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本文采用永久性收入假说来评估国民储蓄行为,更突出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因素带来的影响,通过一个前瞻性的、动态的分析方法考察中国人口分布变动情况。本文的动态分析方法不仅得到了实证验证,也比经济文献中的静态依赖分析更为有效。本文仿真模拟全球储蓄行为后发现,随着居民储蓄份额的上升,中国2000年经常账户逆差,2010年经常账户呈现顺差,而到2045年左右中国经常账户重现逆差。美国、欧盟的经常账户趋向与中国情况恰恰相反。中、美、欧经常账户的仿真模拟结果具有多方面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2.
从1994年到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是“双顺差”结构不断强化。1994年-2006年,我国连续13年出现了经常项目顺差,并且顺差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1608亿美元和2499亿美元。2007年前7个月,仅贸易收支顺差就达到1368.2亿美元。资本账户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过一年逆差外,也都是顺差状态,主要源于直接。投资账户外资的持续不断流入,2006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1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一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基本状况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主要体现在美国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和迅速上升的净对外债务,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和迅速累积的对美国的债权。2004年,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为6681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逆差为6654亿美元,占 GDP 的5.7%,可见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主要体现为商品贸易  相似文献   

4.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及对货币政策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可以是1年、1个季度或1个月),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账户可以分为三大类: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错误和遗漏账户。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国际收支不  相似文献   

5.
美国贸易逆差的可持续性:调整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概况 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主要体现在美国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和迅速上升的净对外债务,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和迅速累积的对美国的债权.2004年,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为6681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逆差为6654亿美元,占GDP的5.7%,可见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主要体现为商品贸易逆差;净对外债务余额为2.54万亿美元,净对外债务余额与GDP的比为22%.与此相对应的,是世界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影响美国经常账户持续逆差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美国持续经常账户逆差是私人投资需求过旺、私人消费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赤字扩大、实际利差减小以及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常账户连续十多年保持顺差,近几年更是呈现出逐渐升高的态势。经常账户盈余过多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意味着我国经济对外部平衡的可控性弱化。本文正是基于此,对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对顺差带来的利弊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储蓄消费结构、结售汇制度以及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共同造成了我国经常账户的巨额顺差。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羞与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说明了两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而且失衡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但是作者认为两国的国际收支在结构上是一种均衡的关系,存在着均衡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从美国统计的中美两国问国际收支入手,分析两国相对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披露,2020年,外资来华各类投资5206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81%。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2020年,我国国际收支延续基本平衡的发展格局,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2万亿美元左右。经常账户顺差有所增加,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项下资金有进有出,总体呈现逆差。  相似文献   

10.
【英国《金融时报》12月10日】近来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困境的讨论,最终往往归结为高储蓄问题,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则被视为国内储蓄率高于国内投资率的自然结果。例如,2005年中国国内储蓄占GDP比率为48.1%,国内投资占GDP比率为42.6%,自然就形成了占GDP5.5%的商品和服务净出口。最近两年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率连续上升,被解读为国内储蓄率与国内投资率的缺口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