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经济的边缘化阻碍农民工市民化,使得农民工成为非农民非市民的"双重边缘人",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所在城市的未来发展与社会稳定。针对农民工的农民身份与市民身份的分析,研究经济边缘化与身份认同的关联性,进而探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策略。  相似文献   

2.
四川甘孜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麓,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有着特殊的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证实工业化与城镇化互相促进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适应高原生态脆弱型民族地区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分析了甘孜藏区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了影响藏区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差异化因素,指出藏区城镇化指标衡量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缺陷,最后探讨了藏区本土化城镇化模式与路径,提出促进地区发展和藏区人民水平提升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四川藏区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任务,内地的工业驱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难以在此复制。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四川藏区的重要产业,以旅游为导向推进当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备受各界关注。从国内外研究旅游与城镇化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归纳出四川藏区旅游城镇化的发展逻辑在于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以推动城镇化和现代化,实现后发优势;而旅游城镇化的动力则源于旅游经济发展及政府政策推动,并由此产生"飞地"和"全域旅游"两种典型模式。未来,四川藏区的旅游城镇化发展路径应主要围绕按照旅游目的地体系布局构筑地理空间,以旅游业为主导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以旅游业推动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进行。  相似文献   

4.
该文基于经济边缘化概念,论述了边缘化的几种原因.以江苏次发达地区淮安为例,分析了淮安边缘化根源和特征,由此提出了淮安作为江苏后方基地,应当利用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新型工业化推进、现代农业经营、商贸中心城市辐射战略、长三角融入战略和政策创新扶持等规避边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5.
四川西部少数民族边缘地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低下,与"中心区"形成了鲜明的中心--边缘区域格局."中心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而"边缘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大旅游产业,符合川西少数民族边缘地区的客观现实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起以生态旅游业为先导,生态农业、绿色特产加工业,特色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大旅游产业关系,能够充分利用川西边缘地区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边缘旅游地开发研究——以赤峰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旅游地正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在阐述边缘旅地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赤峰市旅游业边缘化的原因及表现;对边缘旅游地赤峰市的旅游业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摆脱旅游业边缘化的对策和措施,强调必须紧紧依托周边京津冀辽等核心旅游地,注重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借助周围核心旅游地的优势扩大赤峰市的旅游市场,在边缘地树立大旅游观念,同时依据赤峰市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品牌,积极培养优秀的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战略自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进入"十二五"时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充分发挥国家层面赋予青海、甘肃等省藏区的差别化土地政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有限耕地资源、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发挥"身处一线、贴近实际"的优势,以不牺牲耕地和生态为代价为出发点,开展了西北藏区差别化土地审批政策调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省委,省政府把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战略中心任务;临沧县委,政府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为指导,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优势县”,“边缘文化特色县”的要求,镇党委,政府从博尚实际出发,提出了“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强镇”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根据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指标对全省以市县为核算单位。进行环境区划。区划结果反映全省区环境条件、环境发展趋势和环境问题等三个等级。区划结果可以看出.黑龙江省近俄边缘区域环境质量是好的和比较好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位,量化低效建设用地上的物质与生态空间的竞合关系,用以均衡再开发时地块内部"社会经济功能用地"和"生态功能用地"的结构和格局,从规划用途管制的视角,重构低效建设用地的物质和生态空间。研究方法:"绝对面—相对面"辨识体系、生态位测度、线性规划等模型的应用等。研究结果:(1)靠近生态"扩张源"及城市边缘的低效建设用地,应优先再开发为生态功能用地以形成局部生态屏障;(2)均衡后,从中心至边缘,低效建设用地内部用地功能的布局形式,主要呈现从"开发主导"过渡为"生态主导";(3)依据生态—经济竞合的结果实施再开发,可合理拓宽局部的生态空间,并缩减早期物质空间过渡占据的社会经济功能用地。研究结论:通过研究生态—经济的竞合关系,来调整土地资源的流向,有利于实现局部低效建设用地内部物质和生态空间的"重生"与"共生"。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四川藏区32个县2004~2013年间的人均GDP数据,运用GeoDa、ArcGIS软件及ESDA分析方法,重点探讨了民族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演变状况。研究表明:四川藏区县域经济总体格局呈现空间贫困固化态势,县域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区位条件、资源赋存及公路交通体系在四川藏区县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是四川藏区旅游开发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发展背景、发展驱动力、发展状态、发展响应为重点,立足政府、市场、社区三大主体,构建了四川藏区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BDSR动力机制模型。通过对该动力机制内涵的分析,认为四川藏区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政府、市场、社区三大主体作用的全面发挥,并根据藏区旅游开发实际,提出了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突出市场主力作用和重视社区主体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我国贫困治理正在由单一驱动转变为多维治理,对四省藏区的多维贫困治理绩效展开测度与分解,不仅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当前阶段四省藏区贫困治理的现状与短板,而且有利于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明确的参考。[方法]借鉴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提出多维贫困治理的测量方法,利用四省藏区484份农户调查数据,对四省藏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治理绩效进行测量与分解。[结果]四省藏区收入和住房维度的治理绩效突出,但在居住环境、教育和医疗意识维度表现出来的现代伦理思想差距明显;青海藏区多维贫困治理绩效最高,云南藏区排名靠后,主要受居住环境和医疗意识维度限制;户主受教育年限与多维贫困治理绩效成正比。[结论]四省藏区多维贫困治理绩效显著,主要体现在经济收入与基础设施方面,但贫困农户的现代思想与发展意识还较为匮乏。因此,一方面,在安排教育、住房、医疗等项目时,不能单纯追求数字层面或指标层面的脱贫,应当辅以相应现代思想的教育引导,转变贫困农户的落后陈旧意识,并将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把基础教育作为解决四省藏区深度贫困问题的突破口,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采取有效的举措重点解决学生不愿意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问题,并转变陈旧的子女教育观念,以防止教育维度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14.
藏区的公共产品供给状况对藏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边疆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从藏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完善对策等方面,对藏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研究认为,有必要深入挖掘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即从公共产品的利益外溢性和供给机制的角度对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从市场的角度研究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有助于增加整个社会的效率和公平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三江源区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155份生态移民户调查样本,对比分析高寒藏区生态移民户搬迁前后生计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探讨其生计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认为应通过提高移民文化素质和技能、发展后续产业、提高补偿力度、加强补偿监管等措施实现生态移民可持续生计。  相似文献   

16.
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就是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把一个县的行政区划范围作为一个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全面治理,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在治理利用和发展中,坚持以生态经济为依托,以社会经济为前提,以生态平衡为目的,既重视自然生产力又重视社会生产力,既重视生态效益又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重视保护治理生态环境又重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既重视当前利益又重视造福子孙后代,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一个稳定、高效、低耗、优质、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县域生态经济应当成为县级经济发展的最佳战略。本文想从以…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地区丽水市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欠发达地区浙江省丽水市为例,通过对丽水市生态经济现状的分析,提出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扬长避短,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防止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实现粗放型、掠夺型的经济增长,并指出丽水市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生态经济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生态文明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较于传统文明是“绿色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性。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建立按照生态系统规律运行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立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机制,切实增强生产过程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9.
尹娟 《农业经济》2022,(4):15-17
农村绿色发展是协调农村地区生态资源优势与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关键。其中,农村地区产业绿色化发展是实现农村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农村地区产业绿色化发展面临资源“闲置化”、农业“被边缘化”、从业者“职业化”水平较低、居民绿色环保意识薄弱等困境。对此,本文从统筹发展的视角出发,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农村地区产业绿色化发展为目标,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资源“高效化”、农民“职业化”、环境“生态宜居”以及提高居民绿色环保意识的现实路径,并从制度、人才和法治等角度提供保障措施,助力农村地区产业的绿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江南地区的农田、水系、河网在保障区域的生态安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哺育了光辉灿烂的水乡文明。但是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田水系的生态服务功能却完全丧失了。通过对传统江南水乡农田生态服务变迁及驱动因素的分析,发现快速城市化不但导致农田面积的大幅度缩小、质量退化和承载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大幅增加,还使农村被边缘化,从而根本上改变了江南农村人与自然、人与水、人与土地协调发展的关系。本文提出,应结合江南地区城市群的对生态安全和生态服务的强烈需求,推动江南地区小规模农业向服务农业转变,并通过外部性的内部化扶持各种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行为的延续和发展,重建江南水乡农田水系的生态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