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周易》《蒙》卦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本文对《蒙》卦中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等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并分析了该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易》中错综卦思想与现代管理谢增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兰州,730070)《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群经之首”的称誉,而其错综卦思想充分发挥了易理中“变易”、“简易”的核心思想,深入研究其错综的原理,对于重建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3.
《孙膑兵法》是战国时齐国人孙膑及其后学所著。《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孙子膑脚而论兵法”的记载。《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齐孙子”,颜师古注:“即孙膑。”《汉书·陈汤传》曾引用《孙膑兵法·客主人分》中“客倍主人半,然后敌”句。这些都说明,《孙膑兵法》到汉代还在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4.
物质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周易》在古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因而周易思想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世界的变化。就卦名而言,《损》《益》两卦直接具有变化发展之意,细细品味,《损》《益》两卦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具有损益发展之义,也体现出《易经》卦变等朴素辩证法思想,并且可以深层次阐发出"民本"与"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 一、原始筮法问题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众多的占卜术。以数的奇偶为占筮术者,便是其中之一种。《周易》古经——八卦,就是由这种原始数占法演变而成的。从以后的《周易·大传》中的大衍筮法来看,在以奇偶(阴·阳)为基础这一点上,它同原始数筮占法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左传禧公十五年》云:“龟,象也;筮,数也。”班固《汉书·律历志》中《伏羲画八卦,由起数》的论断,是有充分史实依据的。在未叙述这些史实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认识一下数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易》是筮书,但《连山》、《归藏》、《周易》三易的筮法、卦序、卦辞、受辞中分别蕴含了更、商、周的不同世界观和道德观,所以也无疑是哲学著作.单独来占一卦一文,是应;整体来看,是哲学;“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按《周易》的六十四卦顺序的哲学谱写人生便是平安的人生),所乐而玩者,交之辞世(按交辞的险易来趋吉逞凶便快乐逍通).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平时观察卦象的结构,玩味卦、更辉的哲学涵义,遵循去做),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有事观看卦的变化,寻来占得的宇宙信息,检验较正自己平时的行为),是以自…  相似文献   

7.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载夫差于姑胥台梦见“两鋘殖吾宫墙”,召臣下为之占梦。伯嚭谓系“农夫就成、田夫耕也”之征,公孙圣谓系“越军入吴国”之兆。《越绝书·吴王占梦》记同一事件“鋘”作“铧”。“鋘”或“鋘”。《一切经音义》卷十六:“鋘,此古文奇字铧。”按,《说文》《字林》《三仓》无“银”字,“银”应为吴越地区金属犁铧之古称。或谓越人即因犁铧而得名。这一名称在江南之使用延至汉魏六朝。《后汉书》卷81载,会稽郡仓曹椽戴就被考掠,“又烧鋘斧,使就挟于肘腋”。《梁书》卷18载,梁时康绚督修堰淮水  相似文献   

8.
张元  王翠 《理论观察》2013,(3):70-72
钱澄之认为施法用刑是统治者维护社会及其子系统内部结构稳定的重要手段,他以《周易》中有关刑律诸卦为依据而述其狱讼刑法之思想。钱氏提倡统治者在处理日常事务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用刑,谨慎地对待争讼,他强调运用法律惩罚手段不是刑狱目的,是为启发蒙稚者知惧而不敢妄为,使其避免犯罪。用法之目的也是为了惩一警百,对人示以告诫,使其产生畏法惧法之心,以达到惩一儆百之效,使其从源头避免犯罪,达到防患于未然之预警效用。钱氏劝导统治者要慎刑用罚,他认为刑法的设置是为了确保国家法律顺利实施和尊严得以维护,他认为中孚无象,刑民须诚,他倡施社会教化,保民脱梏。钱氏强调统治者应重德轻法,德厚以载物,诚信待民,宽服民心。  相似文献   

9.
问题的提出关于室韦族的用铁记载始自《北史·室韦传》和《隋书·室韦传》:“其国无铁,取给于高丽。”说明隋代以前的室韦各部不产铁,所用之铁来自高丽。这种进口铁可能数量很少。到唐代,据《旧唐  相似文献   

10.
“摩天大楼”是人们对很高的楼房的泛指。由于建筑能达到的高度受到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制约,以及思想观念的左右,不同时代的人对“摩天大楼”高度或层次的界定是不一样的,如同今天人们对“高层”建筑的界定是一个不明确的概念一样。   汉字中的“摩”原义为摩擦、抚摸,是指以手直接触摸物体,后又引申指物体与物体之间相碰,如《周易·系辞上》:“是故刚柔相,八卦相 。”《礼记·内则》:“濯手以摩之,去其 。”常用的词有抚摩、摩擦等。摩引申而有接近、迫近、靠近之义。“摩天”就是高耸云霄、与天相近的意思。如三国曹植的文章中…  相似文献   

11.
一、策划和企业策划 策即计策、主意,如上策、下策、献策、束手无策等,划即计划、规划、谋划、筹划等。“策”和“划”组成“策划”最早是以相同涵义的“壁画”、“策画”出现的。西汉刘安的《淮南鸿烈·要略》一书中,就有“壁画人事之终始者也”的要句。南朝宋范哗的《后汉书·隗器传》有“是以功名终申,策画复得”的要句。这里的“壁画”、“策画”和策划通用,都是出主意,谋妙法,出谋划策的意思。中国策划名著的《孙子兵法·计篇》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这段  相似文献   

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很耐人寻味。中国古代伦理的基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的道是什么?《周易》“乾”卦认为:  相似文献   

13.
在中俄关系史的译作和著作中,常常出现同一历史人物而译名各异的现象。例如,俄国御前大臣、尼布楚条约谈判时俄方首席代表ФёдорАлексеевичГоловин在《中俄尼布楚条约》拉丁文汉译本中译作“费岳多·阿列克歇耶维赤·柯罗文”;在《八旗通志初集·郎谈传》中译为“费咬多罗”;《俄罗斯行程录》译作“蜚托啰”;《有清一代之中俄关系》及《俄国人在黑龙江》等书沿用“费要多罗”的  相似文献   

14.
一、先秦儒家追求成德建业与现代企业职工理想的满足《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曾讲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襄公二十四年);《周易》讲“君子进德修业”(《乾·九三》),先秦儒家继承和阐发了这些名言所表达的人生观思想。孔子曾对他的学...  相似文献   

15.
聊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最早关于聊城的文献记载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晏子谈到齐国的疆域为:西至“聊、摄”,东至“姑、尤”,“聊”即今天的聊城。战国时期,聊城为齐燕争战之地,《史记》记载的“鲁仲连射书喻燕将”的典故就发生  相似文献   

16.
生于80年代的张兴正如8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人文英雄的激情,在与张兴的交谈中,“人文”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也许他的年青还不甚了解“人文”一词的出处和份量。“人文”一词出于《周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恰恰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基因。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观,从来就不是纯粹以形式自娱,满足于“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始终载负着深沉的人生宇宙意识及其强烈的入世使命感的。正因为张兴的年青并执著于“为人生”的艺术,使我们在面对商海喧嚣、人欲横流、道德沦丧、拜金主义的今天,感受到了一丝希望——毕竟又多一个人在社会主流外进行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     
柏雨果 《西部人》2003,(6):58-61
什么是“人”?这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圆满地回答得出来的。《汉语辞典》对“人”作了如下注释: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显然,这样的注释不能令人感到科学与圆满;《礼记·礼运》篇:“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列子·黄帝》篇则曰:“七尺之躯,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则道:“人怎样才能为万物之灵?人存在的意义和力量所在何处?———一切真正的艺术家都在为此寻找答案,并用他们的作品反复提示着这一主题。摄影家当然也不例外,大千世界浩繁万物涌入…  相似文献   

18.
“火耕”与“水耨”并列,最早为汉代史家司马迁提出,《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平准书》亦有“火耕水耨”之辞。其后《盐铁论·通有篇》和《汉书》的《武帝纪》、《地理志》均有类似记载,至六朝时期则广泛为社会各阶层引用,“火耕”成为两汉六朝南方稻作耕作方式的重要内容。“火耕”一般指春季稻作前放火烧掉稻田中上一年干枯的杂草和稻秆。南方烧田的记载  相似文献   

19.
王欣 《走向世界》2006,(4):68-68
2006年3月的最后一夜,享誉世界的美国钢琴演奏家诺埃尔·班克曼带着他那“如同公园里飘来的琴声”,拉开了 2006国际钢琴大师“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巡演年的帷幕,为青岛呈上了一场视听完美的音乐盛宴。独奏会上,诺埃尔·班克曼先后演奏了其叔叔齐格弗里德·班克曼的代表作《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和德彪西、拉威尔、李斯特等名家作品以及冼星海的《黄河颂》,并为青岛小琴童的现场演奏进行了指导。他的精彩演奏多次赢得全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20.
垄断:老祖宗们把垄断叫做“龙断”、“陇断”,原指中国古代市场中隆起的地方,也指高而不相连属的土墩子。《列子·汤问》中有话:“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孟子·公孙丑下》中说:“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说的是有做生意的人爬上土墩子,为的是能够获得卖得好价钱的货物。后喻为把持和独占,“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用法,无疑是后人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