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一个不同与硅谷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正忠 《发展》2001,(8):58-60
1980年 12月,台湾在台北市西南的新竹县设立了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经过 20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已蜚声岛外,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最近,美国 Site Selection杂志评选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为全球十大发展最快园区中的第一名,产品销售总额达 4550亿元新台币 (约合人民币 1000多亿元 ),电脑硬件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地,仅次于日美。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获得了巨大成功,原因就在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设计者看到了台湾发展科学园区与美国硅谷不同的条件和环境,在设计新竹的基本框架时,不生…  相似文献   

2.
2001年4月,笔者随盐城市招商团赴台湾招商引资,到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进行了考察。期间收获颇多,感触很深。通过对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后,笔者感到新竹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与美国硅谷相比,更值得高新技术产业区去深入学习和认真借鉴。  相似文献   

3.
台湾三大科学工业园区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台湾在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功发展后,为实现“南北均衡”发展及推广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又相继在南部与中部建立了两个新的科学工业园区,从而形成北、中、南三个科学工业园区,企图将原来“点”的开发转变为“线”的发展,形成台湾“西部科技走廊”。本文就台湾三大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与评述。  相似文献   

4.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从始建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在园区建设上,经过4次扩建,在移植美国硅谷经验的同时,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也努力塑造自己的特色。本文在分析园区建设演进的同时,还对园区的管理特色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台湾区域发展研究院的邀请,笔者近日访问了台湾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和园区同业公会。参观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和台南科学工业园区,以下主要介绍新竹科学园区。1.园区概况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是园区的行政主管单位,隶属于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发展委员会”;内部设有企划、投资、劳资、工商、建管、营建、资讯等机构;现有员工298人,负责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营运管理及为厂商提供各项服务等。台湾科学园区同业公会是依据台湾“工业团体法”设置的台湾区级工业团体,隶属于“内政部”,内部编制有行政、业务、训练等组室…  相似文献   

6.
<正> 1980年12月,台湾在台北市西南的新竹县设立了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已蜚声岛外,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有台湾"硅谷"之称。最近,美国Site Selection杂志评选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为全球十大发展最快园区中的第一名。目前,新竹的总面积为480公顷,还有进一步开发100公顷的计划。园区内共有高新科技企业  相似文献   

7.
台湾“硅谷”崛起的奥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4月,笔者随盐城市招商团赴台湾招商引资。到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进行了考察。其间收获颇多,感触很深。此前,笔者将美国硅谷的成功视为圭臬,多次著书立说予以鼓吹。但通过对新竹新学工业园区的实地学习和研究后,笔者感到新竹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与美国硅谷相比,更值得大陆高新技术产业区深入学习和认真借鉴。  相似文献   

8.
《开发研究》1986,(5):54-54
林慧勇撰文认为.一个国家引进他国先进的国的“剑桥科学公园”、日本的“筑波科学城”、我国台湾省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等一百多个.这些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设再次证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没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科学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都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9.
蓬勃发展中的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世界上办得较为成功的科学工业园区之一.它的成功运作为祖国宝岛台湾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年1月中旬我应邀到台湾参加"第一届海峡两岸制造技术研讨会",会后,承蒙主人的热情安排,使我有机会到新竹科学园区参观访问.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来,世界各国已设置了几十个科学工业园区。其中,以美欧日最为突出,特点是创办早、成果好、影响大。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布局,是在美国科学园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本文试将台湾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曹越 《科技和产业》2019,19(8):89-92
区域科技是国家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国家科技的简单缩影。区域科技管理必须充分研究和尊重区域科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区域科技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整体科技的有序发展以及区域科技结构的合理化。在区域科技资源有限的客观基础上,从消除区域科技信息不对称、激发区域科技创新主体的动力、共建区域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及文化制度软环境等方面探索性地提出提升路径,并提出转变区域科技服务职能、完善区域科技规制体系以及发挥宏观统筹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C N K I数据库中1998—2020年科技创新研究的2853篇文献,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科技创新的研究热点及演化开展研究.借助CiteSpace 5.7.R2可视化工具,绘制中国科技创新研究的知识图谱,主要包括关键词共现分析和突变分布、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时间线分析和时区分析.研究表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但科技创新研究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2000—2006年,农业科技创新、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与机制等成为主流的研究热点;2006—2012年,科技创新体系、指标体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对策、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人才成为研究热点;2012—2020年,中国科技创新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政策、创新驱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以创新引领区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文章根据知识生产函数理论,利用2002-2011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基于面板时间序列的处理方法,构建江苏省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分析了RD投入、科技人才投入、FDI等因素对江苏创新产出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提升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是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在山东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中,加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意义深远。基于对政策文件的集中梳理及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内涵、特征的理解,总结凝练山东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系统阐述山东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意义,最后从省域和市域两个层面提出加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5.
加强知识管理,获得持续创新利润是当今企业应该树立的崭新理念。本文以"讯飞公司"为例,系统地阐明了该公司通过运营知识资源实现知识产业化,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筹措发展资金,建立有效的组织学习机制,不断提高组织知识创新能力的成功经验。借此为我国企业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城市群为节点构建科创带,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创新要素集聚理论,分析创新要素集聚组织结构形式,比较国内外典型科创带建设特征,探讨长三角地区科创带建设路径问题。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集聚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创新资金和创新人才集聚,呈现“1+4”的结构;科创带是实现创新要素协同集聚的有效组织形式。通过研究为分析科创带创新要素集聚特征提供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资源是决定创新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浙江省11个地级市2003-2012年面板数据,从企业和政府两大创新资源投入主体,考察区域科技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发现:浙江区域企业与政府的科技投入在创新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企业资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技术知识的应用和产业化阶段,而政府的资金投入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则主要集中在技术知识的生产阶段;企业与政府的创新资源投入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存在门槛效应。最后,文章提出了提高浙江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使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肖鹏  庄越  王光杰 《特区经济》2006,211(8):295-297
以十堰市科技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为例,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地方区域科技,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方高校作为思想源和创新基地,可以为所在区域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供给、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体为地方高校特有的学术环境、科研氛围的形成和特色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文章首次提出了"基于协同式学习的地方高校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体系"的综合概念,对其内涵实质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和实证分析,并就此提出地方高校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董笃笃 《改革与战略》2012,28(6):28-30,123
我国目前的创新立法很难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较好的引导与保障。在创新立法中,应将法学体系化思维与创新理论相结合,明确当下创新政策时期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理念,并实施从"以知识或技术优势为基础"到"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政策转型。同时,科技法学应加强区域创新示范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