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中小企业模仿创新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的分析了中小企业模仿创新的特征;给出了模仿创新的过程模型;指出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本企业与模仿对象的“知识距离”和中小企业自身的知识整合能力等因素是决定企业模仿创新成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从创新的技术形态和内容看,高技术中小企业以产品创新为主,一般中小企业以工艺仓J新为主;从创新的内在发生机制看,中小企业适合从事渐进技术创新;从创新的技术来源和途径看,中小企业以国内技术转让创新为主;从创新的组织体制和活动方式看,合作创新是中小企业的最佳选择;从创新的新颖程度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多为模仿创新和改进创新。  相似文献   

3.
李弘扬 《魅力中国》2013,(23):72-73
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营销策略的理论虽由国外传入,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在我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的中小企业走的却是一吾以模仿为主的道路。一味的模仿只会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只有勇于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因此,在我国市场环境多变、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越来越成熟和理智的市场中。要想赢得消费者、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动态环境中变革营销模式和创新营销手段。本文主要就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营销策略创新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总结。  相似文献   

4.
模仿创新是我国轿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强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154-156
当代工业最具竞争力和最能创经济效益的产品往往都不是率先创新者生产的,许多新技术真正用于工业生产都是由模仿创新者完成的,模仿创新与率先创新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通过模仿创新可以获取广泛的技术性后发利益。模仿创新使日本汽车工业从无到有,并迅速发展壮大,同样持续地模仿创新使韩国现代汽车公司能够开发出与欧美轿车相抗衡的车型。我国自主创新的黑马吉利和奇瑞也是通过模仿创新积累了经验,并逐步形成了自主开发的能力。理论与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模仿创新才是我国轿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是技术创新活动的起点和根本保证.因此,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如何选择技术创新的途径与策略在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基于对武汉城市圈内中小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指出目前圈内中小企业由于受各方面影响,选择模仿创新战略是其增强创新能力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蔡宁  黄靖 《改革与战略》2011,27(1):146-149
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文章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阐述了在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中技术创新的种类和途径,指出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应重视企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以创新提升自身实力。文章建议我国中小企业应制订在创新方面的发展战略,并建立集群内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淑慧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58-160
文章指出,积极寻求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之法,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必须以现实的制度安排为基础,对企业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融资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企业运行科学化,推动中小企业制度与时俱进,满足中小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外部较为不利的创新环境以及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差、创新资源基础薄弱等自身原因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差。实行集群创新是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现实选择。集群创新在创新资源的可得性、信息知识的传播、创新的动力以及创新风险等方面具有单个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仅能为群内企业的创新提供一个较为有利的环境系统,而且还可以弥补我国单个中小企业创新力量薄弱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我国金融业自主创新战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创新必须作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导战略.本文比较了金融业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两类模式,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我国金融业模仿创新的成因,从客观、主观、本质三方面分析了我国金融业模仿创新的局限性.文章阐述了我国金融业自主创新的不足与必要性,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券政策是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点的政府创新投入政策.近年来,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探索实施的创新券政策有效推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建议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辽宁省推行创新券政策,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难和融资难问题,引导创新要素的调整和优化,提升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