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在2010年11月开始的新股发行改革中,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成为重中之重,诸如“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等提法成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焦点     
《中国信用卡》2009,(15):4-4
证监会发文规范申购新股行为 证监会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股申购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规范申购新股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做出了若干规定。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新股发行采用资金申购制度。同时,由于一级市场上成功申购的新股在二级市场上一般可以获得100%以上的利润,因此被众多投资者认为是"无风险套利",且每次新股发行都吸引了大量逐利资金进行申购,从而造成了巨量资金在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的流动。本文研究了现行股票申购制度下资金流动给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除了投资者自行参与以及借道银行理财产品打新之外,20062007年,基金和信托也是参与新股网下配售、网上申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规下,网上申购上限影响了他们打新的积极性,加上新股定价市场化程  相似文献   

5.
虽然新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散户,明确了一个投资者只能使用一个账户申购新股,防止少数机构利用合法的多个账户进行多账户申购,中签率向中小投资者倾斜。但对于想直接参与  相似文献   

6.
“去年打不上新股的人都去打新债了,但今年肯定没人敢打新债了。”一位投资人说。有媒体评论说,“新股不败”的神话还在A股延续,但“新债不败”却早已成为过去时。确实如此,近期可转债上市即破发,投资者纷纷放弃申购,只剩承销商因包销投资者弃购额度。被迫成为“接盘侠”。  相似文献   

7.
华猛  肖文东 《银行家》2011,(9):78-80
自2010年年初以来,新股供给不断加大,资本市场的"双扩容"给"打新"业务带来了新的空间。新股的申购也成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2010年年初至2011年3月8日以来,418只上市新股的"打新"收益,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寻找内在规律,有利于投资者的新股申购工作。新股收益分析新股的收益受同期大盘和滞后3个月大盘走势、行业  相似文献   

8.
肖笛 《金融会计》2009,(10):43-47
2009年6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此次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优化,买方、卖方的内在制衡机制得以强化;提升股份配售机制的有效性,缓解巨额资金申购新股状况,提高发行的质量和效率;在风险明晰的前提下,中小投资者的参与意愿得到重视,向有意申购新股的中小投资者适当倾斜;  相似文献   

9.
2009年6月29日,随着桂林三金的正式申购,中国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在暂停了9个多月之后重启。IPO新规下的股票中签率与之前是否有很大不同,个人投资者究竟收益几何?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存款利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经济仍在逐步复苏阶段,未来较长时间基准存款利率可能都将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随着新股发行市场化的推进,一级市场申购新股的收益下降较多,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情况也开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信用债是稳健投资者的较好选择,且风险也相对可控.  相似文献   

11.
2016年打新新规改革后,“预交款”变“后交款”的申购新股方式使得打新从申购模式切换到了“买彩票”模式,超低的中签率促使新股首发之后出现抢筹行情.当前低投资高回报的打新投资方式扭曲了正常的股票交易行为,这其中也突显了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不健全,投资者投资非理性等问题.本文以2010-2016年在创业板发行的新股为研究对象探究“打新热”形成的原因与风险,建议通过供给侧改革的思维解决“打新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16年1月,新股申购由预先缴款改为中签后缴款。这一我国前所未有的政策对投资者的申购策略、新股收益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基于对新制度的研究,原创性地定义、计算出网上申购新股的收益率(即打新收益率)。对目前打新高收益的不合理性进行分析,提出并证实了新股存在的"收益对标效应""市值对标效应"。这两种非理性效应共同导致打新收益率维持在不合理的高位。  相似文献   

13.
个人投资者由于资金规模较小,申购新股常常无功而返。对此,国内一些商业银行趁机推出了一系列"打新股"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这些"打新股"产品凭借专业化的团队操作和集合大量资金形成规模效应,大幅提高新股申购的中签率,从而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收益。那么,对于  相似文献   

14.
程亮亮 《证券导刊》2010,(19):19-19
随着新股破发的频繁出现,机构的无风险新股套利时代也随之终结,面对可能出现的巨大风险,机构必然会理性的对待网下询价,同样,投资者在选择申购新股时也必然会做出理性选择,以避免高位被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汉书·礼乐志》曰:"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IPO改革的相关思路和方案据说正在论证中。而说到IPO改革的损益分配取向,就不能不说一说让投资者念念不忘而管理层却常常讳莫如深的按市值配售新股的兴废是非。市值配售早在2000年2月就曾实行,不过那时新股发行采用部分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的方式,即新股发行的50%采用上网定价发行,另50%采用市值配售,所以又叫50%配售法。由于种种原因,配售35家后,2001年一度停止。2002年5月22日,根据证监会的决定,沪深两市宣布全面恢复市值配售。投资者每持有上市流通股票市值1万元可申购新股1000股,申购新股的数量应为  相似文献   

16.
白羽 《云南金融》2012,(6X):230-230
新股发行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基础工作,向来受到监管机构与公众的重视,如何在新股申购特别是网上申购环节中科学分配资源,最大程度地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环境,对促进新股合理定价、抑制市场炒作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对现有新股发行体制下网上申购保守收益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期为我国证券发行制度改革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白羽 《时代金融》2012,(18):230
新股发行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基础工作,向来受到监管机构与公众的重视,如何在新股申购特别是网上申购环节中科学分配资源,最大程度地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环境,对促进新股合理定价、抑制市场炒作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对现有新股发行体制下网上申购保守收益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期为我国证券发行制度改革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申购新股的技巧新年伊始,IPO重新启动。在新的申购规则下,打新股有什么技巧?(湖北省刘宇)专家:IPO重启,牵动着资本市场上各路投资者的神经。对于拟上市公司、券商以及风投而言,IPO重启意味着财务增值,但对于普通投资者,IPO重启带来的是机遇还是风险仍不得而知。需  相似文献   

19.
李斌  肖彦明 《证券导刊》2009,(23):23-24
IPO重启下的投资机会有三:一是大型综合类券商股,二是参股热点IPO公司的个股,三是参与申购新股;另外参与申购新股需注意新规下申购数量和资金冻结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施耀  宋一鸣  陈作章 《时代金融》2013,(18):257-258
作为证券市场一项基础性的制度建设内容,我国新股发行机制自2009年重启IPO以来进行了三次市场化改革,新股发行机制日趋市场化,更加注重保护个人投资者利益。然而,我国新股发行机制一直存在着申购机制不公平、询价机制流于形式、"三高"现象严重、炒新股投机需求旺盛推高价格等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从制度设计的本源出发,继续完善现行的发行询价制度,引入辅助性机制调节价格,推进证券监管体制改革,变审批制为注册制,将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