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而计算机就是模拟人的思维活动,模仿人进行逻辑推理。计算机“思维”是通过人创造的计算机语言实现的.“思维”的整个过程是由计算机语言所编定的逻辑程序加以控制的。  相似文献   

2.
雨丝 《大众商务》2006,(6):36-36
逆向思维,是背逆主流意识的一种拓展性思考方式。逆市而动,抛开一些沉淀的旧思维,规避盲目跟风的“羊群心理”,往往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3.
人们的哲学思维方式,走过了从古代追求和谐的整体性思维、到近代注重分析的离散性思维.现在又过渡到现代对立统一的整体系统性思维.这中间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现阶段的人类新思堆.是在特有的高科技务件下,摆脱了自近代科学形成以来各学科分别研究客观世界的局限性,而对古代整体性思维的“复归”。  相似文献   

4.
“正名”逻辑,是我国古代关于如何正确使用“名”的理论,来规范思维和行动,以矫正“名实乖乱”社会现实的古典逻辑理论。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针对当前“名实淆乱”的社会经济现象,从经济逻辑的视角来对“正名”逻辑进行现实的解读,深入发掘本民族的逻辑思想,以捍卫社会理性,维护社会经济的公序良俗和公平、诚信。  相似文献   

5.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形态下,要达成节俭致富这一消费理财的终极目的,必须有“三反”策略与“三光”思维。“三反”策略 反季消费理财 一年有四季,季季不同,市场消费潮流也必然有所区别,这就形成了消费领域的淡季与旺季之分,因此逆时而动的反季消费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对位教学”是对应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维模式,然而,人们易将其与“因材施教”互为混淆。通过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便能发现两种教学体系的异曲同工之处,以及对位教学在时因材施教批判基础上的蜕变和发展,从而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中国需要卓越法律人才。要培养我国的卓越法律人才,就需要使学生同时具备“法”、“商”的知识结构,能综合运用“法”、“商”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法律专业学生就业困难El益加剧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五维一体”的“法商结合”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效的路径,它可以突破湖南省乃至我国法律人才就业瓶颈,提升法律人才培养的社会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周一凡 《新智慧》2004,(12C):57-58
一提“富人”必谈“贫富差距”,一谈“贫富差距”必提“个人收入所得税”——这似乎已经成为一道思维定式。而支撑这个定式的两个数据是——中国目前一般认为是0.47,如果考虑腐败等非法收入,已经达到0.51的基尼系数;占社会总收入80%的高收入阶层只占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20%。  相似文献   

9.
琦凌久  陈军 《新智慧》2007,(9):26-26
在很多人看来,互联网上缔造的神话,永远只属于那些IT精英们。然而一个起初对互联网懵懂无知的女孩,却通过从“买家需求”到“卖家需求”思维角度的转变,挖掘出了巨大商机,她就是凭借“颖颖纸箱铺”入选“中国十大网商”的24岁女孩孙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考试模式和其他实现方式,使“三个代表”成为“两课”教学的指导理念,使“两课”教学真正体现它的本质,即借助思想的交流与实践,使思想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精神状态,最终实现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教育行为过程。要实现“两课”教学“进头脑”的要求,应通过实施具体教学、主题教学、实践教学、整体教学和分类教学等,转变教学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前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思维僵化、文章模式化的现象,笔者认为,只有重视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本文就这一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便与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12.
“静”与“寂”作为中日两国的审美范畴,分别代表了本国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质。“寂”有“寂声”“寂色”“寂心”三个层面的意义,从审美心境上来说,“寂”属于精神内涵层面,而“静”范畴也是从主体精神状态层面上界定的,所以日本审美“寂”范畴和中国古典审美“静”范畴在审美价值上具有相通性。“寂”的审美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禅宗思想的影响,“静”的审美意识古已有之,受佛道和禅宗思想的熏染,两国文化相互渗透和汇合造就了审美思维的关联。但审美的根系本身是在意识形态的诉求之上,对美的体验的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意识,所以两者在理论内涵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几千年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说不时溅起几朵“智德相分”思维浪花,然而.以“德”为本、以“智”为用,“仁智合一”、作用一源的儒学人格发展模式,在传统教育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却从未动摇过。从孔子“三达德”到盂子“仁且智”,从清代思想家戴震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都一以贯之地承袭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摄“智”人“仁”、“智德合一”思想脉络。“智”以养一位”,“德”能显“智”;“智”及“仁”守,“德”失“智”亡。“德”是本、是体、是里,故曰:一仁者安仁”;“智”为末、为用、为表,故日:“智者利…  相似文献   

14.
阿逊 《大众商务》2007,(1):36-36
“反常规”是指生意人具有一种求异思维的能力,即用打破“常规”的定式来看待同一个问题,从而让思维突破一般框框的约束。换言之,一些常规思维往往会成为一个人创新的障碍,而换一个角度思考,有时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创新素质和思维素质,开创“两课”教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院校“34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中的“迭代思维”“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协同育人平台进行构建,对培养符合产业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还原论”的超越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的哲学教科书习惯于按照“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范畴,结果把精神现象这种复杂的运动形式简单化,抽空了人类意识的丰富内容,而且很容易坠入庸俗唯物主义。当代科学发展及其引导的思维方式变革,宣告了“还原论”的不合理性,启发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革命的辩证法、科学的实践观超越了“还原论”,它和当代科学思维方式并行不悖。按照当代科学思维方式,坚持对意识范畴唯物、辩证、实践的理解,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观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崔鹤同  嵇维柏 《新智慧》2004,(8C):38-38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思维谋略和经营智慧的竞争。匠心独运,另辟蹊径,想人之所未想,为人之所不为,定能别开生面,捷足先登。此谓克敌制胜,谋“市”在人。  相似文献   

19.
“头脑风暴法”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陈规,以全新的观念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头脑风暴法”实施的具体过程包括确定议题阶段、准备阶段、进行头脑风暴阶段、解决问题阶段。“头脑风暴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的模式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导致汉英语中颜色词的隐喻意义差异很大。莫言作品《生死疲劳》中的出现的“蓝”并不完全体现汉民族文化中对“蓝”的认知。作品中“蓝”所隐喻的“贵族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精神”与英语中“蓝”的隐喻意义吻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蓝”隐喻意义的分析,能让中西方读者更好地领略该作品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