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本届"青洽会"青海现代生态农牧展厅位于C馆一层南侧厅中部,面积650平方米。展厅主题为"绿色发展、生态农牧",展厅名称为"青海现代生态农牧"。展厅分为2个部分,综合展区和产业产区,综合展区以我省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青海现代循环农牧业、青海十大特色产业为主线,分为4个板块。第一板块:高原特色农业,主要集中展示我省在稳粮增油、种业发展以及推动设施农业"菜篮子"工程中取得的新成效。贯穿介绍青海现代循环农牧业,发  相似文献   

2.
西北特色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以阿拉善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展西北特色农牧业,充分利用当地特殊资源条件,增强西北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西北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方法]文章对西部农牧业整体分析和阿拉善盟特色农牧资源开发案例剖析。[结果]西北特色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亟需从模式创新、产业创新、体系创新以及完善理论和方法上寻找突破口,合理谋划应对方略。[结论]西北特色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发展高效生态科技构建以生物农牧业和物理农牧业为主体的现代生态农牧业模式,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三型农牧业"发展要求,形成动静脉产业联合体,创新农牧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3.
该文基于农牧交错带的资源特点、产业特色、地理位置特殊与生态脆弱的区域特征,分析了该区域各种农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以及一体化经营模式创新。结论显示:农牧业"横向一体化"是增加农户收入较优的经营模式,农牧业"纵横一体化"是增收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的现代农牧业经营模式,现代农牧业"纵横一体化"创新型模式为:"种养业农户+合作社+公司+专业市场+产业协会"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当前县域农牧业农牧区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部分农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规模偏小与品质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不紧、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不够、增效与增收难度加大等矛盾。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以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主攻方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牧业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全面提升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青海加速度     
高原农牧新发展 近年来,青海省提出发展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现代生态农牧业的战略思路,全省农牧业经济迈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据青海省农牧厅报道,目前青海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80.3%,已基本建成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环京津农牧交错区耕草地交错分布的资源特点、农牧业并存的产业特色、地理位置特殊与生态脆弱的区域特征,分析了现代农牧业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资源节约型现代农牧业纵横结合一体化经营模式是理想的形式,而且耕地资源条件、灌溉条件与草地规模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参与与引导对其影响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8.
<正>青海省农牧业工作会议于2月19日在西宁召开。会议要求,全省农牧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建设,不断完善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和乡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动农牧业科技创新,努力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粮油生产稳步提  相似文献   

9.
边缘藏区生态资源丰富,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离中心城市和市场较远,面临经济边缘化和定位边缘化的双重困境。如何突破地理交通因素的制约,是边缘藏区考虑经济发展模式回避不了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四川省巴塘县为例,提出边缘藏区应站在开放前列,配合西部大开发整体战略,以扩大开放为第一动力,建设内陆高原经济门户高地,让特色农牧业、生态药业、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达到相当规模,并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开封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努力打造产业发展与扶贫互促共赢的局面。开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扶贫产业园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借力资源优势、借助地域特色、借势绿色发展、借重网络营销,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特色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和电子商务产业。2016年以来,开封110多个贫困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是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全省农牧业工作要做好:"四篇文聿",推动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提出的"四个转变"。重点在"调、改、降、补"上做文章、下功夫。"调",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技术结构和经营结构,全力打造"粮油、果蔬、畜禽养殖"三个百亿产业。推进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突出发展生态畜牧业、有机畜牧业,大力培育饲草产业和设施养殖,重点大力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指出,"青海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发展战略。全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与青海发展战略有机融合的生动实践,充分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创建"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品牌,开展"百乡千村"行动,从整体上提升青海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走出一条青海特色、绿色兴农之路。  相似文献   

13.
四川西部少数民族边缘地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低下,与"中心区"形成了鲜明的中心--边缘区域格局."中心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而"边缘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大旅游产业,符合川西少数民族边缘地区的客观现实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起以生态旅游业为先导,生态农业、绿色特产加工业,特色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大旅游产业关系,能够充分利用川西边缘地区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十五"以来,青海在特色农牧业迅速发展,马铃薯、油菜、蔬菜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突破6.66万公顷,占65%。完成畜种改良478.55万头(只),引进推广良种畜2.5万头(只),今后发展思路:继续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进程增强农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发展劳务经济,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陆地边界线最长、邻国最多、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边疆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领土安全、民族团结和睦邻友好、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对外开发开放等一系列核心利益。农业现代化对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同内地发展差距、带动边疆工业、贸易、交通运输及社会事业发展,确保边疆长治久安和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首要战略意义,是边疆地区发展战略的核心。近年来,边疆地区城镇化进程有所推进,边民生计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尚显缓慢;边疆农牧民收入地区差异明显,受国内外资源约束影响显著;边境贸易活动活跃,双边农业合作还较弱势。鉴于边疆地区农牧业的战略地位以及特殊性,边疆现代农牧业发展不能照搬内陆沿海地区的路子。为此,边疆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应与守土戍边、扶贫开发、生态保护、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走绿色、生态、安全、适度规模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发展、摆脱贫困、建设生态强县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石台县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培育发展绿色产业,全力构建"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强县。分析了石台县的生态优势,提出了石台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四区、两带、一线”的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和东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努力建成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的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宏观政策、行业动向、发展路径和市场环境等均发生全新转变的情境下,分析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的演替规律,合理规划农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成为关乎农牧交错地带实施乡村振兴成败的重要环节。方法 文章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化德县为研究对象,利用SWOT分析方法,梳理农牧业资源配比优劣,外部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农牧产业发展提供分析思路。结果 突出绿色和健康的产业发展理念,以生态化、集约化、链条化、智慧化、品牌化和融合化为原则,打造现代种植业产业链和现代养殖业产业链,创新发展现代农牧业服务产业链,形成现代健康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结合当地资源环境基础和“三区三线”约束,打造“两轴”、“五区”和“多极”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结论 通过对化德县农牧产业的发展规划研究,明确农牧交错地区农牧业发展应走现代产业要素集聚、产业融合与循环农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采取以城关镇为中心,现代农牧业融合区为外围圈层,农牧业专业化增长极点状相间分布,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程度向外围递减的“类杜能圈”空间结构,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县域农牧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耦合协调性和协调路径进行分析,旨在为内蒙古农村牧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可行性的方案。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的耦合关系模型,以2004—2019年为时间维度,进行实证分析和探讨两者耦合发展趋势,并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作为衡量扶贫成效的指标,综合分析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的发展路径。结果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内蒙古农牧业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协调发展关系存在反向耦合和正向耦合两个阶段。2004—2019年内蒙古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综合指数稳定提升,且生态环境系统波动性较大,生态建设综合水平高于产业水平;15年内蒙古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耦合状态可分为4个阶段,即严重失调阶段(2004—2009年)、中度失调拮抗阶段(2010—2011年)、轻度失调磨合阶段(2012—2015年)、低水平协调阶段(2016—2019年),并对各阶段发展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分析了牧民收入与三个产业增加值的灰色关联度,证明了与牧民人均纯收入灰色关联度最大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关联性最弱;第一产业关联度基本不变并稍有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全产业占比逐年递增的情况下,与牧民收入的关联度却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关联度从2013年开始有所回升。结论 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的双轮驱动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的新模式,二者相结合弥合了消除贫困与保护生态之间的鸿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二者耦合协调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在守住生态底线的基础上,筑牢内蒙古的发展底线。  相似文献   

20.
关于陕南发展绿色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依托资源禀赋发展陕南绿色产业必须理清的几个问题;认为充分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加快发展陕南绿色产业是实现陕南突破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加快发展陕南绿色产业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决策层面领导水平、执行层面管理水平及团队精神的培养,找准一两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作为各地发展绿色产业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政府设立西部生态补偿专项基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