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系统性探讨了房地产泡沫度测量方法,梳理了相关方法的文献,利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贵州省自2005至2014年的房地产泡沫度。研究表明,贵州省存在房产泡沫现象,在2009、2014泡沫现象超过了正常泡沫范围。根据贵州省房地产市场泡沫状况,提出了对房产泡沫进行抑制的短期和长期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房产市场可以经历房价和数量两种泡沫。近代大多数房产泡沫都是房价泡沫。上世纪80年代,东京房价猛增,供应却没有相应上涨。上世纪90年代,香港房产市场也遭遇类似情况。房产市场易产生价格泡沫,因为一些独特因素限制了供给的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3.
地王频现并不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真正的繁荣,土地价格与房产价格的倒挂只能是进一步吹大市场泡沫  相似文献   

4.
风险转移规制与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构建房地产投资者的经济行为模型,分析了在各种融资条件下投资者可能存在的违约以及风险转移行为,首次给出了投资者以按揭贷款的方式进行房地产投资时理论上的均衡价格和价格泡沫,并通过理论研究和数据模拟,分析了利率政策、按揭比例、风险转移和交易成本等因素对房地产均衡价格以及价格泡沫的影响程度,最后给出了抑制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和银行危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中国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房价过快增长、房价虚高、资产泡沫过多,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都在为买房发愁,在社会上房价已经是人们口中不可避免的话题。本文通过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分析以及今后所要面临的问题,揭露出房价过高的本质。并通过解读重庆模式为中国房产市场的价格调控提供政策性建议,为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泡沫何止迪拜的千倍 中国楼市泡沫到底有多大?美国一哥们(美国著名的对冲基金Kynikos Associates创始人兼总裁查诺斯)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比迪拜严重1000倍以上”,而美国《新闻周刊》也预测,中国将因房产泡沫破裂而陷入经济崩溃。  相似文献   

7.
刘会洪  谭冰 《特区经济》2013,(11):28-30
近年来,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很大泡沫,很多人预言泡沫即将破灭,但这些预言并没有变成现实。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严重泡沫,还是其可以容忍较大的泡沫?通过对比西班牙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的情况,发现中国楼市已经存在严重泡沫,并且也不存在特殊因素可以长期容忍较大的泡沫。如果继续之前的快速上涨,那么泡沫的破灭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需采取措施,抑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8.
为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泡沫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但这些调控政策能否有效降低房价并抑制房地产泡沫呢?以往房地产泡沫的研究表明,投资者预期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和房地产泡沫的影响极为重要。经典的噪声交易模型也指出,噪声交易者预期是房地产价格波动和房地产泡沫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系统回顾文献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噪声交易者预期对于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影响,并剖析了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噪声预期和房价关系的调节作用,从而构建了相应的调节作用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35个大中城市2002-2011年的实际数据进行了调节作用模型的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抑制房地产价格异常波动和房地产泡沫问题上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9.
《新财经》2010,(6):14-15
我对第5期的《楼市泡沫pk政策泡沫》一组文章非常感兴趣,对我在金融市场理论方面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从已有的各项指标、数据来看,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现象非常严重,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必将成为实体经济的潜在风险。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房地产泡沫的产生、破灭对实体经济会产生巨大的损害。针对近几年房地长飙升的问题,我认为政府主要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这几年,关于房地产的话题热度不减,学者关注,政府关注,普通百姓更是关洼。而作为桥梁和纽带的金融部门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更是业外无法想象的。有人说:是银行信贷支撑了房地产价格的一路飚升,银行信贷放大了市场产销能力,使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断增大;也有人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膨胀,银行已逐渐进入房产开发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释放期。凡此种种,都归集为一个话题,房地产泡沫及信贷风险。那么,从金融从业者角度出发,目前,房地产信贷风险度到底有多大?信货集中度又有多大?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投机行为与房地产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市场交易中的投机行为不仅表现在纯投机性交易行为.也表现在正常供需双方的交易中,它们的交易策略会因对价格的预期而变化。房地产与股票、外汇等资产相比具有流动性差、交易成本大的特点,房地产买卖双方一般都不具有很多专业知识和经验,使房地产市场相对其它资产市场更缺乏有效性。房地产市场在交易过程中交易行动受价格的预期的影响比较大,Caseand Shiller(1988,2003)考察了美国四个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变化。借助对购房者的问卷调查。认为在一些城市存在明显的房地产价格泡沫.而这与房地产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密切相关,Brettell(2001)也认为英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明显的由投机行为带来的房地产价格泡沫。本文主要分析房地产投机行为的具体表现及与价格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在我国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以来,国内房价持续上涨,房价上涨加剧住房分配不公,不仅不利于房地产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一旦泡沫破灭,将危及我国整体经济的稳定。本文运用SPSS计量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对影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回归模型,并对房地产价格进行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陈涛  樊夕 《特区经济》2008,(12):92-94
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从2003年以来持续快速上涨,政府及中央银行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抑制房价,但房地产泡沫并未显著萎缩。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调控工具以及政策时滞的异同,分析了导致中国货币政策低效的主要原因,在汲取日本的教训和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增强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价格与泡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房地产价格上升过快时,人们就会围绕着房地产价格是否存在泡沫进行争论,国内关于房地产泡沫问题的争论的不同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或背景下看待房地产业,认为泡沫存在的理由一般是房地产投资和价格上升快,而认为局部存在泡沫的观点是从行业内部结构和区域结构上考察的,认为不存在泡沫的观点一般从行业的长期发展和行业引导的角度分析的,而且在房地产泡沫的定义使用上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结论上会有较大的差别.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从影响房地产价格变化的因素实证分析入手,考察房地产价格的发展及价格泡沫.  相似文献   

15.
我国房地产市场近些年来发展迅速,房产价格居高不下且逐年增长,为了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打击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泡沫,2010年以来我国开始逐步推行房产税改革,并在上海和重庆率先进行试点,随着条件的进一步成熟,在全国推广房产税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6.
《开放潮》2004,(10):47-48
今年前8个月国内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境外也有媒体指出,中国的房屋空置率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同时质疑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是否已经开始出现破裂。而此前,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估算,世界25%的地区中存在房地产泡沫,另外40%的地区处于“泡沫预警”状态,其中就包括中国等。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调控应加大力度完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峰  尹晨 《开放导报》2006,(3):23-25
2005年的“房产新政”对抑制我国房地产市场过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房地产市场反弹、房产泡沫重新膨胀的因素依然存在。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事关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其调控不应放松,仍应以中央政府为主导。调控政策需进一步完善,行政调控手段应逐步退出,而以包括税率、利率、土地、汇率和道义劝告等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主。  相似文献   

18.
行业     
《新财经》2005,(9):10-11
央行建议取消房屋预售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报告》在总结了2004年房地产业的主要动态后指出:目前我国55%以上房地产开发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警告说房产泡沫继续存在,并建议取消房屋预售制度。  相似文献   

19.
邢燕 《中国经贸》2010,(2):156-157
房地产泡沫是以房地产为载体的一种泡沫经济,是指由于房地产投机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与使用价值严重背离,市场价格脱离了实际使用者支撑的情况。本文详细分析了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危害及成因,并提出了防范措施,为读者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陆建 《新财经》2005,(4):40-41
《新财经》:近年来,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观点一直存在,近来因为上海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更引发了人们对泡沫的担心,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刘洪玉:所谓房地产泡沫,是指由于投机行为导致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并与使用价值或理论价值严重背离,脱离了实际使用者支撑的情况。鉴于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