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共有81项。主要分布在"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生活习俗"等三大类。其中,进入第一、二批"非遗"名录的区级项目有72项,占全市586项的12.2%;市级项目有36项,占全市153项的23.5%;国家级项目有26项,占  相似文献   

2.
杜卉 《时代经贸》2010,(11):150-151
盛锡福这个百年老号凭借过硬的手工技艺延承着辉煌的非遗文化。2006—2008年,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028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186项;文化部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777人,“传统技艺”类共有78位代表性传承人。李金善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聚元号是北京地区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聚元号的历史渊源及其制作流程来看,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对传统绿色生态、材料使用的可持续及其再利用,展现出传统手工技艺的"因材制宜"的特点,是传统手工艺人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白少川 《时代经贸》2011,(11):74-75
目前,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共有81项。主要分布在“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生活习俗”等三大类。其中,进入第一、二批“非遗”名录的区级项目有72项,占全市586项的12.2%;市级项目有36项,占全市153项的23.5%;国家级项目有26项,占全市74项的35.1%。进入第三批市级名录的老字号项目有9项,占全市59项的15.2%。  相似文献   

5.
从旅游产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2000—2018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旅游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化机理。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洞庭湖区旅游产业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整体水平偏低;城镇化指数呈现明显快速上升态势,整体水平较高;生态环境指数大致呈"W"型变化趋势,且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城镇化指数不高,均值为0.3737,大致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基本上与城镇化指数变化一致。②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生态环境指数,说明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同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具有高度协同性,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具有反向性,反映出城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产生了强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城镇化指数的整体提升。③近20年来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产业指数和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较低,外围县域相对较高,基本上形成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生态环境指数的地域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明显高于外围县域,基本上形成以沅江市和南县2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旅游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的格局基本相似,与生态环境指数的格局基本相反。④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城市发展历史和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战略及政府政策等是驱使旅游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雪  杨存栋 《经济论坛》2011,(12):144-146
在文化旅游的热潮下,非物质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级高、类型丰富、分布广,目前适合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模式有五种,本文具体分析了文学类、艺术类、技艺类、民生类、体育游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7.
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秦学颀 《经济地理》2002,22(1):115-119
在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定位结构中,都市旅游被定位为重庆旅游的中心。而都市旅游的灵魂是文化。要发展重庆的都市旅游业,必须充分认识和挖掘重庆的文化价值,培育有较高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重庆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人文山水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三个方面。在发展重庆都市旅游时应对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化包装,开发“巴渝文化”、“抗战陪都文化”、“都市风貌”这三大品牌,突出景区主题,注重旅游的观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发展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8.
王磊  李涛  刘志林 《经济地理》2023,(2):229-237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文章基于价值—特征—保护(V-C-P)视角,以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全面认识其类别结构、空间分布、文化生态等特征,深刻阐释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策略。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和文化生态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程度、内容专业性程度以及传习难易程度密切相关;遗产专业技艺性越强,其传习和保存越困难,遗产数量越少,空间分布越集聚,文化生态失调越突出。(2)当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文化生态环境压力大、时代价值阐释不充分、系统性保护工程薄弱等主要问题,亟需探讨适宜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支撑—实施—保障”系统性策略,促进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时代经贸》2010,(11):78-79
烤肉季饭庄的烤肉技艺作为区级、市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独特的制作方法,还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自2008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烤肉季在西城区委区政府和西城区文委的关心指导下,在聚德华天控股有限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烤肉季饭庄为保护、传承和发扬老北京烤肉技艺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陈雅忱 《经济地理》2020,40(2):227-232
在梳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分别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路径和对策建议。研究结论表明:①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118和258项,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常德市、吉首市和邵阳市等。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传承和保护困难,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和非遗开发主体矛盾等发展问题。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非遗旅游发展布局,活化非遗项目,丰富旅游开发模式和打造非遗品牌项目等保护和开发路径;开展非遗主体旅游规划,挖掘非遗潜在价值,分类开发有序推进和注重产权保护等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