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发展始终高度重视。经过亿万农民的广泛实践和探索,终于确立了农村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并引发带动了中国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和巨大发展,更对中国农村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一、通过改革确立家庭承包制度(一)当代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旧中国的农村土地实行的是封建地主所有制,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他们凭借占有大量土地所据有的政治经济特权,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封建土地制度严重束缚着农村生产力发展。新中国…  相似文献   

2.
<正>在普天同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令人欣喜地看到中国第一县——昆山市乡村振兴中又涌现了一批"热血尖兵"。昆山新农村建设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就掀起了高潮。特别是近年来,凡是到昆山参观考察、调查研究的领导、专家、学者、记者,无不为在振兴乡村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举国上下风起云涌,积极响应,亿万人民牢记初心继续奋进,焕发出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中华大地无论东西南北、城市乡村处处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地处沪宁经济走廊前沿的昆山农村所呈现的崭新面貌,就可见一斑。5年前,我们曾编著了《苏南发展的缩影一昆山农村六十年大变迁》一书,记载了农村土地制度大变革、农村经济结构大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大改善、  相似文献   

4.
制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区域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源禀赋的不同造就了多样化的土地制度,每一种制度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和运行的内在机理。从利益集团的理论出发,对比征地的条件,分析了“昆山模式”涉利集团的变化和诱导的制度变迁,并认为这种制度是理性的;用资源经济学动态最优模型定性分析了利益集团预期收益的变化,从而进一步说明了“昆山模式”是利益集团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5.
一般而言,农地可分为一般农地与城郊农地,农地制度亦包含所有制形式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两个层面上的含义。本文以一般农地为研究对象,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两个层面"分分合合"的变迁历程。研究认为,影响决策者在所有制形式上变革的因素既包括意识形态,也包括现实因素,如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城镇化有序进行、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等,而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因素主要是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经营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所作的权衡。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农地所有制形式还是在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上,决策者更加注重将自身的目标与农民的诉求相结合,寻求制度变迁的均衡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推断,在当前阶段,由于农地国有或者私有与中央政府和农民的目标都不吻合,因此,农地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可能性不大,农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应该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分"到"合"。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理所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了土地所有制问题。土地所有制,通俗讲是指土地归谁所有,但又不是简单的归谁所有的问题。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安德罗·林克雷特(Andro Linklater)的《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从另一个角度看土地所有制的变迁,阐释了土地所有制与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人的自由发展等之间的关系,以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为了解决土地征用诱发的矛盾,农地股份合作制应运而生。江苏省昆山富民合作社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建造厂房、楼房出租,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延伸到工业领域,农民直接分享土地非农化增值收益,这种做法既有效地回避了与现行法律的直接冲突,又实现了农民、集体、用地单位和政府的一致同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制度变迁的成本,取得了良好的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8.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本质特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多个方面 ,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则是其中最好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在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各个阶段 ,党的农村土地制度和与之对应的政策着力点均有不同 ,土地制度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就各有特色 ,政策的绩效也存在着差异。笔者拟通过分析党在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几个主要阶段的土地制度和相应政策 ,实证“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解放前农村土地革命的核心是争取土地的农民所有制旧中国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本会年初确定的关于昆山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剖析的重点课题研究计划,我们先后到淀山湖、周庄、锦溪、陆家、周市、巴城、张浦、千灯等镇召开座谈会,深入集体农庄、种养大户察看水稻、水产经营状况,并与经营者面对面交谈。现将调查研究的有关资料概述如下。一、承包耕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从实地了解的情况来看,昆山农民承包土地流转,坚持以"三个为主",呈现"一高、二多、三大"特点。"三个为主"是:农民承包土地流转以村级土地合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举国上下风起云涌,积极响应,亿万人民牢记初心继续奋进,焕发出巨大的积极性,中华大地无论东西南北、城市乡村处处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地处沪宁经济走廊前沿的江苏昆山农村所呈现的崭新面貌,就可见一斑。一、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农村土地实行"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不仅迸发了土地新活力,而且卓有成效地推进农业适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70年来,在这片拥有5000年文明、14亿勤劳勇敢人民、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我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创造了人类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简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从未停止 ,但真正称得上产权制度变革的只有三次 :第一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发生在建国后不久 ,其标志是中央人民政府于 1 950年 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指出 :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在土地分配上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这一土地产权制度安排有两个要点 ,一是废…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合作社土地集体制、人民公社公有制的变迁.本文以组织公民行为为视角,分析了土地制度影响因素,认为互助合作的组织公民行为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到合作社土地集体制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瞒产私分、包产到户的组织公民行为是农村人民公社所有制及基本核算单位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关注心理契约、组织公民行为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关系,对国家土地制度创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再访昆山     
<正>1999年,时任总书记江泽民提出:"沿海地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一年后,有关部门在毗邻上海的江苏省昆山市召开座谈会,专题研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当时的昆山虽然经济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是,就现代化如何"化",怎么"率先",昆山也只是有个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剖析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的关系,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先后历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所有、家庭经营"、改革开放前期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到改革开放后期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再到现阶段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和多元经营"4个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既遵循人口与土地关系、生存与发展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大逻辑,又遵循着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逻辑"、农业经营制度的"生产逻辑"等小逻辑。研究结论:为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革,需加强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制度联动改革的制度设计,发挥要素、组织和制度的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以乡村治理机制及其内在逻辑的变迁为核心,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治理的发展路径及其依赖性特征,探讨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向。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治理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即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划分为两个时期,按照乡村治理机制的变迁,可以划分为乡镇自治、人民公社制、乡政村治和乡村共治四个阶段。70年来中国乡村治理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表现为乡村治理体制结构的行政化和集权化、乡村治理思维的城乡分治、乡村治理主体的精英化和乡村治理方式的技术化。未来乡村治理现代化将以构建党领导下的"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开放的多元化治理格局为主要方向,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17.
土地问题是涉及全民福祉的全局性问题,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土地制度经历多次变革,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以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和改善生态为主线,以产权保护、用途管制和市场配置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土地制度。新的土地制度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中国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和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土地制度的演进历程,总结了制度演进的基本经验,为促进城乡土地制度发展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制度问题是治国安邦之本,关系国家长期稳定和人民福祉。土地制度改革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国家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及补偿问题。已有研究关注土地制度演变纵向的、历史视角的全面分析较少。本文以全面的、历史的视角系统梳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前世今生",根据土地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将土地制度分为旧时候皇权统治下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新时期人民当家作主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前者,农民遭受政治和经济双重压迫,长期处于温饱和贫困的双陷阱;后者,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对土地剩余的索取权,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土地产权的演变贯穿于土地制度变迁之中,衍生出不同的土地经营制度形式。政权更迭是土地制度变迁的原始动力,农产品需求压力是农地经营形式变革的基本原因,农村土地征用行为衍生于土地产权的原始来源性质。国家和农民的"双需"决定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主体地位,过分追求公平和效率会使两者均不可得。人地矛盾依然存在,土地产权制度建设需要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支撑,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制度创新仍在路上。  相似文献   

19.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迁,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兴修水利、发展农用工业、恢复农业生产,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放开农产品购销,建立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直至形成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农产品价格支持、农业生产补贴、生态补偿等四大政策框架以及建立政策法律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角度,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追溯中国土地制度变迁轨迹,同时总结历史改革经验,为当下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推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迁是公有制(国有制)与私有制的循环过程;土地制度的变迁是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均衡过程;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土地产权交易形式在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对于当下,(1)土地制度改革不应为土地流转而流转,要以产业为支撑调动社会生产积极性。(2)土地制度变迁是国家、集体和农民三个主体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权衡好国家与各利益主体的博弈是土地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3)"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土地市场化改革将成为主流趋势,而土地混合结构化的改革思路不失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