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即社会发展代价。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代价作为人类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以及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代价的内涵必然是不断发展的,代价理论也在实践中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为增长正在付出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如果不尽快转变目前资源消耗大、污染强度高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今后有可能导致资源,尤其是能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严重后果。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旨在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略论低碳经济的发展向度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呼唤发展哲学的观照。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低代价发展向度、普世的公正发展向度及强烈的创新发展向度,这对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跃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循环利用、企业清洁生产到目前的生态企业、生态产业园区、社会循环经济系统等理论和实践模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发展模式。国家推进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城市对区域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石河子市和天业集团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的试点,其发展模式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薪酬管理与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薪酬管理理论是随着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人性假设理论经历一个由"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复杂人"最后到"决策人"的发展过程。文章研究分析了西方人性假设与薪酬管理的发展历程,对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尽管新福利经济学凭借严谨周密的数理分析成为西方经济福利问题研究的主流理论,但是越来越多的西方福利经济学者也意识到,舍弃文化价值的新福利经济理论,其指导现实发展实践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然而囿于理论筑基和研究方法局限,西方福利经济学者对文化价值的争辩多为直觉判断,相关研究也零散而不成体系。基于马克思文化观审视,西方福利经济理论以“偏好”分析替代经济中的“需要”研究,并舍弃经济发展的文化维度而以人的“均质”理性假设抽象研究现实的复杂社会劳动关系,其理论分析范式无法完成现实发展实践的从“物本位”的单纯经济增长到“人本位”的社会全面发展转换的科学引导。通过对西方福利经济学文化价值核算的纠偏,证明经济福利既包含有形社会财富,也包含文化等无形社会财富;忽略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价值,必然导致对经济福利成果的价值低估和对社会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马克思文化观对经济福利中文化价值的科学揭示,不仅为现实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指引,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7.
"北京共识"是国际社会用以表述和概括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概念."华盛顿共识"的破产,彰显了"北京共识"的意义与价值,国际社会对"北京共识"认同并推崇,实际上是对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高度评价.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无论对于广大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还是对于现在是或者过去曾经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与地区、西方发达国家都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30多年来的被称为"北京共识"的中国现行模式被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成功的,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如今,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转轨国家到市场化国家的进程在加快,"北京共识"模式在变化了的大趋势下需要创新,需要学习发达国家成功的发展模式,但从"北京共识"到发达经济体的模式需要一个符合循序渐进的制度转换,"后华盛顿共识"的可持续、协调、创新、民生化等发展理念可成为未来中国通向发达国家过渡期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具有效益与代价二重性,以辩证法主客体统一论为理论视角,对其进行新的理论思考,重新探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合理路径,这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代价主要包括经济代价、政治代价、文化代价、社会代价、生态代价等基本形式。在辩证法主客体统一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阈下,有效控制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代价应自觉遵循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以人为本以及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与代价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发展必然付出代价,代价也可以通过人类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进行控制;另一方面,代价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价值论角度对发展与代价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指出,必须立足社会发展的实践,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与代价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郭宁  吴振磊 《生产力研究》2012,(10):254-256
城乡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围绕呈现关系问题,大体形成了强调"城市(工业)偏向"和"农村(农业)偏向"的非均衡发展强调"城市与农村(工农业)全面发展"的均衡发展理论以及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新时期"模式"的涵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不同时期伴随不同的理论,作为新时期的"模式"(仅指"区域发展模式",以下同)凸显了新背景的内涵.当今的"模式"就是构成整个区域社会的有机体及其系统的历史、现在、未来所演绎的社会全面持续运行与协调科学发展的逻辑过程及其状态,具有丰富的"内容"以及新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加快发展生产力目标与自身社会条件特殊性之间的矛盾,是后发展国家往往面临着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代价问题。为了合理地控制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代价,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分析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代价,有助于认清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所需要的多方面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4.
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是当代“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代价与社会进步一起,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当中两个紧密联系的环节。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悖论在于:一方面,如果人们不改变社会的不发达状况,由不发达带来的沉重代价将会继续泛滥、恶化;另一方面,如果人们通过加速经济发展来消解这种代价,在这个消解过程中又会引发新的代价,可能恶劣程度更甚。本文试图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发展与代价的关系问题作出整体性的审视与反思,揭示其内在联系,提供一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新视野,展现一种解决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追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节约型社会是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通过深化改革、高速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节约型社会包含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和交通运输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李锦 《商周刊》2012,(14):22-22
若为了把经济增长提高到8%,我们要再祭起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大旗,付出的不仅仅是通货膨胀的代价,还有市场体制改革可能倒退的代价,还有坚守陈旧经济发展方式的代价。  相似文献   

17.
高桦 《当代经济》2006,(23):48-49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文明辉煌成果的同时,又付出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沉重代价之后,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反思的结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人类的发展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三维和谐统一.而循环经济是当今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8.
"增长机器"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环境下城市政府与某些能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资本力量结合的一种城市增长联盟,它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谋求城市经济的发展。目前,这种情况在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发展中广泛存在,并突出表现在房地产市场。它在使城市获得短期经济快速增长和面貌巨变的同时,带来了广泛而严峻的经济、社会负效应。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弥补增长机器模式缺陷的一种有效方式,可称之为一种新的增长机器,并将实现中国城市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9.
“脱钩”理论在烟台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基于"脱钩"理论和3R原则,探讨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理论因子;从生态效率的角度,结合"脱钩"理论,分析了烟台生态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什么是发展及怎样发展的系统看法。发展观的确立与生产力水平直接相关,同时更离不开社会的根本属性。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观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变,既需要观念内化,更需要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