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取2007~2011年和2012~2016年(期初与期末)日本HS9位码进口数据,利用改进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s,CMS),在剔除消亡产品后,从竞争力、需求结构、相对适应能力三维视角就近期中国对日本出口市场份额增长逆转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自身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以及不利的日本进口需求产品结构是导致逆转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对1997年以来中国加入WTO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世界市场服务需求的扩大和中国服务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是导致中国服务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而长期以来,世界服务进口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服务出口的增长;另外,中国服务出口结构与世界服务进口结构的交互变化对于中国服务出口增长的贡献不大,但中国加入WTO后表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我国在改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同时,还应打破服务行业垄断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引入竞争,提高其行业效率,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服务出口更具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1997、2002、2007年中国33个部门的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和进口对中国GDP的形成和增长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两者对GDP形成和增长的贡献程度都比较接近;1997~2007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对GDP形成的贡献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资源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服务业出口对GDP形成的贡献率则保持了持续上升的态势;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口对GDP形成和GDP增长的贡献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且贡献率还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货物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主要向东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双方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存在产业内贸易。双方的贸易结构必然影响到双方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通过对中国-东盟货物贸易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得出结论,即中国对东盟的进口和出口均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且进口比出口更能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中亚五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与中亚五国积极开展农产品贸易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根据UN CONMTRAEDE相关数据,通过构建恒定市场份额(CMS)模型对2005-2019年的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额进行测算,分析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2005-2019年期间,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由结构效应转变为竞争效应.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是在满足内需的前提下,保持对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优势的最主要因素.四类农产品的CMS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类农产品(动物及其产品)出口波动的影响因素由中亚五国进口需求和产品结构过渡到竞争力;第二类农产品(植物及其产品)、第三类农产品(动植物油脂)和第四类农产品(饮料、烟、酒、醋、烟草等加工制品)的CMS模型分解中结构效应的贡献率最高,中亚五国进口需求和产品结构是这三类农产品出口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的发展状况引人注目。其中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贡献到底如何,是否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值得探讨。本文根据投入产出模型,详尽地计算了四川省对外贸易的进出口贡献率、进出口贡献系数及各行业的进出口贡献率、进出口贡献系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四川省进出口增长速度迅猛;进口效益增长不明显,出口效益有所下滑,经济增长质量不佳;进口依赖行业缺乏核心设备和技术,出口依赖行业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增加值率较低。最后,文章还就四川省各产业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95~2011年中国产品出口SITC五位编码数据,测算了二元边际对中国不同生产要素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所有类别产品的出口增长都主要是沿着集约边际实现的,并且对其越来越依赖。其中,集约边际贡献最大的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最小的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产品出口二元边际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国经济规模越大,无论对于中国出口的现有产品和新产品都有更多的需求,但对于前者需求强度更大;同时,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各类出口产品都更趋向于单一化而不是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10年来中国农产品对东亚出口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简单回顾,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影响出口额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整体来看,竞争效果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对东亚出口增长的首要因素。不同时期竞争效果的作用不尽相同。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额快速增长,农产品竞争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出口额增长更加依赖于东亚进口需求的增长;出口额增长较慢的时期,竞争效果的推动作用表现突出:出口额减少的时期,增长效果是导致出口额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整体竞争效果却起到了抵消作用。此外,市场效果和商品效果对出口额增长贡献较小,纯二阶效果则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贷危机波及下世界经济发展趋缓、中国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等因素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平衡造成影响。本文采用月度数据,从进口角度,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外需求下降是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上升的主要原因,出口减速、国内需求上升、人民币升值、对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出口退税政策等因素次之。解决这一问题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内需,适度调整人民币币值,合理调高出口退税率。  相似文献   

10.
沈鸽 《现代经济》2015,(1):12-15
本文旨在对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季节性因素、入世、人民币汇率变动、金融危机及其他因素。再者,将上述影响因素与进出口贸易增长或波动的关系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影响因素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流量、结构、条件及方式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本文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中国进出口贸易竞争力,防范贸易波动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外商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本文主要探讨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流入我国的FDI规模迅速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也同步迅速增长,这两种经济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相关性?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FDI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总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是,在99%的显著水平上,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出口和进口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本文还从FDI企业进出口对进口的贡献率及拉动整个外贸出口增长的角度论证了FDI企业的进出口绩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索洛残值法计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劳动与资本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很高,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索洛残值一直很小。中国为了消除资源和环境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瓶颈约束,必须加快由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方式向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鼓励和大力资助国内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3.
使用修正的CMS模型对中国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增长成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结构效应是大多数样本国向中国出口两类农产品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农产品进口规模扩大是促进样本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竞争力效应对样本国的出口作用有限;竞争与结构交叉效应是影响样本国出口增长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测度及与经济大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结合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修正沈利生(2003)测算外贸依存度的"总活动法",用修正的"总活动法"测算总外贸依存度,可以从市场的角度定义出口依存度、国民经济进口依存度、生产进口依存度、消费进出口依存度和总投资进口依存度并给出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对15个经济大国的外贸依存度按照由高到低排序,中国的总外贸依存度排序第10,出口依存度排序第7,进口依存度排序第10;中国的生产进口依存度高于总投资进口依存度,后者高于消费进口依存度,中国是消费进口依存度最低的国家。产品竞争力、跨国企业全球资源配置、第三产业发展、消费市场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决定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各国GDP的高低与外贸依存度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进出口及其调控体制李群姜德波一、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概况(一)中国粮食的进口确切地说,新中国的粮食进口始于1953年。50年代,中国粮食进口主要局限在小麦、大米、玉米以及很少量的大豆上,进口量很小。进口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补国内粮食需求的空缺。到...  相似文献   

16.
针对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传统测算结果与出口对经济增长实证结论之间的矛盾和悖论,本文认为造成这一悖论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测算方法在考量消费、投资和出口对GDP的贡献时混淆了进口在GDP总量核算和贡献率分解核算中的不同作用,违背了贡献率核算中的进口项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中的匹配分解原则,从而大大低估了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本文提出了两类修正方法,内需吸收法和匹配估计法,并对不同方法的估计精度进行了评估。通过运用中国的统计资料,本文的测算结果认为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新贸易理论的指导下,国际贸易模式不断发展与创新,产品内贸易盛行。本文根据2000—2013年高技术产品五大行业面板数据,基于豪斯曼构建的产品出口复杂度指标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技术含量进行测度,得出这期间其出口技术含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引入虚拟变量,实证分析FDI、R&D及中间产品进口五大行业对其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来说FDI、R&D和中间产品进口均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出口技术含量;但对细分行业来说,中间产品进口与出口技术含量的关系是不确定的,需要区分不同类型的产品,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三类产品的中间产品进口会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技术含量的提升,而医药和航空航天器产品的中间产品进口则会阻碍其出口技术含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外贸运行特点(一)进出口恢复性增长1.进口增速高位回稳2010年1~11月,在国内需求旺盛、鼓励进口政策显效、价格指数回升等因素影响下,我国进口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进口总额显著提升,同比增长40.3%,比2008年同期增长18.2%,快于出口增速7.3个百分点。但是,伴随国内经济增长放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对中国进口的影响,文章对进口贸易总额和进口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对进口总额的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进口贸易总额的影响较为显著,进口需求弹性高达1.37,而实际有效汇率对进口的影响微弱.根据联合国SITC,将进口商品分为10类,对2001-2008年的月度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检验经济增长、名义汇率和相对价格对我国进口贸易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价格变动是中国进口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进口结构变化对相对价格的敏感度最高,名义汇率的调节作用主要限于劳动密集型,进口结构变化对GDP的敏感度可以忽略不计.实证结果也显示,矿物和能源进口的绝对值虽然在持续提升,但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就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两个时间段,对两国双边贸易的增长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进口需求效应和出口竞争力效应的贡献是推动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增长则主要由进口需求效应贡献。在进一步分析中俄两国主要出口商品构成的基础上,提出应拓宽双方贸易和经济合作领域,改善目前两国经贸合作的结构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