地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影响是显著为正的;(2)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相邻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说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远远超过跨区域的溢出效应;(3)铁路基础设施与公路基础设施相比,公路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更加明显,而铁路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影响更加显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已到一个瓶颈,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直以来未完全被激发,内需潜力很大,有待深挖。文章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最终消费支出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大,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驱动力;国内最终消费支出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驱动经济总量提高0.59个百分点;从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角度分析来看,经济发达程度与区域自发性消费支出的大小基本成正比,即地区经济越发达,本地区的自发性消费越大,而自发性消费支出越大,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驱动也越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消费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路建设以国民经济推动作用十分可观。首无是公路投资建设活动本身对增加国民产值。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其次是公路建成通车后因通行能力增加和行车条件改善等由公路使用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波及作用。本主要就公路投资建设活动本身对增加国民产值、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加以分析,提出了公路投资活动对经济的首轮拉动中它的社会总产出乘数接近。也就是说公路建设投资1元就可带动社会总产出接近3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弹性和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湘鄂渝黔边区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就业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边区旅游经济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拉动边区旅游就业约0.52个百分点的增长,且存在从边区旅游经济增长到旅游就业之间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边区旅游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表明,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就业增长之间存在非一致性。提出从旅游经济总量增长,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产业人力资本等角度。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提高旅游就业率。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有正面的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也有促进作用。那么,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产业结构升级是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影响不是很明显。其作用机制是:人力资本水平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年的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只提高约0.3个百分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来迅速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进而间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将区域社会资本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然后分别分析这三个层次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作用体制,建构一个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地方政府运用社会资本解决区域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培育微观区域社会资本促进区域企业绩效的提高;培育中观区域社会资本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宏观区域社会资本优化区域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观点和模型探讨了区域增长极的形成机制,得出的结论是:区位的比较优势是增长极初步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经济活动密度在一定的递增区间内成为区域增长极经济和空间规模的主要内生增长源。这一结论既对廖什用市场密度来确定城市体系区位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指出了一条以点轴经济系统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公路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着手,说明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的重要性,并从结构和数量两个角度论证了公路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结构分析中主要采用投入产出法;在数量分析中新定义了当年投资乘数的概念。最后以开(平)阳(江)高速公路为例说明了在2000年广东省公路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和社会代价之间的内涵关系可以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而建模进行实证分析.具体而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选取代表性的社会代价指标试图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构建社会代价指数,利用状态空间方程和卡尔曼滤波从定量、动态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与社会代价的关系,用经济增长对社会代价的弹性变化来揭示中国经济增长中社会代价的动态轨迹,探讨中国目前社会代价是否在一定合理的阈值范围之内.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社会代价的弹性在0.45 ~0.48之间,也就是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社会代价增长0.45~0.48个百分点,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收益大于社会代价,但是经济增长对社会代价的弹性呈现了递增趋势.因此必须要千方百计降低社会代价,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在区域发展中地位越来越突出.探讨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对于促进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作用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旅游业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提供就业机会.针对其影响提出提高品牌意识、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以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加工贸易作为山东省的重要外贸方式之一,对经济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综合运用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加工贸易对山东省GDP的拉动度及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对加工贸易对山东经济增长的作用做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加工贸易对于出口创汇、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加工贸易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长0.259个百分点,进而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背景下,本文选取云南省1990—2013年旅游发展、第三产业、GDP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E-G两步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对云南省旅游发展、经济增长、第三产业长期以来的动态关系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云南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2)云南省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将提高1.9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将提高1.407个百分点。比较而言,整体经济增长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比第三产业增长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应用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考察2005年~2012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14个省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状况,并根据空间结构分量和空间竞争分量对14个省区的经济增长进行分类。研究表明:从地区经济增长来看,国家分量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经济增长的主因,而空间结构分量和空间竞争分量在不同省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同;从产业经济增长来看,各省区的经济增长均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海南除外),但各省区三次产业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尤其从空间竞争分量来看,东部的江苏、福建和海南三省区的三次产业均具有竞争优势,而西北的甘肃、宁夏和东部的浙江、广东四省区的三次产业均不具有竞争优势。各省区可借鉴邻区经验,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同时强化竞争优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经典"经济增长"和"区域相互依赖"理论,选取1993年—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数据以及经济增长相关指标,建立度量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需求倚重以及三省之间增长联动性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体系。分别考察各省金融、人力、资本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以及三省之间经济增长的动态联动性,依此为东北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针对建议。研究表明,东北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各省金融、人力、资本三要素在不同时间段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各异;在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性方面,辽宁对黑龙江、吉林两省的经济增长有一定带动作用,而黑龙江、吉林两省之间以及二者对辽宁的经济增长带动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