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于货币中性、非中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能否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货币是否中性是实施货币政策的前提和关键所在。更进一步说,我国货币的中性问题直接涉及到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如何制定货币政策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货币中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对货币中性问题进行理论回顾,将经典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将已有的关于货币中性问题的理论进行归纳和比较;然后,根据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中央银行根据经济的运行特点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这里隐含的意义是货币政策对经济控制是有效的。但理论界对货币政策的作用也有不同的观点,即货币中性和非中性之争。本文试从几个侧面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讨论。一、货币政策有效抑或无效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在西方货币理论文献中特指货币政策能否影响产出等经济变量,即货币是否中性,并由此形成货币政策有效和无效二种理论。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货币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二是货币与产出是否存在稳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张晶 《济南金融》2005,(12):7-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货币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问题,更是指导货币政策实践的理论基石。在西方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和信用传导机制理论,二者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政策变化给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诠释。本文对这两种主要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分析了它们在理论上的优势与局限性,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货币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问题,更是指导货币政策实践的理论基石.在西方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和信用传导机制理论,二者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政策变化给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诠释.本文对这两种主要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分析了它们在理论上的优势与局限性,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5.
根据传统主流货币经济学理论,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一种大致平行的关系,但是,由于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情况的差异和实证分析中计量模型和数据选择的不同,传统的货币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拟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供给量和通货膨胀相关性的实际数据。本文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中国具体情况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实证结果做出解释,并提出相应的货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货币供应量是否合适,可以从实际货币供应量与中性货币供应量的差异角度来进行分析。中性货币供应量是指与一国经济自然增长率和正常货币深化系数相适应的货币供应量。本文通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计算出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和货币深化系数,从而得出相应的中性货币供应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套评价中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框架,并据此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货币政策进行评价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甘小军 《时代金融》2013,(24):214+216
20世纪70年代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陷入危机,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趁势而起,他们以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为假设,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并不能促进经济稳定,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新回归到古典经济学所提倡的自由主义。本文对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影响产出等真实经济变量。在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问题上,经济学界历来存在较大分歧。西方经济学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上,即货币能否影响真实产量的变动。而国内经济  相似文献   

9.
梁森 《浙江金融》2007,(9):19-19,9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历来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是货币金融政策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为货币政策,要运用好货币政策其关键之一是对货币供给的调控,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又必须以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需求为依据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是过紧了还是过松了正成为经济理论界经常争论的话题,而过紧或是过松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数量界限,这就必须研究货币需求与产出、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并建立适合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货币政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宋小梅 《南方金融》2004,(11):62-65
本文将以美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转变为主线,将美国货币政策分为四个时期,即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时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货币主义货币政策时期、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灵活微调的货币政策(过渡)时期及1994年到现在的中性货币政策时期。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是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相关。美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过程,反映了各时期货币当局所采用的货币政策理论、货币工具和操作目标以及货币传导渠道的相应改变。本文对美国货币政策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理论、中介目标、操作工具及政策效果等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有一定的启示或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与实证》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货币政策传导课题组著货币政策传导在整个货币政策机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着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更直接决定着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本文首先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对西方货币金融理论有关货币政策传导的不同观点和论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问题研究的借鉴意义及借鉴时应注意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在金融和经济两个领域的传导现状和梗阻因素;从全面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分析了经济体制、经济周期、信用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2.
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借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最优货币区理论发展近40年以来,大多经济学家基本上都只研究其在欧洲货币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却很少关注其对国内经济,金融的意义。本立足于国内视角,探讨了该理论对一国货币政策的借意义,并且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时期,我国采用不同的货币数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该研究以货币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自1992年以来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1998年为分界点进行了分时段比较分析。总体而言,在1997年底以前,信贷规模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1998年初以后,货币供应量M2则是中介目标,同时也是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相似文献   

14.
引言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或利率以稳定国民经济的政策。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普遍关注经济增长的实物方面。在众多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往往只存在一种形式的资产,即实物资产,而完全排除了货币金融资产。尽管这些经济学家研究的是货币经济,但他们却很少注意到货币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彭双  邹剑 《时代金融》2012,(29):9-11,13
关于货币中性、非中性就主要是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本文以现代西方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判断方法为理论依据,选取1991年到2011年最新宏观数据,对我国货币供给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我国货币非中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中性货币理论,在我国也有中立货币理论的提法,这是译名不同。在西方货币理论中只有一个名称,即Neutrality of Money。由于货币不具人格,用“中立”称呼不大合适,因而在我国也应该统一使用“中性货币说”为宜,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混淆。中性货币(neutral money)概念首先是维克赛尔(Johan Gustav Knut Wicksell 1851-1926)提出来的。其含意是指在真实分析(real term)中或静态分析中,必须消去货币的扰乱作用。所谓真实分析,就是以实物分析为主,不介入货币变动这一扰乱因素。即使以  相似文献   

17.
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问题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豪 《上海金融》2005,(5):22-24
货币中性抑或非中性问题一直是现代经济学中各个流派争论的焦点之一。笔者认为,货币是否中性取决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程度,从历史与现实的发展来看,货币非中性论可能更合理、更贴近现实。从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中性的;在完全计划经济条件下,货币的作用非常有限;而在混合经济条件下,货币可以对经济运行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中,一般均衡框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是传统的一般均衡模型通常缺乏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货币。所以,在传统的均衡或者非均衡模型中引入货币变量,并且判断和分析货币变量及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就成为了货币经济学面对的一个挑战。通过对Tobin货币模型、货币内在效用模型和现金在先模型的分析表明,货币在经济中应该起到的确切作用和所承担的功能,尚未完全被清楚地认识,这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作用机制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留有大量理论探索的余地。  相似文献   

19.
一、相关理论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分析 在基于不同经济条件的假设前提下,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划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Mishkin(1995)根据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的不同替代性,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为两大类,既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发展对以实物经济为背景的货币政策分析框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增强了货币的内生性特征,弱化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可控性,使货币供应投放要兼顾资本市场对货币供求变动的影响,因而强化了货币政策实施的前瞻性要求。本文分析了资本市场对货币供求和传导的作用机理,并就如何改革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传导机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