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日本、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国家,掀起了食用糙米食品的热潮。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很多消费者也把吃糙米食品视为时尚。《本草纲目》称糙米有“和五脏、好颜色”之妙用。可见糙米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有神奇的治病防病、健身美容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和经济的发展,使许多人的生活追求精而贵,表现在饮食上也不例外,如餐餐精白米已成了城市人最普遍的日常饮食。其实,在养生保健许多方面并非越精越好越贵越好,只有吃精米并不能获得最佳营养,反而是糙米营养全面,对健康更有益。稻米的栽培在我国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甲骨文、金文中已有“稻”宇,《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的诗句,那时古人所吃的大米都是糙米,即把稻粒最外面的一层硬壳舂杵掉剩下的米。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发现,这种糙米不但能够充饥果腹,而且有极大的营养价值,成书于先秦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  相似文献   

3.
上海《每日经济新闻》曾登载过一则新闻——《康师傅游离态钾喝健康化学教授称无稽之谈》,文章中说,有专业人士对康师傅饮用矿物质水标签上所标注的“水中含有游离态的钾”提出质疑,认为“游离态”的说法违背了基本的化学常识,并且标签上镁离子和钾离子写法也是不规范的。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在沙漠、半沙漠的西北干旱地区,也有三宝:沙枣,红柳、芨芨草。它们不仅装点着植被奇缺的荒原戈壁,而且还是西北边民生存必需的资源。这里,主要来说一说“芨芨草”。“芨芨草”早在《汉书》中便有记载,当时称作“白草”。《汉书·西域传))载:“楼兰国出玉,多葭苇,柽柳(按:即红柳)、胡桐、白草。”颜师古《注》说:“白草似秀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也。”  相似文献   

5.
黄金贵 《中国农史》1993,12(1):107-110
禽畜的阉割技术,商代已出现。首先施于猪,阉猪(?)称“豮”。可供祭祀肥壮者是“豚”,“豚”常作阉猪通称。阉马,早期称“(?)”,后称“骟”。阉牛早期称“犗”,后多称“犍”。阉羊,(?)称“羠”,其黑色者称“羯”。阉鸡称“驐”,江南方言词。“豮”、“豚”、“骟”、“(?)”、“犍”、“犗”、“羠”、“羯”、“驐”都是表示阉畜的同义词,《说文·豕部》:“豮,羠豕也。”《马部》:(?),犗马也。”朱骏声谓“犍、(?)、犗、羯、豮”诸字,“皆去势之谓。”(见《说文通训定声·升部》‘(?)’按)《牛部》、“犗,(?)牛也。”《玉篇·羊部》:“羠,犍羊也。”《正字通·马部》:“骟,割去势也。”《说文新附》:“犍,犗牛也。”《广韵·平魂》:“驐,  相似文献   

6.
正苦荞就是苦荞麦,是食药兼优的粮食品种,苦荞的独特功用在我国古典医学《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图经本草》《备急千金方》等典籍中早有记载,如《本草纲目》中说"实肠胃、磨积滞、除百浊、益气力、续精神……"公元前五世纪的《神农书》上则称其为"五谷杂粮之王也"。现代医学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验表明:苦荞麦含有19种氨基酸,另外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微生素B_1、B_2及  相似文献   

7.
人面桃花     
《浙江林业》2010,(4):44-44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然而知诗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人们称之为“桃花缘”,也称“桃花运”。  相似文献   

8.
《诗经》章中关于“农人”和“众人”该作怎么解释?笔者对此有不同于一般的看法,现将拙见提请学术界指正。《诗经·小雅·甫田》中的“农人”和“农夫”,不是同一种身份。在《中国农学史》(初稿)上册中却将它们都释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的直接劳动者。这似有其片面性。这篇诗中,共用了一个“农人”三个“农夫”,而且可以看出,“农人”是取报酬于领主的。即(“我取其陈,食我农人”。但“农夫”的劳动所得,没作明确交代。由此,笔者认为:“农人”同“农夫”的身份是有区别的。“农人”是领主使用的小官儿,也即是管理农事的小头目。所以取得领主给与的口粮,而“农夫”,则是如《豳风·七月》中说的“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的一般种田人。如果是同一种人,那为什么在一篇诗中,用两种不同的称谓呢?这里分明有贵称、贱称的区别。我们说“农人”和“农夫”的身份不同。但又认为他们的等级是相近的,按《甫田·毛傅》:“尊者食新,农夫食陈”。  相似文献   

9.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医易”是“同源”的。我们认为“医农”也是同源的。不但《赐经》对《农说》有重要影响,而且《内经》对《农说》也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探讨《内经》同《农说》之间的渊源关系。我们在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与探讨《内经》对《农说》的重要影响:(一)以“元气论”为基础的自然观;(二)以“阴阳说”为核心的发展观;(三)以“出入升降”论为特征的生态观;(四)以“化变论”为内容的发育阶段观;(五)以“损有余,补不足”为契机的平衡观。正如马一龙在《农说》中探讨培肥土壤的原理时说的:“此《素问》所谓滋化源之意耳”。总之,《农说》在探讨许多农学原理时,都借鉴了《内经》中所阐述的医学原理。这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是我国传统补益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临床应用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人参进行了大量的生药、植化、生化、实验药理与临床等  相似文献   

11.
何富 《农家之友》2006,(11S):19-19
一所标称“现代私塾”的童学馆在武汉华中师大西门外开馆,45名4-6岁的幼童穿戴仿古衣冠,在“先生”引领下向孔子像行叩拜礼,老师高声诵读《弟子规》、《大学》、《论语》、《三字经》。据《楚天都市报》  相似文献   

12.
收入分配问题,特别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人们在热烈地讨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特别关注收入差距扩大同经济改革的关系。我认为,在分析收入差距的扩大同经济改革的关系时,有两种倾向需要防止,一种是把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出现的问题部简单地归罪于经济改革本身,另一种是把收入差距的扩大简单地归结为经济改革所应该付出的代价。对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应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来对待:第一层次是属于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激励部分,这部分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是经济改革的成果,从而应该加以肯定。第二层次是属于经济改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例如,中国的改革只能采取双轨过渡的渐进方式,从而必然会出现利用双轨进行“寻租”等活动。在一定限度内,这可以说是改革所应付出的代价。第三层次是属于过高的代价,或者说是属于不应该付的部分,或应该防止和避免的部分。当然,第二层次同第三层次之间的界限是很不容易分清的,特别是难以量化,但我想从理论上讲是能成立的。而且,有一些“设租”活动,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和住房改革中所出现的“设租”活动,应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六月雪”是指夏季下雪。夏日炎热高温,要说飘雪,人们难以相信。虽说“六月雪”是百年难逢的罕见事,可是,不仅在地方志类史书中有所记载,就是在文学家的笔下也出现过。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名作《窦娥冤》,说的是良家女子窦娥受冤枉,于暑热的六月被押赴刑场问斩,这起冤案感动了苍天,于是,下了一场大雪。鉴于此,有的剧团干脆把这部剧改名为《六月雪》。文学作品是容许虚构的,然而,翻开史料,也不乏有关于“六月雪”的记载。早在公元前435年,陕西的《扶志县志》中就有“六月秦雨雪”的记载,其中“雨”字是作动词“下”用。据江…  相似文献   

14.
健康就是幸福,这是人们说的频率很高的一句话,然而要拥有健康和幸福,首先需要认识一个“和”字。 “和为贵”,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一部经书《周易》就是这一智慧的结晶。有人因此说,不懂八卦就不懂“和”,不懂《周易》也就很难理解“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真假绞股蓝     
真假绞股蓝全世界所发现的绞股蓝有13种,我国有11种,如“单叶”、“光叶”、“长梗”、“喙果”、“心籽”、“小籽”、“聚果”、“蔬花”等。在农村人们称单叶的叫“单叶藤”;称三叶的叫“三叶胆”;称五叶的叫“五叶藤”;称七叶的叫“七叶胆”、“遍地根”等。...  相似文献   

16.
《粮食问题研究》2005,(4):56-56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腾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梁、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各式各样能当粮食的作物。有人认为白米的价值较低,却是五谷杂粮的代表,所以五谷杂粮并不怎么有营养。其实不然,在五谷杂粮中有的营养价值比白米高出17倍,而有的热量甚至比白…  相似文献   

17.
奉贤区青村镇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新宁静,说它清新,因为它地处东海之滨,是清秀明媚的水乡,意境幽静恬美,典型的田园风光;说它宁静,在于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有多位文化名人在这里生活过,但它又是一个悄然无声的村庄。 文坛名人载入史册 先介绍几位名人: 袁凯,字景文,号海叟,其先人自蜀徙居陶宅。《明史》称他“博学有才辨,议论飚发,往往屈座人。”著作有《海叟集》、《在野集》等,其诗文被誉为“国初诗人之冠”,又有“袁白燕”之称,因  相似文献   

18.
说“荍”     
说“荍”陈有清(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所)《诗·陈风·东门之》有“视尔如,贻我握椒”。“”是何物?因其涉及到我国种植荞麦的历史,实有弄清楚的必要。《尔雅·释草》曰:“,蚍。”《毛传》亦日:“,芘也。”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芘.一名荆葵。”据此...  相似文献   

19.
《马首农言》(1836)中记载有一种名叫“回回山药”的新作物。光绪八年(1882)本《寿阳县志》中也有该作物的记述。但在1989年版《寿阳县志》中已无“回回山药”之称,而且薯芋类作物的种数增加为马铃薯、甘薯和洋山药三种。本文从名称、传入路线、种植历史、开花情况等方面对此三种作物进行了考证,最后考订:“回回山药”是马铃薯而不是甘薯和洋山药。本文还对山西马铃薯的引种史进行了研究。认为山西引入马铃薯的时间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这个时间比“山西种之为田,俗呼山药蛋”的记载时间(1845-1846)早了约50年。而始种的薯种,是由晋商从俄国或哈萨克汗国(今哈萨克斯坦)引进。  相似文献   

20.
全省人民翘首期盼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准颁布了。一个学习、宣传《规划》的热潮正在三秦大地迅速展开。《规划》的重大意义日益被人们所认识;《规划》所确定的“一个高地、四个基地”战略定位日益被人们所理解;《规划》所构架的“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格局日益被人们所熟知。《规划》的主要内容日益深入人心,一幅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社会和谐的未来经济区壮美画卷,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作为有幸参与《规划》调研编制的单位之一,对此我们倍感欣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