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邱静 《现代经济信息》2012,(15):176-177
法经济学和比较法学在法学领域分别占据了相当的位置,为法律制度的演进和完善都发挥了较大作用,繁荣了法学研究。比较法律经济学将两者的研究方法进行联系和综合,采用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价值取向,比较不同法律制度的优劣,找出法律制度发展和演变的趋势,完善法律规范。本文通过对比较法学、法经济学的介绍引出对比较法律经济学的介绍和分析,并举例说明比较法律经济学在法律制度演变所起的作用,最后对我国比较法学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法经济学运动是从两奈主线展开的:旧制度经济学和法学现实主义。从进步主义时代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学自由主义的批判,到旧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形式主义的攻击,都凸显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制度的探究。康芒斯对“财产”与“财产权利”的区分及对“交易”概念的一般化为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和科斯定理架起制度和交易成本、新古典理论和法律经济学之间的桥梁提供了基础;对现实主义法学来说,无论是霍姆斯的“法律的生命是行动,而不是逻辑”的主张,还是庞德提出的“书本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差异的观点都着眼于瓦解和攻击法学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法学自足性,从而努力弥合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的鸿沟。其价值在于引入外在的视角来研究法律,从而使得经济学有可能成为法学分析中有力的外在视角。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和传统的法学研究在处理的材料和所面对的问题大体一致,但由于立场、方法乃至视角相互歧异的缘故,法经济学范式关注的不仅是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系统的法律制度,而且是法律背后的经济逻辑以及人们的法律生活本身.它不但引入了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提出了新的主题;并在引入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的同时,还确定了一个新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孙佳玮 《当代经济》2016,(33):142-143
法经济学是处于经济学和法学交叉领域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其领军人物波斯纳的代表著作《法律的经济分析》被誉为该领域的“百科全书”.本文介绍了《法律的经济分析》概要和法经济学发展史,运用经济效率的概念解释法律制度的结构,阐述法律的实体为财产权法、契约法及侵权法,结合当前国情分析,论述了法律的经济分析价值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专利制度合理性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 0世纪60年代,国外法学界掀起了一场经济分析法学运动,经济分析法学提供了一套不同于传统法学的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考察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率及未来发展。文章试图从传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新制度学等角度揭示其内在的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徐昕 《开放时代》2002,51(4):107-116
事实发现是法律适用的基础,事实认定实行证据裁判主义,因而证据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证据法的经济分析,简而言之,就是从效率的维度对证据法进行诠释.波斯纳法官从事实发现的成本-收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激励分析、效率分析等视角入手,全方位地揭示了事实发现的效率维度.其核心思想是以效率诠释正义,以法律引导效率,将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价格理论等简明的经济原理运用于法学理论以及具体法律部门、法律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聂晓东  王敏杰 《经济师》2008,(12):85-86
经济分析法学坚持把效益价值看作法律的基本价值,经济分析法学在中国发展的现实价值在于它对建设法治社会和建立市场经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当下,中国已经加入WTO,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法律也必然与国际接轨,遵守国际惯例。因此,西方经济分析法学对于促进我国法律改革,对我国的立法、司法、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律经济学评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法律经济学”,亦称“法律的经济分析”,是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与法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和当代法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流派。本文从法律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形成和发展开始讨论,进而对其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等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法经济学是运用有关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法学理论和分析各种法律现象的学说。属于交叉学科,正因为如此,从法学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经济分析法学”;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法经济学”;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说,可将其译为“法和经济学”或“法与经济学”。由于法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而成为一独立的法学流派,它不仅涉及到有关法律价值等具有法哲学意义上的法学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媛 《时代经贸》2010,(6):245-246
经济学和传统的法学研究在处理的材料和所面对的问题大体一致,但由于立场、方法乃至视角相互歧异的缘故,法经济学范式关注的不仅是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系统的法律制度,而且是法律背后的经济逻辑以及人们的法律生活本身。它不但引入了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提出了新的主题;并在引入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的同时,还确定了一个新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法律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学科。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通过对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刑法、反垄断法和诉讼法的经济分析,法律经济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形成了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犯罪和惩罚、反垄断法和司法程序的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2.
Those aspiring to law school must first complete the Law School Admissions Test, or LSAT. When ranking undergraduate majors by mean LSAT scores, economics has proven to be near the very top, if not the number-one major,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goal of this analysis is the search for additional evidence that an economics degree is good preparation for the LSAT beyond mean score comparisons. After controlling for pre-college academic ability, collegiate academic ability, variables related to law school aspirations,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several collegiate experiences, and demographics, the author finds that an economics degree has a positiv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higher LSAT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3.
刘东  张捷 《经济评论》2012,(2):23-30
威廉姆森学术成就的关键在于交易费用理论研究方法的突破。他将社会学和组织理论中的程序分析方法和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资产专用性"和"根本性转变"等重要交易费用经济学概念;法学中的契约关系理论帮助威廉姆森提炼出交易的三个维度,从而促进了对经济交易的微观分析;行为理论的引入,则产生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两个重要的人类行为假定。威廉姆森突破了学科间的障碍,将经济学和社会学、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法学等学科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得交易费用论具备了可操作性,解决了交易费用经济学长期存在的"论而不用"的问题。这种"输入型"的跨学科结合是使经济学之树保持长青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批评性和讨论性学术书评。文章概括了侃书和写书的优劣,说明了该书所取形式和所论内容的紧张,指出了该书与其说是一本制度经济学著作,不如说主要讨论的是制度哲学问题,批评了该书作者关于理论只是和只能解释理论,不是也不能解释实际的观点,在评介现代制度经济学最新发展的同时,揭示了该书作者在讨论过程理性和情景理性、均衡分析和秩序描述、哈耶克的法律观和规则观中的推进之处和不当之处,通过这些评论,旨在校正关于经济学制度分析可能出现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has two purposes. First, it considers what the components of an ??Austrian?? law and economics might consist of. I argue that Ronald Coase??s conception of law and economics precludes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legal institutions and, in particular, the beliefs that support them. In doing so, Coase??s conception precludes an Austrian law and economics. In contrast, Richard Posner??s conception of law and economics makes such analysis the core of its study. In doing so, Posner??s conception provides a productive foundation for an Austrian law and economics. Second, to illustrate what some aspects of an Austrian law and economics might look like in practice, I consider several examples of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beliefs of import for the law. I focus on objectively false beliefs, or superstitions, and argue that some such beliefs are socially productive.  相似文献   

16.
法经济学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法经济学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学与法学的跨学科交融和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对传统法学的巨大冲击与整合,也表现为其对司法实践的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这一研究领域文献资料的整理,梳理出了学科发展的理论脉络和演化逻辑,可以为国内研究者的法经济学规范化和本土化的理论探索提供线索。首先,文章在对法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总结基础上,对该学科的性质、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做一简单的描述与总结;然后,选择法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且最受关注的财产、合同、侵权及犯罪四个领域,对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尤其对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学者对法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加以详细的梳理与评述;最后,在对法经济学的成就与不足的总结与评述基础上,结合20世纪90年代后法经济学的学科演变趋势,提出了对法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7.
环境容量资源的诸多属性决定了环境容量使用权——排污权的初始配置的复杂性。环境污染防治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也使排污权的初始配置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对象。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法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从不同的视角关注和思考着排污权的初始配置问题。但总体而言,尚处于初步的探索和研究阶段,研究成果总量偏少,现有研究领域仍需进一步深入。在"大科学"时代,应该加强"排污权初始配置"不同学科研究的对话、交流和沟通,使之在观念碰撞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资本流动有特定的规律,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通过分析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运用经济规律指导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法经济学体系的建立,依赖于两大理论作基础,一是经济学理论,二是法理学基础。在经济学方面,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说为法经济学提供了思想武器,新古典经济学为法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新制度经济学则直接为法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Meir Kohn’s Exchange and Value claims that economics can be organised around two opposed paradigms, the exchange and the value paradigms. In this paper, we apply this dichotomy to characterize the analyses proposed by economists in the field known as “law and economics”. We compare and contrasts the perspectives proposed by two prominent scholars—James Buchanan and Richard Posner—and argue that they, respectively, represent the exchange and the value paradigm in law and economics. More precisely, we show that Buchanan sticks to a definition of economics based on the exchange paradigm, and this leads him to define law and economics in a rather specific, different, narrower than Posner’s way to define law and economics—a definition that corresponds to a conception of economics based on the value paradig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