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山东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以较低的能源资源和水资源支撑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须尽快脱离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2.
自然资本硬约束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经济运行中资源、能源——自然资本的利用效率明显偏低。作为资源短缺、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发展中大国,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必须真正转变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3.
王晓斐 《经济导刊》2009,(10):37-38
一、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要求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目前经济增长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瓶颈,要解决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矛盾,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对传统的生产经营、社会管理及消费方式等诸多方面提出改革和更新的要求,政府在推动和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为能源短缺所困扰,能源短缺正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正视中国能源短缺及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的现实,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中国能源短缺问题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二十六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并没有根本转变,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挑战之一就是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费强度将进一步加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而且可以大大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本文在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重点论证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在理论上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经济模式提出了挑战。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的基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后,发展循环经济被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生存危机,不得不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本文在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重点论证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浙江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林  谭晶荣 《生产力研究》2007,(13):72-73,93
资源与环境约束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资源约束主要表现为能源的供需缺口不断增大;环境约束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水、大气都受到严重的污染。本研究结果显示,1995年之后,浙江环境污染超过东部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对于浙江省来说,发展循环经济更具迫切性,发展循环经济是浙江经济突破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是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即时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新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在传统发展观下,产业发展多是从经济效益出发考虑,结果短期内经济效益上来了,资源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地被削弱和下降,影响了长远的经济效益.以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发展三次产业,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是我们现实而明智的选择.三次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各产业之间的不同特点寻求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建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中国经济虽保持着高速增长,但已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企业责无旁贷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获得迅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老百姓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如果不尽快转变目前资源消耗大、污染强度高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今后有可能导致资源,尤其是能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严重后果。为了使经济社会陕速发展的趋势能够持续,中央提出了经济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源头实现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全国上下掀起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  相似文献   

18.
杨洁  陈小敏 《当代经济》2009,(21):92-93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大力推进相关机制的建立健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基本原则、本质特征: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相应的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19.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十六届四中全会和200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进入了关键时期,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一些高碳产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由于受资源禀赋条件的制约,中国的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所以,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就更大。中国产业政策的目标是集中力量实现本国经济结构升级,尽快建立国家自主产业创新能力。政府政策的重点应该向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倾斜。战略新兴产业政策支持重点应该放在重大技术创新领域,以尽快实现降低成本,走上提高效能的轨道。"十二五"期间,中国重化工业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这主要根源于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即中国仍处在资本和能源驱动的增长阶段。①因此,以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为重要突破口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即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难度显而易见。基于这种认识,在此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针对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