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慈 《经济论坛》2002,(5):38-38,52
自2000年9月,河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以来,截止2001年9月,高校累计申请贷款19522人,已签订贷款合同2235人,签订合同人数占申请贷款人数的11.45%;累计申请贷款金额11890.5万元,已签订贷款合同金额1264万元,已签订合同金额占申贷金额的10.63%,累计发放贷款金额的370.7万元,发放贷款金额占申贷金额的3.1%,由此可见,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中实际有95%以上没有得贡款,经济困难学生多与贷款资金发放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2.
李爱华 《经济论坛》2004,(13):93-94
中国人民银行和教育部在1999年联合发文,以全国8个城市为试点,以高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为对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并于2000年9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然而,根据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的统计,迄今为止,在申请贷款的学生中,仅有不足10%的学生获得贷款;申请获准率较高的北京等地,获得贷款的学生也仅占申请贷款学生数量的30%左右。为什么助学贷款发放比例这么低?为什么看似既有利于学生、又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一项好措施实行起来这么难?应如何规范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与管理?本文试就上述问题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国家助学贷款机制设计中的激励相容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从1999年6月开始下发了多个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有关具体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几经修改和完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高度重视。据了解,截止2006年6月底,全国高校已有240.5万名学生获得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高等院校学生实行的助学贷款制度,对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支持高等教育转型,帮助经济困难优秀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实现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下就《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完善意见》)作一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助学贷款还有三道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出台《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暂行规定(试行)》,决定自今年9月1日起,在全国部分城市的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新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试点。此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开办了助学贷款业务。但是,助学贷款问津者虽多,真正申请的却很少,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大约在20"左右,特困生比例大约在5"#10",总共涉及约300万学生的庞大群体。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于有效资助这个群体,保障他们受高等教育的权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2005年2月,相关部门累计审批国家助学贷款96亿元,涉及学生115万人,国家助学贷款成为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中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国家助学贷款面临困境。第一,贷款学生的违约率高,不少地方的违约率超过了20",造成发放助学贷款的银行的损失较大。而且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后的收入可能降低,会使得学生的还…  相似文献   

7.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于1999年起试行,经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府强制性、各利益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及国家征信系统的不健全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国家助学贷款各利益主体在政策的制定及执行过程中相互间不断进行博弈,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以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为例,从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例如:目前河南模式的应用仅局限在河南省内,助学贷款需求远未实现;风险补偿金的发放周期较长,教贷中心和高校前期垫付大笔运作成本,高校资金压力增大,以至于出现高校“惜贷”现象;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淡薄等。对各利益主体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成本分析,提出优化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机制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8.
朱练彬 《经济师》2005,(12):98-99
为配合高等教育改革,我国于1999年推出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然而,助学贷款供求矛盾突出,商业银行“惜贷”现象严重。为解决当前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缺陷问题,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称新政策)。文章通过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参与主体的分析,认为新政策的有效性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对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起到了推进作用。但虽走过了十年,目前助学贷款的进展较为缓慢。因此,针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及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国家助贷政策落实的瓶颈问题,和提出在国家助贷体系中引入保险机制,就是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助贷款瓶颈问题。最后论述了引入保险机制对国家助学贷款产生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给家庭困难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基本物质基础,帮助其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业,解决生活困难,实现教育公平化,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一项重大举措被推向前台。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大学贫困生资助项目之一,几年前已经在部分省市开始实施。数据显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中83%为农村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农村学生来说,生源地助学贷款无疑是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的实施情况可以总结为:贷款信用不足,贷款行承受风险较大;程序繁杂,落实困难;审核机制不健全,骗贷行为普遍存在;缺乏法律保障,秩序混乱。针对此现状,作为生源地助学贷款落实的两个重要环节,学校和银行要联手加强贷款管理和监督,做到应贷必带,骗贷严惩,努力做到将助学贷款发放到真正需要的贫困学子手中。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国家助学贷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眸已经过去的2004年,这一年,中国的国家助学贷款遭遇了最严重的生存危机。面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大面积停贷,如果不是国家紧急调整助学贷款政策,真不知中国高校的贫困生们如何生存。在讨论国家助学贷款生存现状的时候,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国家助学贷款,美国实施此种贷款比我们早,  相似文献   

12.
助学贷款证券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助学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 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行 ,我国高校从 1995年起开始并轨收费。高校的学费水平上涨很快 ,从 1995年前的每年全国平均 40 0元左右到现在的平均 5 0 0 0元左右 ,研究生学费更是高达每年 70 0 0元左右。再加上上千元的住宿费以及生活费 ,高校学生每年在校消费平均在万元以上 ,很多家庭已经负担不起这笔费用。调查结果表明 ,对于目前高校教育费用 ,认为“高”与“较高”的家庭超过了 70 % ;其余的家庭认为“一般” ,表示对子女的教育费用完全可以应付的家庭仅有 2 5 %。与此同时 ,从 1999年起 ,各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 ,每年扩招都在 10 0万左右。 2 0 0 1年 ,全国高校共招生 46 4 2 1万人 ,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招生 2 6 8 2 8万人。这样 ,就在高校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贫困生群体 ,无法负担学费和生活费。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的问题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国家建立了助学贷款制度。按 2 0 0 0年 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 ,将助学贷款分为国家助学贷款和一般商业性助学贷...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扩张,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一路攀升。但最近,由于部分高 校助学贷款的还贷违约率超过20%,相关商业银行相应对违约高校亮出了借贷红牌。一边是高校助学贷款申请数量的直线上升,另一边却是银行对贷款发放的日益谨慎,国家助学贷款陷入到一种学生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的境地中。国家助学贷款“两难”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对贫困学生资助的一种重要形式,虽几经改革,但目前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仍然困难重重。一方面,我国金融生态的非良性是造成国家助学贷款外部环境恶劣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性缺陷、自我调节机制的丧失以及助贷生态链的功能缺失则是国家助贷困境的问题所在。重塑良性金融生态,修复调整助学贷款生态链,促进主体平衡发展,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途径。  相似文献   

15.
柯春梅 《经济师》2010,(5):109-110
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它无须提供担保、抵押或质押。由于担保的缺位使得违约率和不良贷款率都很高,这严重阻碍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加强贷后管理,采取切实措施降低风险,已成为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拖欠模型,可以对国家助学贷款违约行为进行经济分析,讨论各种因素对拖欠水平的影响,由此得出:适当延长还款期限,降低每期还款额将会降低贷款的违约率,从而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1999年出台,后经过几次调整和改革,已经发展成为大学生"奖贷减免补"资助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关系到大学生资助体系能否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目前普遍实行的由大学生所在高校为主体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已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其中有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政策的制度设计上,本文从高校所在地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弊病分析入手,阐述了大力推广学生生源地贷款的可行性及优势,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制度设计,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助学贷款缘何难成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灏 《经济论坛》2001,(12):23-24
我国的助学贷款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当时,我国第一个靠贷款求学的人是华东政法学院的学生陈丽君。1997年她刚考上大学时,无法支付大笔的学费和生活费。浦东发展银行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合作,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助学贷款。在学校的帮助下,陈丽君银行申请了助学贷款。但仅靠某一家银行或某一个城市绝对解决不了我国众多的贫困大学生求学之路上的经济困难。开展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资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特别是经济困难的优秀青年得以深造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运行以来取得明显成效,引起广泛强烈关注,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具有重大启示:国家助学贷款应该由政策性银行发放,高等学校应该承担主要的管理工作,必须建立科学的风险补偿机制,必须构建完善的管理运作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从1999年开始试点,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2004年,国家对助学贷款政策和运行机制进行了重大了改革,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负担;按照风险分担原则,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对开办助学贷款业务的银行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偿.通过将高校纳入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系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国家助学贷款的运行效果虽然有了一定改观,但是还款违约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本文从现状和原因出发,结合国外的有关成功经验,多角度分析了风险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制度设计,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高等教育公平理论,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外溢性"特点,以在校大学生为借款主体,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政策性银行和高等院校三方紧密合作,高效率地开展助学贷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过,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十分复杂十分专业的业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环境正处于急剧变革之中,国家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在运行中还面临许多挑战、存在一些问题.其制度设计包括借款条件、还款期限和还教方式等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