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技潮流     
《环境经济》2010,(5):71-71
中国堆积垃圾总量超60亿吨 目前我国每年城市垃圾产生量在1.8亿吨左右,在全国1636个县城里,每年的垃圾产生量在5000万吨左右。在全国650多座城市当中,325个城市还没有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如今,中国的垃圾产量世界第一,历年来堆积的垃圾已经超过60亿吨,侵占了300多万亩的土地并对周边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灾难,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石化分公司第三套催化裂化装置是由北京设计院负责设计的,加工能力120万吨/年,于1998年7月建成投产,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现由于加工的原油中含有0.2%的硫,产生的H2S对分馏塔顶油气冷却器产生腐蚀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冷换设备及管线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威胁着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3.
一、固定资产损耗的基本形式及其补偿 1.损耗的基本形式。固定资产损耗一般有两种形式,即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资产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发生实体磨损或损失,称为有形损耗或物质损耗。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延,引起资产价值的损失,称为无形损耗。固定资产在有效使用期间,往往同时表现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二者都使原资产价值降低。有形磨损严重的资产往往不能正常运行,而无形磨损严重的资产虽可正常运行,但由于效率低,经济效益差,迫切需要技术改进,或不得不提前报废而更新,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经济快餐     
中国石化市场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李毅中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石化集团既面临传统经济的挑战,也面临新经济的挑战;既面临原油、石油化工产品市场的挑战.也面临技术和资本市场的挑战。他说,与国外大公司相比,中国石化集团在产业结构、资本结构、技术进步、成本费用、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距,但根本的差距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针对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对中国石化企业的影响,李毅中强调说:石化集团每年加工原油9000万吨左右,其中自产自供原油只占30%左右,…  相似文献   

5.
各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大量集中,城市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造成地球上的垃圾越来越多,已成为一大公害。据1996年有关资料统计表明,目前全球每年排放垃圾近100亿吨。产垃圾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每年已超过2亿吨。德国人均年产垃圾为世界之最,为800公斤。日本东京日产垃圾已达1.2万吨。我国已有660个城市,其中已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垃圾产量正向1亿吨迈进。  相似文献   

6.
土库曼斯坦国土面积48.81万平方公里,其中有4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含油气资源,再加上新近发现的里海大陆架油气田,土库曼斯坦84%以上的领土含油气资源。据最新统计,土库曼斯坦现已探明的150多处油气田的石油总储量超过70亿吨,天然气总储量约为23万亿立方米(名列世界第三)。全国共有126个油气田,但由于缺乏资金与技术,土库曼斯坦目前实际开发的油气田只有34个,2800多口油井中的一多半已停产。1999年的石油产量也只有500万吨左右(历史最高产量为1975年的1560万吨)。由于土库曼斯坦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有…  相似文献   

7.
发展木材能源的优点   1.环境方面。石油和煤炭作为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木材在燃烧过程中也释放二氧化碳,但它属于低碳能源。另外在木材培育过程中,树木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也可以说木材能源在生产和使用的整个循环过程中,从总体考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量为零。以法国为例:法国现在每年木材能源消费量为 4200万立方米,相当于 950万吨石油,其中 80%为个体消费。如果在此基础上每年增加 10%的木材消费量,就可以每年减少 4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一数字是不可忽视的,它相当于法国 1…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不仅比重较大,同时也亏损严重,企业的负债居高不下,造成严重的资不抵债。虽然当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各大国有企业也初见成效,但是国有企业破产仍然一个不可避免、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工程建筑的大体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混凝土结构施工后存在各种各样质量问题发生,混凝土裂缝的发生造成严重质量问题的同时,也影响了工程的使用性能,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目前工程建筑学术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裂缝控制更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现场施工经验的积累及探索,近期采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施工技术对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开裂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开发生物质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资源、环境、粮食问题是我国在21世纪持续发展中将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数量最丰富的可再生性资源。仅我国每年的各种农林废弃物和工业纤维性废渣就有十亿吨。目前这部分资源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有些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利用生物技术等手段,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燃料、饲料、化工原料并予以有效利用,即可望对上述难题的解决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一、垃圾随城市发展 而发展据有关统计,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吨,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增。  相似文献   

12.
全国400个中小城市,每年排放废水100亿立方米左右,水污染十分严重,发展中小城市是中国未来城市的重点和方向。中小城市的健康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和国家走向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中小城市的水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而且造成流域内居民发病率上升。  相似文献   

13.
国外加油站油气污染问题早在80年代已基本解决.目前国内的加油站一般采用敞口卸油和加油,溢散的油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加油站附近的空气严重污染.加油站油气污染的防治应该是下一阶段国内环保着重考虑解决的难题.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加油站油气回收处理技术现状及应用进展阐明丁国内开发的重点应是:密闭加油系统及设备、吸收式油气回收装置及分散吸附集中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垃圾堆积如山,农村垃圾遍地都是。有人算过,我国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损失约250亿到300亿元,而城市垃圾本可以创造2500亿元的财富。我国的棉秆、麻秆、玉米秸秆等农业剩余物,每年多达4亿吨。经计算,如果将其中的10%即4000万吨投入加工业,可生产各种人造板4000万立方米,这个数字是我国1997年人造板产量的100倍。同时可节约原木1亿至1.2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我国目前计划森林采伐量的两倍。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按照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2015年以前,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预计将以每…  相似文献   

15.
为抵御沙漠的侵袭,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展植树造林工程,目前中国人工林面积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3,但土地沙化仍在不断加剧,速度上升到每年3436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沙尘暴频繁发生,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如此反差令人困惑,造林对治沙的作用正在受到质疑。20世纪30年代,美国垦殖南方大草原,造成严重沙化,“黑风暴”(沙尘暴)不停袭来,1935年的那场特大沙尘暴横扫了美国2/3的领土。此后不久,美国总统罗斯福启动了“大草原各州林业工程”(这一工程也被称为罗斯福工程,是“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之首)。“黑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乙醇汽油、石脑油罐装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对策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17.
讷河市是全国马铃薯之乡,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都在70万亩左右,产量在120万吨左右。由于马铃薯生产规模大,加工产品种类多,市场销售渠道宽,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8.
王铮  陆祥 《经济月刊》2004,(1):22-25
浙江缺电严重是因为“缺煤”,但第一大产煤省山西的电厂拉闸限电的程度“仅次于浙江”!2003年虽然山西关停了6000座小煤矿,但产煤总量在4.8亿吨左右,比2002年增加4000万吨。  相似文献   

19.
1.中国经济迅猛增长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多年的持续发展,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石油进口一直保持在约7000万吨左右。目前中国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总量的40%,约每天60万桶。2004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据专家估计,我国石油供需缺口2010年为1.2亿吨左右,2020年为2.1亿吨左右,我国对国外石油的依存度将由目前的30%上升到2010年的40%和2020年的50%。  相似文献   

20.
一,发挥地区优势,广东糖蔗要有个大发展 目前,我国糖料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近年来,虽然每年都要进口一百多万吨食糖,可是我国食糖的人平年消费水平也只有7~8斤,大大低于世界人平年消费50斤的水平。即使按现在这样的低标准供应,我国每年至少也要生产400万吨食糖,而1978年仅生产250万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