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翁钢民  潘越  李凌雁 《经济地理》2019,39(4):207-215
景区区位条件是旅游空间行为规划的基础。针对当前主流测度模型中"非此即彼"问题,以"丝绸之路旅游带"为例,基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交通、旅游服务四大特征指数构建景区区位优势度测度模型,引入D-S证据理论对景区区位优势等级进行评价,并系统探究其影响机理。结果显示:"丝绸之路旅游带"5A级景区区位优势等级体系呈现"结构破缺—重心偏离—波动显著"的特征;景区区位优势等级空间格局具有较高的交通指向性和中心性;不同区域景区区位优势等级差异明显,制约因子不同;景区区位优势等级空间分布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其中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是内生因素,社会经济、交通条件是外部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9,(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机"。黄山风景区却因配套设施、服务的相对落后,旅游收入远不及其它部分人造景点。文章在对黄山景区旅游配套设施及服务水平调研基础上,借鉴服务APP的设计理念,提出开发黄山景区"一站式"服务APP的构想,通过将现有资源优化整合并在APP上提供线上服务,集中为游客提供如租车、票务、土特产和特色小吃的推荐及外卖、行李寄送及跑腿等服务。项目的应用既方便游客出行,又提高黄山景区的综合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近年来正处于"井喷型"的高速发展与转型期,兼具低碳生态与休闲智慧等特征的景区成为时代发展主流。文章以乌村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开发建设过程的深入解析,探讨在低碳节能、智慧生态思想驱动下,景区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生态景观等方面的规划设计路径,并依此提出保护式开发、复合组团布局、低碳节能设计、智慧旅游体验等智慧景区的规划新策略,为未来景区开发建设提出更具生态及智慧思想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旅游景区形象的结构维度分析正成为旅游景区营销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采用文献回顾和专题组座谈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旅游景区形象五维度测量模型,它包括景现形象、价格形象、服务形象、设施形象、品牌个性。笔者针对回收的2007份有效调研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笔者开发的旅游景区形象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用来测量旅游景区形象;游客对不同抽样景区形象建设现状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葛军莲  顾小钧  龙毅 《生产力研究》2012,(5):183-184,225
智慧景区建设是我国旅游景区未来的发展之路。利益相关者分析是解决多方利益和目标平衡的一种决策方法。文章总结数字景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智慧景区的内涵,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绘制智慧景区利益相关者图谱,分析智慧景区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阐述智慧景区应开展的业务内容,以此为据,重点探讨如何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架构智慧景区各类智能服务系统,满足智慧景区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景区有序经营和管理,提升景区游客满意度,实现景区产业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掀起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智慧旅游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得到了旅游行业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部分城市、景区、酒店已开始了智慧旅游的规划与建设。本文是对众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完善,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见解,希望能给智慧旅游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区域城乡旅游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勇  梁留科  胡春丽 《经济地理》2011,31(3):509-513
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作为区域内两种不同形式的旅游形式,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融合性。首先提出了"城乡旅游互动"的理论框架,探讨了区域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五力模型"作用机制,接着以开封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开封市"城乡旅游互动"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解决区域城乡旅游互动发展中的不和谐问题,促进城乡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8.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的影响是学术界和旅游管理者广泛关注的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居民文化的构成要素,对目的地居民文化进行解释;基于文化变迁的理论,分析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影响的过程.以武陵源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定量分析旅游对武陵源景区居民文化影响的程度,提出了武陵源景区旅游发展与居民文化建设的建议,以期对该区域今后的旅游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的影响是学术界和旅游管理者广泛关注的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居民文化的构成要素,对目的地居民文化进行解释;基于文化变迁的理论,分析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文化影响的过程。以武陵源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定量分析旅游对武陵源景区居民文化影响的程度,提出了武陵源景区旅游发展与居民文化建设的建议,以期对该区域今后的旅游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3A级以上旅游景区能更全面地反映出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和旅游地的建设水准,也能更好地反映出区域旅游接待能力与旅游服务水平。以福建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例,分析了其市际与区域分布特征,通过计算最邻近点指数,界定了全省及各设区市的空间结构类型,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与策略。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5,(10)
在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ICT与旅游产业不断融合,我国旅游产业进入智慧旅游时代。智慧旅游对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为旅游需求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时对旅游供给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要求。旅游产业应全面把握智慧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及未来走向,加快智慧旅游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苏建军 《技术经济》2009,28(7):73-76,108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测度区域差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采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等指标,分析了1992—2006年山西省11个地市的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总体水平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在波动起伏中缓慢下降的总体趋势,并存在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正确看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确定旅游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方向和任务,构建合理的区域旅游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相似文献   

13.
在旅游经济发展热潮影响下,白鹭洲公园为配合景区旅游开发的提档升级和公园自身建设需要,近期在总体功能布局、水系与道路结构、文化娱乐设施与商业服务建筑配置、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改造和扩建。在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存在商业气氛过浓、群众性游憩功能和水环境景观质量下降等新的问题。建议在明确选择旅游文化景点或综合公园一种主体功能定位后加以相应改进。  相似文献   

14.
孙萍 《生产力研究》2008,(23):66-68
城市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主体,文章对城市旅游的竞争现状及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深刻阐述。同时以旅游城市扬州为例,在分析城市旅游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扬州应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旅游发展模式,实行多元化的旅游产业经营战略,完善景区点的企业制度建设,积极发展休闲服务产业,以期扬州旅游业在区域竞争中得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探讨了河南省175个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了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区域间差异较大,高密度区域为开封、洛阳地区;②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现空间不平衡的特征,符合河南省旅游资源“弓箭式”的战略发展布局;③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受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景区地域组合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旅游市场日益繁荣,旅游景区无边界化,使得知名度高的景区常常超负荷运行,难以承载。文章依据长尾理论,将游客的旅游价值进行细分。通过测量庐山、鄱阳湖游客旅游价值的细分变量实际价值,发挥庐山旅游作为鄱阳湖经济区旅游经营"短头部分"的功能,带动鄱阳湖周边地区的旅游活动;对庐山、鄱阳湖旅游产品线进行设计,有效运营分散性景区这个"长尾部分",扩充旅游产品线的宽度和厚度,覆盖更广泛旅游区域,最大限度提升游客旅游价值,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凯悦  李峰  谢蕙 《时代经贸》2021,(4):111-113
本文针对智慧旅游的内容体系,区分“虚拟体验”“监控管理”“位置服务”和“服务营销”四个方面, 对5G技术在智慧旅游建设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分析,给出了5G技术与智慧旅游场景融合建设的建议,以期 对5G技术与智慧旅游融合建设和实现高品质、精品化智慧景区的目标提供积极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武汉市18个主要旅游景区特殊时段旅游流为研究对象,使用地理集中G指数、绘制饱和曲线和斯泰恩斯峰值指数M图进行分析;用基尼系数(Gini)和不平衡指数S来分析其空间特征,并利用洛伦兹曲线检验.结果显示:①在各段时间上,来武汉观光游览的游客分布较为均匀;探亲访友、商务会议、购物美食在时间上分布的集中度较高,旅游流在短期内涌涨,具有明显的突出高峰.②在空间分布上,不同旅游目的的旅游流Gini系数均大于0.8,呈现集中分布特征,且分布不均匀.旅游流分布在各景区的不平衡指数S为0.4412,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黄鹤楼、东湖、长江大桥、汉口江滩、武汉大学、归元寺、湖北省博物馆、户部巷8个景区.③通过对比分析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和案例景区的地理空间结构,发现不同旅游目的的旅游流在空间分布上形成对区域旅游地理结构的响应现象,并提出了具体的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9.
马雯雯  孙昌龙 《经济师》2014,(12):234-235
以南疆铁路沿线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结合旅游业优劣势分析,对南疆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定位,并提出以"一线贯穿全境,两座核心旅游城市首尾呼应,四片旅游区域相互衔接,提炼四大文化主题精髓,依托六个旅游城市,突出十大旅游精品景区特色"的整体旅游布局。  相似文献   

20.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区域旅游开发理论,研究了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在分析了该流域旅游开发的资源、市场、交通和接待设施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澜沧江流域旅游开发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