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永东 《经济师》2004,(6):23-24
近年来 ,国际间有一种意见认为 ,人民币应该升值。但仅分析国内现状 ,发现我国的利率很低。如果刻意用低利率政策去刺激总需求 ,短期内过度供给会因为需求的扩大而消失 ,经济也出现暂时繁荣。这样做 ,实际上是创造一个更大的泡沫来替代一个正在破灭的泡沫  相似文献   

2.
以国际视野调整治理通胀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际经济视角,系统地分析了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与热钱棘轮效应加速通货膨胀,利差和汇差及外汇管理漏洞加剧了棘轮效应,地方政府追求GDP,对棘轮效应推波助澜;人民币供给激增,导致国内流动性丰裕,游资炒作推高物价;投资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拉动通胀;房地产价格上涨和要素成本提高推动通胀。因此,需要以国际视野、疏堵并举、内外并重治理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重点是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3.
消费信贷:一个比政府投资更能启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手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扩大需求从投资 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在战后初期的50年代。当时欧美国家面临着生产过剩危机,为了摆脱总需求不足的困  相似文献   

4.
<正>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进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短期的波动,也就是总需求与总供应出现短期的失衡,比如发达国家经常出现总供应超过总需求的矛盾,发展中国家时常出现总需求超过总供应的矛盾。从政策角度考虑,消除这种波动现象,实现经济的短期稳定,从而加速经济发展进程,无疑是一项重大的任务。西方学者认为,财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甚至超高速发展,出现了持续的超出“温和”范围的通货膨胀。这种情况把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力吸引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问题上。不少人的判断是社会总需求已经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因而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以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从1985年开始,国家实行财政和货币的双紧政策,以约束总需求增长。但是,实际执行中的“一刀切”不可避免地迫使经济增长速度骤然下降;到1986年第二季度,几乎跌到零增长水平。于是国家不得不重新调整政策,防止“滑  相似文献   

6.
通货紧缩时期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宏观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它既是一种货币现象,又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通常发生在经济周期的经济收缩阶段。我们认为,中国已进入趋势性通货紧缩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物价水平持续下降,是导致出现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是:应把治理通货紧缩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中长期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应该加强宏观经  相似文献   

7.
现代主流经济学已就货币经济条件下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互关系达成基本共识:从短期看,名义总需求决定实际总供给;从长期看,实际总供给决定名义总需求。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互动关系,可将宏观调控分为短期调控和长期调控。由于短期内物价总水平和经济的最大潜在产出均保持不变,因此短期调控的重点是经济需求侧的名义总需求(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是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实际产出尽可能地达到最大潜在产出。从长期看,市场将实现完全出清。政府可将宏观调控的重点由经济的需求侧转向经济的供给侧,即通过制定和实施特定的结构调控政策来改善经济的最大潜在产出。短期调控又称总量调控,长期调控又称结构调控。从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的调控重点及调控目标可看出,二者是一种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它们在具体的政策实践中完全可同步实施。  相似文献   

8.
聂娜  俞靖 《时代经贸》2010,(12):169-170
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变动倍受关注。在固定汇率制度时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更多的是为了适应当期的经济政策,各种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被媳蔽化。随着我国汇率制度的不断改革,人民币汇率最终将走向市场化,研究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变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9.
就方法论来说,在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中,正确认识以下几个相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宏观经济分析一般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为核心,因而它更多地着眼于经济运行过程中流量的运动与变化。这实际上也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在任何经济生活中,经济流量的流动性和可变性通常大于经济存量的流动性和可调整性,因而经济流量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相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已连续四年以超过10%的速度高速增长,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压力正在加大。此轮通货膨胀基本特征为:实际总需求大于实际总供给;受外贸顺差和国外资本流入影响,人民币供给呈现被动扩张局面;上游产业波动大于下游产业价格波动。其形成原因是:流动性过剩推动商品、资产价格上涨;信贷规模扩张过快过猛。鉴于此,我们应采取稳中从紧的货币政策、稳健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控制投资规模的宏观行政政策。  相似文献   

11.
自1998年以来,面对总需求不足的严峻形势,中央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几年来,总需求有所扩大,经济持续增长,2002年GDP增长8%,政策效应明显显现,但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策效应不十分理想。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以期寻求提高政策效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变动倍受关注.在固定汇率制度时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更多的是为了适应当期的经济政策,各种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被隐藏化.随着我国汇率制度的不断改革,人民币汇率最终将走向市场化,研究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变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关系的需要,我国在采取财政金融双稳健政策的同时实施了提高人民币汇率的政策。同时实施双稳健政策及人民币升值政策,对未来我国内外经济均衡的影响比较复杂,既有利也有弊。目前这两种政策对于调节我国内外经济的均衡应该是相对正确的政策搭配和选择。但长此以往,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与冲突。如何把握财政金融政策和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不同力度,适时调整政策调控导向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运用古典二分法从另一个角度对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进行扩展,利用扩展后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能够很好的解释通货膨胀、滞胀、逆向供给冲击等经济现象,并且在扩展后的模型中加入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假设能够得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因此扩展后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框架是一个很强解释力的经济学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5.
张烨 《发展研究》1998,(12):45-47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经济的是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等问题,但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情况已发生了变化。1998年以来的经济指标表明我国宏观紧缩政策已经到位,再加上受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影响,出现了总需求不足,增长乏力的现象。为确保1998年8%的经济增长率,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刺激需求,以此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认为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不应简单地执行总需求管理政策,应该注重优化经济结构,特别是发展提高人力资本的消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定义预期通货膨胀率函数后,将其代入标准总需求模型中得到一个扩展的总需求模型,此模型与标准总供给模型构成扩展的AD-AS模型。借鉴微观经济学中的超额需求函数,本文提出超额总需求函数。借助此函数,讨论了扩展的AD-AS模型均衡的静态稳定性。本文发现,内生变量——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过预期通货膨胀的传递,使得总需求具有内生不确定性,并可能导致经济系统在预期通货膨胀很高时内生不稳定。这表明,政府要解决此问题,必须从改善经济系统的内部运行,从恢复价格对超额总需求的调节机制角度来考虑制定政策。  相似文献   

18.
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全球总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即总需求数量萎缩、总需求不平衡加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矛盾突显,这使中国原来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继续维持。目前,中国需要适度控制加工贸易发展规模,不遗余力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9.
经济政策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看,总需求政策是对需求方面的政策,产业政策是对供给方面的政策。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供给的承担者是产业和企业。为了维持产业秩序,增强生产能力,保证供给,需要对产业和企业进行干预。产业政策就是政府实施这种干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参考》2014,(9):60-72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强烈,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政策的负外部性以及我国经济相对实力的上升,促进我国开始主动推进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基于韬光养晦策略、发展中国家地位以及货币国际化前景的不确定性,我国没有对人民币国际化做出正式表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举措沿着三条主线铺开:一是推动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二是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三是与若干经济体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迄今为止,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与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均取得显著进展,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市场之间的跨境套利行为盛行的问题;双边本币互换规模巨大,但几乎实际使用。未来,只要我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金融市场能够持续发展壮大、避免不发生系统性经济金融危机,同时金融改革继续深化,人民币有望在10年至20年时间内成长为重要的国际性货币。近期必须防范升值预期、境内外无风险套利机会消失之后,境外人民币大规模回流、现有模式人民币国际化夭折的风险。从根本上看,仍应加快国内结构性改革、加速国内金融市场改革与对内开放。开放资本账户仍应谨慎。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价值储藏手段应成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