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中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颂 《北方经济》2007,(5):29-30
一.农民工问墨的现状及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加快解决农民工的子女上学、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体现了农民工问题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农民工,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以农民的身份在城市靠务工为生,他们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又不能融入城市社会,伴随身份差别的待遇差别、社会福利差别、社会活动差别使他们成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成为奔波于城市社会边缘地带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2.
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国保 《特区经济》2005,(12):130-132
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群体,它是指常年和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务工,其职业角色是工人,但户籍仍在农村,其社会身份依然是农民的一部分特殊群体。是农民向市民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城市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化的社会过程。这一转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是推进社会历史进步的过程,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过程。积极实现这一转化,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我国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总之,  相似文献   

3.
农民进城务工现象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农民离开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社会上被称之为“农民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工的农民身份与其所从事的工作相背离,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称之为农民工问题。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张道航 《北方经济》2009,(19):28-31
“农民工”一词是中国特定语境下的词汇.国际上也有流入城市的农民.但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作为我国特定户籍制度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物.“农民工”的称呼本身是作为户籍身份的“农民”和作为职业身份的“工人”的一种混合。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统计监测调查.2008年末全国共有农民工24522万人.其中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  相似文献   

5.
《海外经济评论》2006,(15):19-21
3月27日,中国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发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认为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这是对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身份的再一次确认。那些从田间地头转移到车间工地的农民兄弟,有望迎来社会生活中的新春天。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身份构建遭遇困境,经济收入低,"住房问题"难解决,归属感缺乏,一定程度受歧视,权益保障缺失,犯罪率较高。文化差异对城市身份建构影响较大,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影响新生代农民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交往和婚姻选择,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效度,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权利及思想的表达,导致体制歧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身份建构的路径:了解适应城市社会文化,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城市社会沟通能力,清除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每年有两亿左右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或从事服务业,在这中间,第二代农民工逐渐占据了绝大部分,他们在成为农民工主体的同时,自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一个主要的变化,就是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更愿意留在城市成为市民,不愿回到农村成为农民。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而在市民化过程中,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就面临一种“天花板效应”。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但由于“户籍”身份与“职业”身份的分离,以及我国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使其社会保障权利被“边缘化”.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该文从社会支持网络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农民工现有的社会救助支持网络进行了描述,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民工社会救助支持网络,这个社会救助网络包括由政府参与的正式支持网络以及其由非政府组织、社区和亲戚朋友所组成的自发支持网络,能够为受助农民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民工”是个身份概念.是计划经济时期城乡二元结构的遗留物。伴随身份差别的待遇差别、社会福利差别、社会活动权利差别使得农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城市社会的“边缘人”。即使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形式上的身份差别,农民工的生存条件仍然得不到本质上的改变。当前,我国每年“进城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亿2千万”左右.若城乡身份差别继续存在,“农民工”群体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金学明  丁凯 《浙江经济》2007,(15):29-29
农民工群体介于城市市民与乡村农民之间,目前全国大体数量在1.2亿-1.4亿左右,并且逐年递增。然而,这样一种具有广泛、深刻影响的结构性力量,却因为自身的外来性和流动性,经常遭受“社会排斥”,并在社会结构中呈现出“城里人”一“乡下人”、“体制内”一“体制外”的等级关系。面对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意识到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所谓农民工权益,是指暂时或长期离开农村土地到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而身份或户籍仍是农民的劳动者,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等基本权利及其依法获得的利益。农民工权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被宪法确认并赋予的公民基本权利。这是作为公民所不可缺少的权利。二是农民工作为城镇非农产业的劳动者,还应享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劳动者的权益。因此,  相似文献   

12.
有人提出,“农民工”本身带有歧视性质,不如把“农民工”改称“工人”。 在我国,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群体。说它特殊,源于这一群体生活在城市里,却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他们在城市里往往干着最脏最累的活,而因为“农民”的身份而得不到应得的社会福利及待遇,一旦出现劳资纠纷,也总是处于弱势。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城市教育问题,由于对农民身份的排斥、自身的职业特点、原有乡土关系的断裂造成社会歧视与社会关系网络的破坏,给农民工自身及其子女的城市教育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本文从社会支持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问题,主要从社会支持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互动以及社会歧视的多方面视角讨论农民工子女的产生原因,并讨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城市教育问题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蒋爱萍 《发展》2012,(9):66+74-66,74
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一个鲜明的亮点是,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我圈“农民”是一个反映社会身份的概念,“职业农民”则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职业类型,是一个既反映社会属性,又反映经济属性的概念。可以说职业农民是通过自主选择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城市化的核心是人,是一个“化”传统农民为现代市民的社会变迁过程。这一过程极其“复杂”,不仅要实现农民职业的“非农化”,而且要实现农民居住空间的“城市化”,更重要的,还要实现农民的身份、权利、生活方式等社会角色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6.
打工十几年,吉峰认为那是梦魇般的生活,各种不公正待遇让他应接不暇。2008年,他参与创办了社会组织“劳资关系发展论坛”,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入大众视野;2011年,吉峰因编写被誉为“打工实用手册”的《蓝白仓库》一书,成为一名农民工作家。如今,他是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但吉峰说自己只是一个年老力衰的农民工,希望大家不要用所谓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来评判他,他想做的事情是让农民工问题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如今他仍在温饱线上挣扎。  相似文献   

17.
这些年来,农民工的阶层定位并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人们都习惯于把农民工与农民相提并论,似乎农民工与农民没有什么区别。是的,尽管中国的农民工已经有多年的坎坷历史,但由于二元体制和二元社会的障碍,农民工一直作为农民的一部分,与农民、与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必须看到,农民工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他们正在迅速从农民阶层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18.
城市农民工如何从心理上融入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流动政策的松动,大批的农民开始涌进陌生的城市,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民工潮",从而引发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城市农民工的诞生。城市农民工大多来自于农村中既年轻、文化水平又相对较高的"精英分子",他们的户口仍在农村,身份仍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关于城乡关系的制度变迁和农民身份的变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采取了一种扭曲的形式,即农民工形式,由农民变为农民工,这体现了制度变迁的进步,但农民工不能顺利转变为市民又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这说明已经进行的制度变迁很不彻底,当前制度变迁仍面临艰巨的困难。但中国的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从长远的和宏观的视野分析,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实现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为此,我们不但不能被困难所阻扰,而且更要迎难而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从制度层面消除不利于农民工真正向现代化的市民转化的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中国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农民工这一群体是中国特色的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见证和影响中国经济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政策变革不仅体现着政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农民工需求变化的反映.政府对于农民由农转工、离乡进城的政策导向由严格限制到逐步放松,到如今的鼓励和倡导“一体化”发展,这一政策变迁的终极目标则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