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理层收购(MBO):比较、借鉴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中国MBO(管理层收购 )与西方MBO在收购目的、操作机制、定价、融资及风险资本介入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及解读 ,剖析了中国MBO的内在特征 ,在借鉴西方管理层收购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MBO的定价和融资困境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和困境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管理层收购困境的原因,并指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实施管理层收购(MBO)的公司越来越多。但目前,在我国实施MBO还有一些难题没有解决,而最敏感的是该如何确定收购价格。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首先,通过与欧美国家的定价实践作比较,归纳分析了我国MBO定价存在的不足;然后,借鉴欧美国家的定价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建议:采用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和引入市场竞价机制,保证收购价格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4.
龙凤 《时代经贸》2007,(1Z):82-83
本文对管理层收购(MBO)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我国MBO的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我们建议从完善融资渠道、定价机制、MBO后公司的整合及监管以及立法监管体系等四个方面来推进MBO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管理层收购(MBO)出现了诸多问题:收购主体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管理层的非市场化障碍;融资渠道狭窄;MBO收购过程中定价不公正、操作过程不透明;MBO的股票来源和股票变现渠道不畅通;实施MBO涉及产权变革难题;MBO也产生内部人控制的新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MBO,还必须修订相关法规政策、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完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6.
文章概述了我国MBO收购资金来源的现状和特征,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MBO收购资金来源中的诸多难点问题,指出由于我国金融工具的缺乏和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收购资金很难通过合法渠道取得,大部分需通过民间资本借贷解决。针对现实的融资困难,文章指出创新管理层收购融资体制、加强监督和规范是我国MBO健康发展、避免融资风险的关键所在,并提出了放松MBO的融资限制、培育机构投资者和完善收购资金的退出机制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胡庆 《当代经济》2002,(12):21-21
管理层收购(MBO,即ManagementBuyout)作为一个企业并购概念,在一些发达的欧美国家已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熟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口”MBO这种收购方式已经成为必然。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立的较晚,证券市场不够发达,因此,如何建立我国的管理层收购机制是一个值得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研究的话题。 一、MBO的概念分析 管理层收购又称“经理层融资收购”或“管理者收购”,  相似文献   

8.
管理层收购中的股权定价问题是备受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文章以1997年至2007年我国实施了管理层收购的22家上市公司总计34次股权转让价格为作为研究样本,对每股收购价格和每股净资产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我们的实证检验发现,每股收购价格并不显著低于收购前最后一次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单从每股净资产的角度来讲,并不能说股权出让方存在资产流失现象。我们的实证检验还发现,不存在管理层利用会计手段在MBO之前突击调减每股净资产以降低收购成本的现象,实行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的增长速度虽然是下降的,但其绝对值仍是增长的。最后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股权的正确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李豫湘  史长勇 《经济师》2003,(12):139-140
管理层收购 (MBO)在国外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我国近年来的实践也有多种模式。但在目前法制背景和金融市场等条件的制约下 ,管理层收购受到一定阻力。文章对管理层收购 (MBO)进行了阐述 ,并结合国情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企业界还属于新的名词,自MBO在我国企业中实施以来,由于其运作遭到质疑,并且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于2003年暂停MBO的运作,2005年在中小企业中又重启MBO的运作。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初步阶段,货币和资本市场极其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等诸多因素,使得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形成了独有的特点,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我国管理层收购的道路非常的崎岖。而且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我国管理层收购者存在收购资金筹集来源不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苟小军 《时代经贸》2008,6(19):190-191
管理层收购(以下简称MBO)是一种较新型的企业并购方式,MBO作为对于普遍存在所有人缺位的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国内管理层收购的特征出发,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实施MBO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MBO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受到企业界广泛的关注,因为它提供了产权改革的较好 方案,特别是在改善公司股权结构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尚缺乏管理层收购所需要的融资渠道以及国有股权转让定价机制,存在着推广MBO必须解决的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 一、国际经验的借鉴 MBO发源于英国,开始它是作为一种业务放弃或退出以及投资者看好的资产管理。形式。到20世纪80年代,已发展成为便利的所有权转换形式和可行的融资形式,对企业组织和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1987年英国上市公众公司经过MBO转为非上  相似文献   

13.
徐惠珍 《经济师》2003,(9):40-40,42
管理层收购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兼并收购方式 ,在我国有日趋升温之势 ,文章针对当前管理层收购热潮 ,首先分析了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及市场环境 ,并指出当前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提出了发展MBO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八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管理层收购 (MBO)在扩大管理层持股比例、改善股权结构、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运作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缺乏相应的监控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存在着诸多问题 ,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条件尚不成熟 ,照搬国外的运作模式存在较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管理层收购(MBO)中的企业价值定价一直是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问题。目前我国多以每股净资产定价。国外多以折现现金流法定价。本文通过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认为企业价值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这是必要条件;也要考虑市场对企业的认同,这才是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市价折现法,将企业盈利水平与市场对企业的认同结合起来考虑企业价值定价。  相似文献   

16.
洪鼎辉 《发展研究》2005,(11):21-22
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 Buy-Outs),就是公司的管理层采用杠杆收购的方式,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使企业的原经营者变成企业的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近年来我国陆续发生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案说明MBO已经悄然走近了上市公司的改制进程,MBO将对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管理层收购被我国一些企业采用,众多管理层收购案例的成功实施引起了中国经济界和企业界的强烈关注,管理层收购通过公司管理层购买本企业的股票或资产,以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从而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格局以及公司资产结构的制度安排。通过收购,企业的经营者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很快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就成为MBO的推动主体,以MBO方式进行‘傲小”,解决国有企业产权不清、国有资产退出和管理层激励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赵燕玲 《时代经贸》2006,4(Z2):22-23
20世纪90年代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收购正式引入中国.它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形成有效的企业约束激励机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研究了MBO的现状与发展,以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定价,融资,国有资产流失,与相关法律相抵触等问题,并就以上问题提出了对MBO在我国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管理层收购的四大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我国现行的管理层收购(MBO)主体在法律上存在障碍。目前,对管理层收购主体形成约束和限制的主要有《公司法》、《证券法》以及政府为规范金融、证券市场而颁布的各种暂行条例等。MBO的收购主体一般是公司内部高层管理人员;职工持股会也可能参与到收购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20.
管理层融资收购是企业管理层为控制企业进行的“杠杆收购”,其主要作用在于提升管理者人力资本价值,降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成本,解决企业内部激励机制问题。它可能成为有效处理我国国有、集体企业面临的内部激励不足和所有者缺位问题的一个有效路径。本文主要在对管理层融资收购(MBO)理论上的逻辑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它对管理层内部激励的效用发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