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时期,泰伯奔吴,建勾吴国,是开创江南文明的标志。泰伯的至德、开拓精神,它潜移默化,根深蒂固地融化在吴地百姓的人文脉络中。三千多年来,在吴文化母系孕育下,它深厚形成的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2.
一、值得珍视和研究的吴地文化3200年前的泰伯自中原南奔吴地,使中原文化和江南土著文化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性融合。这一融合的结果,不仅催生了一个崭新的国度——句吴,也创造出一种具有无限活力和雄厚后发力量的新文化——吴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文化成为推动吴地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公元前473年古吴国为越所灭,句吴虽消失于地理版图,但作为文化形态的"吴"却并未消亡。吴文化不仅绵延千年,不断得到传承扬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十二世纪,距今约3200年左右的殷商时期,陕西岐山下的姬周国统治集团内由于“嗣位”问题出现了矛盾,周太王古公把“兴周翦商”的希望寄托于孙子姬昌的身上.王孙姬昌是古公小儿子季历所生,季历还有两个哥哥泰伯和仲雍,古公除非废长立幼才能让姬昌顺利继位.出于种种原因,伯仲兄弟放弃自相残杀的流血斗争,逃离姬周国,流亡到长江下游的荆蛮之邦,随乡入俗,纹身断发以避季历.泰伯仲雍兄弟在荆蛮建邦立业,自号“句吴”国.吴民族和吴姓民族的传人们均信奉吴太伯为民族和宗族的始祖神,勾吴国所在的太湖流域由此成了礼仪之邦和人才荟萃的首善之区.  相似文献   

4.
吴文化,顾名思义是吴地区域文化。吴地是以太湖流城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们一般称之为江南地区。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从吴文化地理区位看,无锡处于其中心位置。自泰伯奔吴奠基,开创吴文化,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吴文化与中华大地上的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等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其自身的特色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改革创新,是吴文化的精粹。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末年,吴地先祖泰伯谦让高位,越过重峦阔水,自周原千里奔吴。吴人对他的高尚品质十分赞赏,"义而归者"有千余家。泰伯建都于今无锡梅里,建筑城郭作为藩屏,穿凿沟渠以防旱涝;崇尚正义,治以周礼。而又不拘旧礼,入乡随俗,断发文身,使"周道"与当地的体治相适应,建立"勾吴",创造了新型的吴文化。泰伯当政,"数年之间,人民殷富,教化大治,东南礼乐实始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吴地的典型宗教,吴佛教文化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吴佛教的传播对吴地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铸就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促进都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影响的意义上来看,所谓"文化软实力",其实即是一种文化吸引人的魅力。一种文化因其表达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一定社会的价值理想,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因而被广泛认同与接受,不仅世代相传,而且还成为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精神凭借。从此意义上来审视,吴文化富有这种魅力。概而言之,其体现有以下几点。其一是礼让精神。这种精神在吴地最为显著的实践者是吴泰伯。  相似文献   

8.
吴地一般是指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宁、嘉、湖、杭、苏一带。吴地文化是广义的吴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吴国以前和吴国以后发展延续至今的吴地区域性文化,即大吴文化。苏州是吴国以后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位居吴地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是吴地文化的精华代表。 探研吴地文化模式,就是力图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考察吴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把握吴地文化体系的内在一致性及特色。  相似文献   

9.
吴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吴文化作为吴地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在中国文化大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吴地后来居上、跨越发展的内在动因。吴文化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平衡力量。吴文化的尚德向善、义利兼顾的特点,一方面很好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崇德"传统,同时有追求在道德约束下的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江南信息苑     
《江南论坛》2001,(11):26-26
本刊参与举办吴文化问题研讨会本刊讯11月9日,由本刊与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无锡日报社等十个单位发起举办的“争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先进城市”研讨会在泰伯陵所在地锡山区鸿声镇举行,来自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学者60多人参加会议,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龙到会并讲话。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就深入研究发掘吴地文化,打好吴文化牌,提升无锡城市文化品位,使无锡早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发表了不少独到的意见和建议。本刊记者无锡市社科联被评为全国先进社科联本刊讯无锡市社科联近几年来在社会科学的普及、宣传…  相似文献   

11.
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唐·括地志》:"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  相似文献   

12.
梅村创建历史文化名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树立起创建历史文化名镇的紧迫感众所周知,梅村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三千多年之前,自泰伯奔吴以来,在梅村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燃起了吴文化的火种,一代代继承发展,一次次开拓创新,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史话,泰伯庙、泰伯墓以及民间流传的许多  相似文献   

13.
吴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仍是滋润吴地人民精神素质的活文化.此次由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与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吴文化节,召开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对于挖掘无锡文化传统资源,展示吴地文化魅力,弘扬吴地文化精神,打造文化名城,推动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有言:“无锡是吴学的发源地”①。我们所说的吴学,即吴文化学。自人类出现之日起,地球表面除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外又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圈。这个圈层覆盖吴地的部分,就是吴文化,其中包括吴地人民从古到今一切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吴地的范围,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吴地,可根据历史上政区领土和方言分布,以下列四种界域作参照: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周初泰伯奔吴,德播天下,是中华道德文化的渊源,其生平事迹和道德思想被后人弘扬为至德文化。吴地积淀深厚的至德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吴文化的传承与文化无锡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国内外学界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普遍重视和合力推动下,吴文化的研究广泛推进,吴文化的历史资源得到深入发掘,吴文化的精神不断得到彰显和弘扬,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推进吴地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无锡作为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深化对吴文化的研究,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好吴文化,对于建设文明无锡,打造文化名城,推进率先基本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一、吴文化在吴地数千年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发展吴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吴地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十六个民族是这片辽阔疆域的拥有者和创造者,各地人们在故土的辛勤劳作中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地域文化,吴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地人民创造出来的吴文化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发扬,特别是苏南地区凸现的吴文化。吴文化对于古今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吴文化与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相  相似文献   

18.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奇葩,其精神特质对于中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吴地农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开启现代化的艰难历程中,吴文化又成为助推吴地工商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在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吴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吴地自古以来农工商发达而人文荟萃,至今更是我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全国先进地区。研究吴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以促进吴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在全国起倡先争优的作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文化公园的耕耘者们通过15年的矢志努力,造就了一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景点,出版了三套反映吴文化研究成果的丛书。1998年8月15日,吴文化公园的创始人之一高燮初应邀赴美国参加国际会议,将《吴地民间建筑艺术》、《吴地民间偶像艺术》两书送给了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9月23日他收到克林顿热情洋溢的来信,这无疑是吴文化公园和吴学研究所把研究成果送向世界的一个成功范例。为此高燮初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