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万绪才  张安  李刚  徐菲菲 《经济地理》2003,23(1):113-116
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心理需求是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文章尝试从旅游者的视角对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旅游者评判的方式,构建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获取单项指标评分。文章最后对南京、苏州两市的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比较,其结果显示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评估指标、模型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如何评估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强弱及提升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研究中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归纳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服务规模、服务结构和服务辐射力三大类指标,并进一步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进行了细分,最终形成目标层(A层)、准则层(B层)和基础指标层(C层)的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强弱的指标体系。选取京津沪穗渝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和旅游业相对发达的深圳、杭州、南京和苏州共九个城市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对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进行了排序。  相似文献   

3.
以乡村旅游和土地科学基础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初步的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指标体系修改完善,并确定了最终的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以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总体绩效为目标,从资源投入、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四个方面选取24个指标构建而成。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指标权重确定,并通过一致性检验,为乡村旅游土地利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长三角主要城市研发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苏州、无锡、南京、上海、杭州、宁波6个城市研发产业的发展水平,并分析了各城市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提出了推进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各省(市、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因子聚类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主要有城市发展水平、对外经济联系、城市文化氛围、旅游景点丰度、环境质量、服务水平、交通状况、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等八个方面。根据指标选择必须符合的综合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直观性、科学性的原则,并综合考虑指标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收集性,我们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做了选择(见表1)。  相似文献   

6.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丁蕾  吴小根  丁洁 《经济地理》2006,26(3):511-515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是评价城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潜力,构建特定区域的旅游地域系统,帮助城市更好地参与国内和国际旅游竞争的重要依据。文章从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两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包括环境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经济竞争力、设施竞争力、业绩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在内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模型,测算了指标权重,并采用熵技术对权系数进行修正,以避免专家打分时因循环导致标度把握不准丢失信息,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经济》2007,(9):75-75
中国国际型旅游城市评价标准 从国际(旅游者)人数指标、城市经济的旅游特征指标、旅游经济外向度指标、旅游资源的国际竞争力指标、城市旅游国际形象指标、城市的国际区位度指标、国际游客旅行的便利性指标、城市人文环境的国际化程度指标、旅游接待设施的完善度指标、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稳定度指标。等10个方面对中国旅游城市国际型参照性指标进行系统化评价,并指出如何与世界国际旅游城市接轨。[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在综合分析已有相关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城市河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进行了探索。①在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河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准则层25个指标因子。②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并对各指标的分值测定方法及赋分标准给予了准确界定。③通过对绍兴市5条城市河流的旅游开发适宜性实证评价,结果发现该模型的评价区分度显著,资源条件是影响城市河流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自然环境与城市旅游氛围是其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各省市旅游业竞争也日趋激烈.本文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旅游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以旅游收入、旅游人数、旅游服务、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等五个因素作为准则层,并分解和衍生了细化为指标层可量化的竞争力指标.其次,从《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青岛、大连、秦皇岛、南京和杭州等地2015年的相关指标数值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五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综合排名.再次,根据各城市指标层指标得分,利用SWOT分析法对青岛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优劣势分析.最后,借助SPSS20.0软件,利用指数平滑法对2017-2020年青岛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并提出如何提高青岛旅游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流空间的特征分析及其流空间结构的有效揭示与解析,对于厘清和掌握流空间的科学内涵与外延及其内在机制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基于在线预订数据提取、处理、归纳及分析,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流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流网络结构整体上较为松散且存在不均衡性,具有明显的核心区和边缘区,"核心—边缘"结构特质清晰,"中间重、两头轻"的网络格局已初步形成,核心区的内部联系较之边缘区,密切联系程度显著。(2)从凝聚子群的分析来看,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无锡、常州等城市出现较高的频次,成为支撑整个旅游网络体系重要的派系节点,对于旅游网络体系的形成发挥重要价值。从结构洞指标分析来看,上海、南京、杭州在旅游流网络中占据较多优势,节点的有效规模和效率较高,拥有更多的竞争机会和非替代性区位优势。(3)针对流空间网络体系的影响因素深度剖析表明,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发展水平对于空间流的走向作用更为明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服务接待水平的作用依然较大,不同因素之间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促进了流空间在长三角地区网络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旅游客流空间体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卢松 《经济地理》2011,31(5):868-873
从空间动态发展的视角研究城市旅游流空间动态变化,建立了集空间吸引力、空间竞争力、空间成长力于一体的更为综合的城市旅游客流空间体系。选择南京市为代表性案例区,运用了引力模型、偏离份额分析、Surfer等分析方法,从多维视角研究了南京市旅游客流空间动态变化,研究发现:①不同发展阶段客源市场稳定性和集中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城市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总体符合距离衰减规律;②城市间旅游流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旅游客流竞争格局变化明显;③城市内部旅游客流以集聚为主,集聚与扩散并存。  相似文献   

12.
旅游空间格局研究以主要旅游城市为依托,运用生态住测评理论,构建了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结合聚类分析,从双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的空间角度构建出河北省区域旅游城市的双扇形空间格局,有利于河北省区域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网络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丝绸之路区以建设网络化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是加速西北丝绸之路区城市立体合作开发的重要选择。阐述了西北区旅游中心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重点建设西北丝绸之路区五大都市旅游圈经济区及合作开发的发展目标。通过建设西北区旅游产业带和旅游产业网,完善西北区旅游中心城市合作开发的空间布局体系,打造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协作开发一体化网络模式,立体开发西北丝绸之路区旅游中心城市网络,从而带动西北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桂林海外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近年国内旅游地理关于客源市场的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桂林市近20年来海外客源市场的变化发展及其原因,最后得出了结论:地位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其海外客源市场一般是较为稳定的,但随着我国海外旅游发展的日趋成熟以及在当今短途、洲内跨国旅游占主要地位的国际旅游大环境下,海外旅游目的地客源表现出的总的趋势是近距离客源份额的上升。  相似文献   

15.
黄安民  韩光明 《经济地理》2012,32(5):171-176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始于1995年,中国休闲城市评比始于2010年,社会从旅游城市到休闲城市的关注体现出人们对城市功能升级的更高需求。从旅游和休闲的内涵出发,旅游城市和休闲城市在存在一定的关联,而旅游城市发展成为休闲城市是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城市的休闲功能的提升,体现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人性化的提升,体现了城市的品质的提升。本研究从旅游与休闲、旅游城市与休闲城市的涵义、构成基础、服务主体等方面分析了旅游城市和休闲城市的渗透性及差异性,对旅游城市发展成为休闲城市的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国内较少有文献将"会议竞争力"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议题进行研究,部分文献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然而相关文献提供的城市会议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在模型构建和权重确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与拓展,探讨了一种基于G1-E法的城市会议目的地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G1-E法除了具备综合主客观两方面信息的特性外,还具备将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地体现出来的特点,更加适宜对城市会议目的地进行竞争力综合评价。文章最后以17个旅游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改进方法的评价结果比原方法的拟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7.
陈瑜  谢富纪 《技术经济》2017,36(3):8-13
以长三角地区的25个城市为观测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研究了2005—2014年长三角地区创新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呈空间锁定现象,且其空间分布不均衡;创新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及其相邻城市;远离这些创新中心城市的创新则不够活跃。Moran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愈加紧密,但是强弱分化也非常明显。时空跃迁测度结果显示,创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层性,且空间分布格局不易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构建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定量分析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表明:①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地理分布不均衡,在空间上形成"四点"(广州、北京、上海、香港)、"两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分布格局。②广州是入境商务旅游流最重要的集散中心,入境商务旅游流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之间转移流动。③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网络中节点由四个层次城市组成,分别是一级核心城市(广州、北京、上海、香港);二级核心城市(苏州、桂林、杭州);三级核心城市(义乌、西安、黄山、深圳、无锡、厦门、澳门)及边缘城市(网络中其他节点城市)。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东部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间的高铁班次数据作为高铁客流联系,以高铁客流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表征城市间服务业联系的可达性和干扰机会,以服务业相对规模反映城市服务业对外联系与发展的需求和引力,来综合考察东部城市基于高铁联系的服务业发展潜力等级体系和联系结构。结果表明:①基于高铁联系的东部城市服务业发展潜力存在显著分异,是由南京、上海、杭州、北京等少数全局性节点和广州、深圳等局域控制性节点主导的等级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呈多中心圈层结构和集群化联系特征;②尽管高铁联系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业相对规模较大的城市中,但并不是服务业相对规模最大的城市获得了最高发展潜力,而是基于高铁网络的对外联系水平极大提高,且邻近服务业相对规模最大城市的次级节点,如南京、杭州;③虽然一定时期内,东部城市基于高铁联系的服务业发展潜力格局仍将被锁定在既有城市群结构和城市等级体系中,但随着高铁网络日益织密,未来东部地区的服务业联系和发展轴带将进一步隆起。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Chinese tourism will surely change from medium scale to massive scale. As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focusing on the inner values of life style, new types of tourist demands will emerge at anytime,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t demands will show new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Until now there is few study on tourist demand, especially on its spatial pattern. Study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demand will contribute to spatial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s of tourist flow and supply. So this article has put forwar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ourist demand in China and measures of spatial adjustments and grade system of the spatial adjustment of tourists dem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