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企业与公众环保行为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凤 《经济问题》2008,(6):20-2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中也包括公众参与机制建设和"全民环保"的新理念.将公众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其参与环保行为多是依赖政府设计的制度框架,与企业环保行为间博弈选择的结果.在政府不参与模型中,公众也不会自觉参与环保,企业更不会停止污染,必将导致"公地悲剧";而在政府参与模型中,政府的奖励与惩罚力度又会直接影响到公众参与的人数和参与成本,进而影响到企业环保行为的选择.由此提出制度设计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推进更广泛程度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2.
动员结构与自然保育运动的发展——以怒江反坝运动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志锋 《开放时代》2009,(9):116-132
在中国环保NGO的发展动力研究中,“政府主导”或“自下而上”研究取向的学者都过于注重组织与环境(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低估了组织参与者、技术、组织结构等组织内部核心要素的作用。本研究以怒江反坝运动为例,对自然保育运动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笔者认为,推动中国自然保育运动的动力在于环保NGO之间、环保NGO与媒体和公众之间的独特关系结构及其动员。NGO之间的松散联合越来越普遍,由此产生积聚效应,使得原本弱小的单个组织通过独特的联合机制而发出能够影响社会的声音。而NGO-媒体联盟与基于电子邮件组、内部通讯、NGO网站的公众动员网络使得环保NGO与媒体、公众结成了紧密的互动结构。同时,这样一种互动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对组织成员的成功动员和资源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困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顺利展开,公众的民主意识日益提高,参政议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对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的关注更是与日俱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进一步调动了公众参与公共行政,行使自己当家作主权利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国各级政府在进行决策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公民导向”,  相似文献   

4.
绿色技术创新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之计,公众参与作为一种“软约束”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公众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独特优势,系统探讨了公众参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并立足于创新对象的不同,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空间计量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公众参与能够显著地提升绿色工艺创新,而对绿色产品创新的作用并不明显;(2)公众参与依赖于政府环境规制迫使企业污染成本内部化,进而间接影响绿色工艺创新;(3)区域异质性方面,经济较发达地区公众参与对绿色工艺创新的作用更为明显;政府环境规制在公众参与度较高的地区对绿色工艺创新或产品创新的正向促进效果更为明显;(4)空间效应方面,本地公众参与不仅会提升本地绿色工艺创新,同时这种正向效应也会辐射到经济差距较小的周边地区。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厘清公众参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明确其作用路径,为“三方共治”治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环境保护作为国家意志,是人民意志的凝聚,那么,环境保护人民意志是如何由人民体现的?环境保护作为民主意志,是公众利益的体现,那么,环境保护公共利益是怎样由公众体现的?在这本质统一的两个层面之间,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成为了一座行动的桥梁。要发起全民环保攻坚的战役,打造全民环保强势的行动。强化公众环境意识,拨扭社会环境观念,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伸张社会环保正义,由公众自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领导下,“公众”可以理解为“人民”或“群众”。在城市管理中,城市政府应当“以人民满意为导向”,要服务于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目标。公众是城市管理主体中的基础细胞,公众参与使城市管理的机制从被动外推转化为内在参与。城市管理的组织和技术集成化,将使整个城市系统高效快捷地服务于公众,使城市管理面向公众满意。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现有的环保公众参与政策,强调权利多,强调义务少,或者偏重权利,忽略义务,久而久之,会将公众导入一个认识和行动的误区,似乎公众参与就是只讲权利。实际上,片面强调权利恰恰会忽略权利。只有权利和义务健康有机统一,才能从内涵和外延上给环保公众参与作出科学规定,公众参与权利才能得到真正保障,参与才能获得完整的实现。环保公众参与正在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环保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也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制度建设。新环保法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公众健康确立为立法目的,首次规定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义务责任,首次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国民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对自身权力与责任的认识更加深刻.老百姓更积极的去关注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决策,而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也促进了公民参与政府议事相关制度的改进,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更是把公众参与作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之一.关于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符合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这一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公众、政府与参与途径这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中,由于公众环保理念缺失、参与主体单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配套措施不完善,因此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所以,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公众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与教育,拓展民间环保组织在公众参与中的独特作用,明确公众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权利与义务,并为公众参与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业经济30多年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而健全的环境政策体制、完善的环保投资机制和规范的公众参与制度是协调经济效益与废气减排双重矛盾的重要举措。文章运用中国大陆2001—2012年的区域时间系列数据,探讨了环境政策、环保投资和公众参与对工业废气减排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政策工具中,行政化和市场化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存在正向影响,且均存在累积效应。但市场化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的效果明显大于行政化政策工具。然而,不同政策工具对工业废气减排存在地区差异性,市场化政策在东部的效果最明显,而行政化政策在西部最显著。同时,环保投资对工业废气减排只在当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当前环保效率依然低下,无法形成长期效应。此外,公众参与对工业废气减排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及累积效应,说明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会促进更大的减排效果。最后,根据对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环境经济》2015,(1):27
什么是法律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增加了公众参与一章,却未给公众和公众参与下定义。这就使得部门和地方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立法过程中面临一个难题,如何界定公众参与的概念、范围和形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指出,这个难题,可以采取总与分相结合的规定方式处理。在总则的规定中,尽管没有给公众和公众参与下定义,但也没有对公众范围和公众参与的情形做出限制,从而维持公众范围的宽泛性,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在此前提下,对公众参与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做出宣誓性规定。在分则中,针对参与的目的或任务不同,对于参与的群体范围分类给出一个明确的指  相似文献   

12.
20年前,关注柳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有名的“酸雨之都”;现在关注柳州,则是因为这个“十雨九酸”的工业城市在经济升级、城市转型过程中完美实现了向“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转变.这当中,不能不说1994年国家有关部门把柳州市酸雨治理列为第四批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项目,“贷”动了柳州市从政府部门环保对策、城市环保质量到公众环保意识的全面提升,助力酸雨柳州的生态转变.  相似文献   

13.
环境道德是规范人对环境的观念和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相关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经过多年的环境教育,我国公众及各级领导者掌握了一定的环保知识,但在环境保护行为上参与意识薄弱,“知”和“行”严重分离,环境道德缺乏。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其目标是提高公众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的环境素养和环境道德意识,实现“知”和“行”、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环境保护努力主要包括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级,其次还有地方政府的参与。美国的环保政策基本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政策,即强调在提高美国工业竞争力和维护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加强环境保护。它强调通过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来实现具体的环保目标,而不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实现。在措施上,它强调灵活性、创新性和多样性以及公众的自觉参与。美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对低碳环保度诉求也日益强烈,在这一背景之下,城市环保部门的环保宣传工作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文章结合了当前城市环保宣传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建立环保宣传工作公众参与机制、利用市场化手段提升企业环保意识以及将环保观置于政府部门政绩观首位的三条对策,希望能为今后提升城市环保宣传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环境道德是规范人对环境的观念和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相关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经过多年的环境教育,我国公众及各级领导者掌握了一定的环保知识,但在环境保护行为上参与意识薄弱,“知”和“行”严重分离,环境道德缺乏。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其目标是提高公众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的环境素养和环境道德意识,实现“知”和“行”、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一次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论坛上,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张波说,"作为环保厅长,我高度评价‘污染地图',还有山东的@绿行齐鲁、@临澜环保等民间环保组织和人士,我要给你们点个赞!""环境问题实质是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关系的问题,说到底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发展下去也必然是政治问题。公众的环境需求是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公众参与是环保事业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张波总结说,山东经济总  相似文献   

18.
“政府主导”是我国环境治理的主要特征,同时“政府失灵”也是我国环境治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治理与善治理论为公众参与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我国,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机制既有理想中的功能,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和外部运行环境方面的障碍。因此,在探讨机制的建构和运行时,一方面要深究引入公众参与制度之缘由,另一方面也须充分考虑如何克服其局限性,并排除其外部运行障碍,这样才能避免“参与失灵”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环境经济》2006,(B01):20-27
公开企业环境信息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手段,是环境政策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2003年以来,我局与世界银行合作,在部分省、市开展企业环境行为评价试点工作,对促进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加强污染治理,推动公众参与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搭建平台”的指示精神,我局决定在全国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加快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治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要使这项“德政、民心”工程做得更好,更到位,公众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公众参与提出意见,在项目运作中起到弥补单纯技术研究的不足,使可行性研究更加完善,项目设计更加科学,措施更为得力。一旦项目实施,也会因为有公众、特别是当地老百姓的直接参与而更加顺利,使项目少走弯路,节省投资。这种把土地整治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的做法,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推动土地整治工作向前发展的一种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