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国家主导下的基本产权制度变迁过程中,各产权主体争夺共同财产的博弈决定着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演进和现状,而这种资本结构造成了:宏观上整个社会产权配置错位,国家控制了过多的社会经济资源,社会经济效益下降;微观上企业内外产权配置错位,企业价值下降。随着经济转轨的深入,国家由优化资本结构的发动者变成了优化资本结构的阻碍。因此,国家控制权是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关键之一,不放弃控制权的国有股减持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公司的成长性是公司管理者、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公司未来价值之所在.资本结构是企业自有资本和债务的比例.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不仅有效地决定企业市场价值,同时对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产权分配、治理结构以及通过资本市场对整个总体经济的增长等多方面都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成长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以及资本结构对成长性的影响,得出成长性与资本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帮助管理者对在不同环境下应筹资的数量和期限做出决策,也可为管理者在制定如何推动企业长期增长的策略方面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包括公司特征因素、资本成本因素和股权结构因素三大类,现有文献对各类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缺乏研究,本文首次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股权结构是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定的主导因素。针对这一实证结果,论文基于国家控制权变迁逻辑,从一国宏观角度,说明了资本结构是国家控制权主导下的产权多元化和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即国家控制权的变迁决定了企业特殊的股权结构,而国家、银行、投资者三方之间的控制权博弈则形成了相应的融资方式,两者一起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相似文献   

4.
金融业作为传统行业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金融业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任何企业的资本结构都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金融行业也不例外.金融行业的资本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融资、投资和股利政策.本文首先阐述了金融行业中资本结构的重要性.然后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分析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现状,进而进行我国金融行业的资本结构优化分析,并提出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的产生与模式--从博弈角度进行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博弈论的角度考察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产生与模式,讨论了其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启示与意义,并得出主要结论: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利益相关者为保证合作利益实现的博弈规则;公司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企业所有权配置的不同,形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模式;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过程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公司利益相关者应该根据其在企业中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水平状况,参与到国有股权的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对“人本”的判断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广义劳动价值观、企业契约理论以及产权理论,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注入到企业“资本丛林”划分体系,形成企业人本资本结构体系。通过对中国制造行业450家上市公司会计报告作为截面样本数据进行数理证明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企业人本资本结构较大的存在价值,企业人本资本结构优化程度决定了企业经济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7.
家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民营企业采用了这种重要组织形式.从我国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特点出发,分析产权制度和由此决定的治理模式,我国家族企业存在产权缺陷和治理失效问题,探讨我国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创新的对策.要明确界定产权,实现产权多元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8.
产权理论认为,产权明晰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通过产权变动生成、启动企业内部利益激励机制,从而有可能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努力水平与企业绩效.超产权论者强调只有市场达到充分的竞争,剩余利润的激励作用才能发挥,才能刺激经营者增加努力与投入.对经营者的激励不但要考虑产权归属的制度安排,也要重视竞争的淘汰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资本结构在相互制约、影响中形成一个多方互动的稳定关系。在这个多方互动的关系中,产权结构处于主导地位。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制度就是一种竞争力,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资本结构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密切相关。产权制度决定了交易的边界,良好的治理结构可以降低代理成本,资本结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它们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的本质特征与企业产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力资本的投资和贡献仅是要求企业产权的必要条件,这种资本的稀缺性、难测性、专用性和可抵押性构成企业产权要求的根源。通过分析这四个特征可以在权利、定价、效率和风险补偿等方面找到人力资本要求企业产权的内在原因。这些特征是否鲜明,决定了这种资本的企业产权能否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以资本成本的国有企业理财目标为研究视角,从兼顾股权资本成本及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可持续分红比例模型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分红比例进行估算,并通过聚类分析评估现行分类执行的比例标准。研究发现,中国国有企业的现实分红比例低于可持续分红比例,现有的分类标准并没有将资本成本及企业可持续增长纳入考量指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分红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企既表现出国家性,又表现出企业性.国企利润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国企性质与国家行为,它作为国家租金的一种表现形式,因其国家偏好而成为国企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当国企利润与产出达到均衡点时,国企的国家性与企业性就能达到完美均衡,国企的自身发展与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就能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3.
本通过对现代企业制度本质的分析和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回顾及对美国和日本现代企业制度的差异比较,提出了摆在中国改革家面前的双重重任:一是解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遇到的各种经济和技术困难;二是实现中国传统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融合。同时指出,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导致国有企业游戏规则与市场经济法则的不相容,使得国有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高效率之间产生了矛盾,国有企业也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政企分开。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企业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本,尤其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稀缺资源在企业利润创造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经营者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在使用价值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国有企业适应知识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改革悖论的本质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根据的问题还是在于我国关于国企改革的思路与改革目标之间发生了背离。国有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它不能适应市场机制,不能成为市场主体。因此,要取得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性突破,就必须从根本上为国有企业重新定位,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真正的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现代财务理论的中国国有企业利润分红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有企业利润分红既是一个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调整全局的宏观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国有企业自身素质的微观问题。因此,合理的国有企业利润分红制度的设计,应当采用以资本成本估算为基础的利润分红制度,在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实力的情况下,保障政府股东合理报酬率要求的顺利实现。通过这样的利润分红制度,可以实现国有企业经营微观效用与宏观效用的双赢,真正实现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对于国家、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章立足国有企业道德风险的现状,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国有企业存在短期行为与和谐社会不相符的情况,在分析声誉的信息效应、资本效应、社会感效应三大效应的基础上,通过K M RW声誉模型进一步证明声誉能对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行为形成一种约束机制,进而分别建立了声誉三大效应下国有企业道德风险控制机制,对遏制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增加企业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国有企业道德风险控制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国资国企的30年改革旨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彻底解决“政企不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是中国深化改革、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项重大任务。目前,中国国有企业在分配制度上还存在许多不公开、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深化改革具有极大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重点在于抓好一系列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关键在于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和果断决策。  相似文献   

20.
推行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全体人民谋求福祉,提升国家实力。当原有机制、体制成为发展障碍时,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当缺少发展必需的资金时,在保证经济安全和独立的前提下,既要厉行节约,自我积累,又要吸引外来资金。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使得各国的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但一国的经济首先具有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其关键就在于国家是否拥有自己的民族资本。我国国企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机制和体制的问题,效率日下,国企改革成为必然,但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避免重现东欧各国改革中的失误,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其民族资本的掠夺,东欧的教训很值得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