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牛灿民  魏亚飞 《魅力中国》2014,(10):355-355
瑞平蜈绍窝煤业有限公司系平煤兼并重组煤矿(以下简称蜈绍窝煤业),随着蜈绍窝煤业生产布局的变化,矿井西翼最大通风流程已达到3,09km,随着西翼二1-12020采面的形成,通风阻力进一步增大。根据矿井通风系统现状对巷道进行改造,提出了优化改造方案。经过对比分析后确定最优方案,并组织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坑柄煤矿通风系统存在明显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矿井正常运行安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矿井通风系统实施改造方案。项目实施改造后,矿井通风系统更加完善,抗灾能力进一步加强,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光勇 《魅力中国》2010,(1X):149-149
本文对矿井通风事故隐患管理的评估方法以及矿井通风安全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提高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边旭 《魅力中国》2013,(32):28-28
矿井通风简单地说就是向井下连续输送新鲜空气,稀释并排出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调节矿内小气候,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矿工安全与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矿井通风系统事关井下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矿山效益。本文通过分析煤矿通风系统的重要性和煤矿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解决对策,从而减少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对井下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全国各国有煤矿大部分已处于深水平困难的开采时期,就矿井通风而言,由于巷道长度和深度的增加,导致通风阻力的增大和煤、岩层热量的增加,对矿井通风能力和井下气候条件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矿井(煤矿)通风系统是矿井安全生产和灾害防治的基础.其安全性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灾害防治.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矿井通风系统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1采区上部的11煤拄残采面采空区密闭方案从防水和防火两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提出了优化方案及具体设计,变以堵为主为以疏为主,对11采区下部工作面的补水通道进行了截流,提前进行了疏放,解决了悬在采区上部的一个重大隐患,既满足了11煤柱残采面采空区的防灭火需求,又为11采区下部工作面开采创造了优良、安全的防治水条件。为矿井安全生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相似条件的采空区密闭方案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康瑞鹏 《魅力中国》2014,(27):245-245
矿井通风系统是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一通三防”各项工作的基础,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确保矿井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有足够的通风能力,在矿井生产的不同阶段能时时满足生产的需要是矿井通风管理的首要任务。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管理核心。实现通风安全管理现代化是改变煤矿安全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 通风系统是矿井生产的重要环节,为保证通风系统正常工作,必须科学地设计和管理.目前,在矿井通风作业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测量工作繁重、实际运作成本高、反馈信息数据的滞后性、通风系统效率精确度低、实现系统局部或整体的可控性和可视化困难等.  相似文献   

10.
基于粗糙集-未确知测度的矿井通风系统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粗糙集对矿井通风系统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去除冗余指标,并求出约简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归一化后,作为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的指标权重系数。不仅减少了未确知测度评价的计算量,也为其权重确定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客观解决办法。同时,结合邯郸市峰峰矿区15个矿井的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上油田原油资源储量丰富,其中N油田有着大量的稠油资源,现有的多元热流体开采方式已无法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开采效果差,因此急需开展蒸汽驱注采参数优化研究,但是传统的优化方法主要针对不同参数逐一进行优化方法,无法从全局综合考虑各个参数的协同优化作用,因此最终方案往往是单一参数的最优方案而不是全局最优方案。首先利用Petrol建立了区块地质模型,进而采用数值模拟软件CMG对该油田试验区进行了生产历史拟合,在此基础上使用基于均匀设计的改进型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算法)对蒸汽驱开采方案进行整体智能优化,并将预测的开发效果与传统优化方案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使用智能优化方案对油田进行开采,累增油量34.05万方,提高采收程度12.8%,相对人工配产方案增油5.39万方,提高采收率2.03%,有着更佳的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机场安检作为航班离港的重要环节,降低安检区运营成本和减少旅客等待时间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安检排队系统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优化布局的思想,并利用安检排队系统中现有的资源,根据资源优化思想,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为例,建立安检排队系统双目标优化模型。通过NSGA-II算法,获得资源配置方案的Pareto最优解集,然后使用TOPSIS方法,对Pareto最优解集进行排序,得出综合效益最优的配置方案:I级系统开放通道数为17个,II级系统开放通道数为35个。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消除了运营成本和等待时间量纲间的差异,为存在博弈的优化目标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3.
邵美晨 《科技和产业》2023,23(10):196-201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动脉,而其中车辆路径问题与配送中心选址分配问题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子课题。为了提高物流效率,解决多阶段配送选址问题,以降低运输时间、运输成本为优化目标,构建了多循环物流选址-运输路径优化数学模型。采用NSGA Ⅱ算法结合计算机编程求解双目标的优化问题,解决了车辆选择、备选中心选取、路线选择等问题,通过题库部分数据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时间和成本是无法同时达到最优的帕累托解集,决策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更适合自身需求的选址-运输路径配送方案。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程序化交易变得越来越受关注。目前国内大多数程序化交易者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检测与优化体系,采取的测试方式大多为简单的历史数据回溯测试,这容易导致对历史数据曲线的过度拟合。论文构造出一个较完整的程序化交易系统的检测与优化体系,依次分为六个步骤:设计交易策略,交易策略程式化,验证性检测,交易系统最优化,推进的样本外测试,实战交易。通过此体系可以分析交易模型的风险与收益水平及策略的稳定性,并得出健全的交易策略需具备的特点:获利相对均匀分布、具有相对稳定的盈亏次数比率、具有连续且平滑的最优化参数集、适应不同类型的市场且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15.
煤层含气量直接决定了煤层气资源开发的潜力及井下煤炭开采的安全程度,为直观准确地表征煤层含气量空间分布特征,指导下一步工程部署并探索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选取寺河井田西区3号煤层,以28口井的含气量测试、煤样工业分析数据及125口地面井分层数据等为基础,首先建立多元回归含气量预测数学模型,然后借助地质建模软件建立深度、水分、灰分、固定碳三维属性模型,经过模型数值运算,最后生成含气量三维模型,并与气井排采10年内日均产气量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数学预测模型可信,以此建立的含气量三维模型内平均含气量为19.95 m3/t,含气量分布受深度控制较为明显,与常规模型相比,其与实际产能分布特征一致性更高,在高含气区域形成了连片的日均产气量大于4 500 m3/d高产井,模型可靠,对下一步井位部署及数值模拟预测剩余含气量分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配电网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向终端用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服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配电网投资逐年递增,针对目前存在的资金难以合理分配、投资均衡性差以及配网项目缺乏明确的评价和比选标准等问题, 提出了基于规划项目属性分类的配电网投资分配及项目优选实用方法。基于实际工程,确定了规划项目的优选排序原则,提出了排序模型;综合考虑该评价体系所得的项目群,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方法;以投资分配比例为约束,确定了配电网的项目优选结果;实例分析结果验证了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李茜  毕如田 《科学决策》2011,(12):72-83
煤矿区作为城乡经济发展集聚区,构建煤矿区城乡生态化建设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煤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城乡生态化建设的内容,构建煤矿区城乡生态化建设内容:依据煤炭资源开发中经济变量,遵循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及城市和农村生态系统复合生态系统发展规律,提出煤矿区城乡生态化建设中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寻求山西省煤矿区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稳定协调。为优化资源环境经济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对保障煤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煤矿用大型矿井通风设备作用及重要性,展望了通风系统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卢冰原  程八一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1):147-149
文章研究了以最小化制造跨度为目标的,具有模糊加工时间的车问作业计划问题。针对该问题,采用三角模糊数来表征时间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问题目标函数。之后给出了一种混合蚁群求解算法,将模拟退火算法的全局优化特性嵌入蚁群算法来避免局部最优的问题。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