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旭  王钢 《特区经济》2007,(8):227-228
进城的农民工尽管已经加入到城市的劳动分工,承担着城市专业分工的一些重要功能,但是并没有自然地整合到城市社会中去。农民工居住环境恶劣,严重地阻碍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而现有的住房制度,又构成了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反推力。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多渠道采取措施解决其住房问题是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现象已有30多年历史,已从一代农民工发展至二代、三代,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市民",他们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都还处于艰难的过渡时期。因而,加强对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的研究,是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社会课题。  相似文献   

3.
周健 《黑河学刊》2013,(9):123-126
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的特殊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成长过程产生了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由于制度、文化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其所就读的"民工子弟学校"往往成为城市社会的"文化孤岛",其学习和生活与之需要融入的城市存在着"先天的隔阂"。通过对丽水市城区典型的"民工子弟学校"——三胞树人学校的调研,探讨新环境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困境的现状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享受农民工给城市建设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对农民工进城后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改变农民工的城市"边缘人"地位,首先必须赋予农民工平等的社区参与权.但是,农民工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关系网络和市民心理方面的社会排斥是诸多因素中的更深层原因.因此,我们要改变农民工低度社区参与问题,首先要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社会排斥入手,同时也要从农民工自身解决他们城市融入问题.反社会排斥,构建农民工城市社区参与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享受农民工给城市建设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对农民工进城后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改变农民工的城市"边缘人"地位,首先必须赋予农民工平等的社区参与权.但是,农民工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关系网络和市民心理方面的社会排斥是诸多因素中的更深层原因.因此,我们要改变农民工低度社区参与问题,首先要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社会排斥人手,同时也要从农民工自身解决他们城市融入问题.反社会排斥,构建农民工城市社区参与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第二代农民工悬在城乡的"半空中",其处境令人担忧,其未来的出路又在何方?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体性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生  李翠霞 《特区经济》2012,(4):299-301
以农民工为主体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的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居住条件是农民工与市民交往的前提条件,城市中的农民工只有通过购买"入场券"的方式,才可能接近市民,最终完成向市民的转变。最后,从制度建设、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保障房布局、构建城市社会网络等方面相应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实证研究了资源禀赋、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对农民工回流的影响,并对相应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与自然资本对农民工回流到农村有显著的影响,而代表城市公共服务的子女教育、社会福利、住房保障以及就业服务等对农民工回流产生了"阻滞"效应,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本质上是个体决策、家庭约束与社会政策建构的结果,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享有的权利以及水平的提升成为未来完善我国农民工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攀升,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期望能够在城市得到发展,因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农民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收入状况、社会生活、心理状况3个角度探索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从制度和个人两方面出发分析产生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产生原因,并为帮助大学生农民工跳出困境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苏银录 《魅力中国》2009,(29):227-227
发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民工,背井离乡从农村涌入城市社区搏弈,想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人生、过上城市人一样的文化生活。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却因其身份"特殊",他们的生活愿望至今也未能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11.
辜志强 《老区建设》2007,(10):15-16
城市认同是农民工身份转换的文化心理问题.本文描述了农民工身份转换的现实状况、从转型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认同缺失及其社会原因,建议农民工提高素养,培养城市认同,完成社会身份的文化转换.  相似文献   

12.
钱其凯 《魅力中国》2014,(5):270-271
当前的青年农民工群体,无论是在知识技能还是在身体素质等方面普遍优于前一代农民工。从应然的角度讲,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但是,由于其先赋身份的影响.当前青年农民工融入社会仍面临着诸多障碍。一方面,来自城市方面的排斥而使其很难融入其中;另一方面,长期脱离农村社会,他们已不再属于真正意思上的农民。因此。当前的青年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和农村摇摆不定,不断被边缘化。本文主要从农村和城市两方面来探讨青年农民工的身份边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均发展较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在所有的外来务工者中,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民工"的称呼较为排斥,对过去的农村生活,他们也不愿提及。其实在他们心中,早不把自己当做是农民。他们有着更为强烈的融入城市的愿望。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融入城市的渠道和不断高涨的房价,让他们对于城市的梦想只能望而却步。现如今,农民工并不能和城市很好的进行相融,这一群体的大部分人没有身份认同感。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存在一定限制,农民工的生活存在着很多有待改善的问题,例如,工资水平较低、社保不健全、子女的教育受到一定的限制等。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不只是位置、空间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他们如何逐步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从心理和文化上认同城市的过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其融入城市所产生的诸多问题需要被重视,更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研究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实状况及产生的问题,并为相应问题的缓解与应对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4.
吴芳 《科技和产业》2007,7(3):45-47
城市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文章阐述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不仅造成城市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证,也阻碍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构建针对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关农业的、农村的、农民的"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以及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农村约有1亿~1.2亿剩余劳动力,曾几何时,随着农村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生产工具的普遍使用,土地等生产资料已经不能满足农村人口的经济需求,农村劳动力仅靠当地经济发展已经无法完全消化。于是大部分的剩余农村劳动力就选择了离开多年耕耘的土地,来到城市就业,但是解决就业的同时也加重了城市的负担。然而,近年来情况有所变化,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许多"农民工"返乡后不再返回城市,而是选择回乡就业或者自主创业,导致大城市的某些岗位出现了"用工荒",这其实是市场调节作用于资源配置的结果。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因,浅析市场调节与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心理融入层面分析了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着重剖析了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并从制度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关于城乡关系的制度变迁和农民身份的变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采取了一种扭曲的形式,即农民工形式,由农民变为农民工,这体现了制度变迁的进步,但农民工不能顺利转变为市民又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这说明已经进行的制度变迁很不彻底,当前制度变迁仍面临艰巨的困难。但中国的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从长远的和宏观的视野分析,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实现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为此,我们不但不能被困难所阻扰,而且更要迎难而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从制度层面消除不利于农民工真正向现代化的市民转化的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对城市融入作了界定,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认为,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进程与农民工进城热度成反比,进展缓慢。制度、体制层面对农民工的歧视仍是影响其城市融入的决定性因素,非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也阻碍了其城市融入的程度。所以,要推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融合,需要综合考虑,多维度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城市教育问题,由于对农民身份的排斥、自身的职业特点、原有乡土关系的断裂造成社会歧视与社会关系网络的破坏,给农民工自身及其子女的城市教育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本文从社会支持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问题,主要从社会支持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互动以及社会歧视的多方面视角讨论农民工子女的产生原因,并讨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城市教育问题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约因素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时玲 《特区经济》2006,(6):136-137
“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城市的社会歧视、各种正式组织对农民工的关注和容纳不够、农民工社会网络关系的匮乏及自身的局限性是造成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的原因。为了提升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促进其与城市的融合,我们应该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清除并杜绝任何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和排斥性政策与做法,将农民工纳入其居住的社区和所在地区的工会组织中,实现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由内聚式团体网络向开放式团体网络的转变,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