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地区是全国的生态屏障,为全国提供着生态公共产品,但由于西部地区生态固有的脆弱性,再加上人地矛盾的突出,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阐述了西部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以生态环境的重建,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以西部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互动。  相似文献   

2.
西部在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愈来愈多生态环境的羁绊,经济发展赖以依存的生态环境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面对如此窘境,文章通过恢复与重建西部区域生态系统、调整与优化西部区域经济系统和优化西部区域生态经济中介系统,只有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维护和保护,才能适应西部经济落后而自然条件相对脆弱的现实情况,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友好和谐,促进西部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生态产业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将其与农民的脱贫相结合、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使农民成为发展生态产业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同时,西部大开发必须进行观念创新,逐步树立生态文明观,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的主体产业--生态农业,实现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恢复西部原有良好生态环境,进行西部生态环境重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的实际情况,探讨了西部生态环境重建投资模式的评价指标,并将层次分析法(AHP)运用到西部生态重建投资模式评估中,通过实际应用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在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投资模式选择中的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恢复西部原有良好生态环境,进行西部生态环境重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的实际情况,探讨了西部生态环境重建投资模式的评价指标,并将层次分析法(AHP)运用到西部生态重建投资模式评估中,通过实际应用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在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投资模式选择中的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岷江上游生态重建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该区生态退化是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的不合理经济营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指出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将岷江上游干温河谷区划分为干旱河谷粮果林生态我,中山,亚高山林药菌生态林业区,高山灌丛草甸,草甸生态特业区,并提出了不同的生态经济类型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最后,论述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西部生态环境重建投融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锋涛 《经济与管理》2007,21(12):77-80
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这就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预定的目标。因此,必须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借助政府投入和激励民间投资才能满足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对投融资的需求,从而逐步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的长期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王芳 《经济问题》2005,(7):73-75
西部开发,生态先行,环境立法更要先行。加强地方环境保护立法是西部法制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地方环境保护立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立法确立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资源价格合理化、加强资源核算、建立资源开发利用市场机制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强西部大开发中环境地方法制建设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以保障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峡库区经济生态区位于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及大巴山区,属于我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山区和农业大区之一。由于该区域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经济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针对三峡生态经济区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加快三峡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本文用大量资料剖析了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原因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从不同方面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与措施,旨在借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现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