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红 《特区经济》2024,(2):28-32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21世纪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其重要内容就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一体化。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动力来看,既来源于建立统一要素市场、科技创新联动、人力资本自由流动、地理空间界限淡化等内生性动力,也离不开完善交通与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政策红利等外在驱动力。当前,健全大湾区要素市场一体化,搭建区域创新创业空间平台,建立聚合、兼容、开放市场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便捷、可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以及制定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广州和深圳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深联动发展对于广东全省经济社会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广深各具优劣势也面临不少机遇和挑战.目前,广深两地缺乏持续沟通合作机制,产业结构同质化造成激烈竞争,基建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政策制度衔接不畅制约联动发展.探索广深联动新路径要建立广深间的常态化联动机制,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间的交流合作;加强广深两地的规则衔接,进一步助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开放;深化分工协作和产业链资源共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促进教育医疗资源优势互补,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医疗高地;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共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之城的范本;实现民生领域的共建共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四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这无疑奠定了支撑香港实现由乱及治的重要法律基石。而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有500多字专门阐明了香港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风险管理中心和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  相似文献   

4.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落脚点大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打造科技强国的重要抓手。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三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脉络,接着从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其建设经验,最后联系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后得出相应的对策启示,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决策参考和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5.
国家提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是肇庆市面临的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最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最密集的精英人才资源,拥有尖端的高新技术,前途不可估量。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加强肇庆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交通联系,要以国际发展眼光,高标准,严要求谋划市内交通建设,构筑"十横八纵"城市交通网,由交通引领肇庆新一轮发展热潮,为粤港澳大湾区向大西南拓展发挥桥头堡作用。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加快融入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明确粤港澳大湾区空间联系,有利于提高湾区凝聚力和全球竞争力。通过城市流强度和引力模型量化分析之后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之间已经形成初步的产业分工,但是产业同构现象依旧存在;中心城市在湾区内发挥了主要的对外服务作用,但内部发展不均衡,多数城市存在经济发展与对外服务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广州、深圳辐射周边的能力最强,珠江西岸发展水平和周边影响力落后于东岸。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跨境协调机制,明确城市定位与合作分工,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管。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深莞惠联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鼓励"9+2"城市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广东省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以广深为主推动珠三角核心区深度一体化、将粤东粤西与珠三角串联成沿海经济带、将粤北地区建设成北部生态发展区,正确把握差异化发展与协同共进的关系,寓差异化于协同之中,以精准的差异化落实高水平的协同发展,以上规划均将"区域协同"作为重点发展思路。作为典型城市边缘区的观澜街道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源配置,科技赋能,人文赋魂,积极协同周边资源,成功扭转局面,构建了一个以区域协同创新为主线,面向未来,具有观澜特色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必须顺应新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想要在新发展格局中有所作为,必须增强各级政府的空间治理能力、完善相应的空间治理体系,进而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堵点。文章通过对空间治理的范围、主体、方式和内容进行梳理,将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治理的理论框架概括为: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构成的多元治理主体,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治理手段,针对生产布局优化、优质生活圈构建、地区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等突出问题进行治理。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多点多极的发展格局、珠江东西两岸发展失衡、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和城乡空间混杂等空间结构特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治理体系应破除空间边界,畅通内部循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联通国内、国际市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完善的产业链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维护空间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和发展引擎,其与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相关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引力模型、比较优势模型等,从经济引力协同度、产业结构协同度、人才比较优势协同度、和营商环境协同度4个方面创新构建了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综合协同发展指数模型(CDI)体系,对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各相关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在发挥“一国两制”优势、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互促进、利用区域空间组织推动自身发展等方面积累了值得推广的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必须进一步探索适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方式。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造更加有利于经济主体与区位相互匹配的环境,构建政府、市场、资本、社会互补协同建设模式,有效发挥战略规划作用,创新“一国两制”下的治理体系,形成具有世界意义的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体系,塑造活跃的大湾区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1.
利用分析软件CiteSpace,运用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税收问题的核心研究力量、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者对香港地区税收领域的研究给予的关注度最强;研究主要集中在征管模式、香港税收问题、吸引外商投资的税制和三地税收政策4个方面;研究主题突现时间与当时宏观背景以及相关税种改革时点相契合;研究热点由研究直接税转变为研究以增值税为代表的间接税、由研究香港税收制度特点和征纳双方存在的税收问题转变为研究湾区内税收筹划问题再转变为现在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税收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创业风险投资是科技企业获取权益资本融资的一项重要金融制度安排,在粤港澳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国家战略规划下,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与支持作用。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通过构建大湾区创业风险投资城市联系网络,从投资金额、项目分布、整体网络密度、核心-边缘结构等方面分析大湾区创业风险投资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湾区创业风险投资发展顺应宏观环境的波动,城市群内部形成港深广三大集聚中心,存在显著的空间、阶段分布不均衡的特征;港深广形塑了大湾区创业风险投资的网络关系,网络规模、联系日益加强,并呈现出"东密西疏"的放射状格局;港深广的集聚效应显著,边缘城市之间的投资联系仍较弱;经济环境、创业企业、创投机构、制度因素对大湾区创业风险投资联系有显著影响,其中经济及制度作用强度占主导。  相似文献   

13.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粤港澳大湾区"主题的CSSCI和核心期刊论文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在该领域的学者和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内;研究学科以经济学为主导;研究热点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和目标、国际湾区建设的经验借鉴、机制协同和制度衔接以及一些重点研究领域。未来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仍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14.
推动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出发,通过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以及对东京湾区发展路径的分析,为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经济一体化,必然要克服香港、澳门和广东三地之间的税制差异带来的冲突问题。香港和澳门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下被赋予税收立法权,税制协调的基础是保障香港和澳门的税收独立。粤港澳三地之间的税制差异主要表现在税率、税种、税收特点、税收管辖、税收征管等方面,正是这些差异使得在大湾区建设中产生重复征税、逃税避税、税收利益分配不均衡以及征管机构行政管辖权冲突等问题,从而阻碍粤港澳三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归纳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六大主要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惠州)总部经济政策的内容及特点。总部经济政策一般包含认定方式、奖励措施、配套政策与服务三项内容。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经济政策认定方法因地制宜、多样细致;奖励政策名目多样,旨在降本提效及吸引高端人才;配套政策集中于用地、人才、城市服务和政府服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毛艳华 《南方经济》2018,37(12):129-139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但粤港澳区域是"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和三种法律体系"的跨境合作,这与国际典型湾区和国内主要城市群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笔者在对现有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基础和障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异质性制度下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实现要素跨境顺畅流通、区内营商规则对接、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作为一种成功的异质性跨境合作模式,欧盟基于要素便利流动、市场体制接轨、多层治理合作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善营商环境,加强湾区市场体制对接,消除要素跨境流通障碍,强化湾区跨境政策协调,形成湾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8.
王领  魏冉 《科技和产业》2021,21(9):58-65
运用粤港澳湾区2001—2018年的商品市场一体化指数,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市场一体化对粤港澳湾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粤港澳湾区的市场一体化指数与FDI负相关,市场一体化指数越高,FDI反而减少;同时,滞后的市场一体化指数与FDI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不同地区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对外商投资有不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积极制定引导政策,大力推进高素质人才建设,并坚持对外开放,同时针对地区差异因势利导,发挥优势促进经济内循环.  相似文献   

19.
王一帆 《科技和产业》2024,24(2):165-171
基于系统性构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前提,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提升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而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中心城市的显著性更强。此外数字经济通过人才资源储备与低碳技术创新进一步实现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此,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的巩固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还应缩减内部差异,以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区域布局特征,区域布局的优化与升级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区域布局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优化与升级,由内陆、流域、"三角"的布局向境外、海洋、"湾区"延伸,即由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向粤港澳、沪宁杭、黄渤海三个大湾区延伸——中国的区域布局进入"湾区时代"。而不同的区域布局又与不同形式的开放联系在一起。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延伸到境外——港澳,而沪宁杭、黄渤海两大湾区则应根据其自身的区位和地缘优势推动形成新的开放格局。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深度国际合作的需要,在新近签署的RCEP协定基础上推出RCEP+中日韩(1+3),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协定签署,同时,构建上(海)东(京)首(尔)"金三角"城市自由贸易区,再将整个沪宁杭、黄渤海城市群纳入整个东亚湾区开放体系,作为"东亚合作的战略承载区和先行区",将会形成亚太地区以至整个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并对世界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深刻影响,有助于带动世界经济走出低迷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