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6月13日发布的月度报告称,2008年下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下降。 报告指出,美国经济减速和国际油价高涨将在下半年对美国和其他所有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但中国、印度、中东、拉美国家的石油需求仍将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2.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10月29日】针对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世界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经常有人指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增加。但是,问题是真的像那些人想象的那样吗?  相似文献   

3.
【英国《今日世界》月刊4月号】亚洲的数字是世界未来石油供需平衡的关键。2005年,世界石油出口近40%运往亚太地区。那里也是中东2/3石油的市场。这两个数字还将上升。增长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而不是日本或者韩国。日本的需求实际上可能下降。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尔街El报》12月11日】中国11月原油进口量降至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进一步显示出中国经济的持续走软正导致石油需求急剧萎缩。许多分析师预计今明两年全球原油消耗量将出现下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石油消耗量持续大幅下降。全球石油需求正在急剧萎缩,以致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主要产油国可能都来不及及时迅速减产,  相似文献   

5.
王刚 《天津经济》2008,(11):17-19
一、国际初级产品价格走势分析 2008年全球的石油需求特别是亚洲地区2007年的石油需求增速已经低于2006年,表明需求进入了下降通道。2008年7月国际期货油价摸高147美元随即开始了下跌。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信息》2007,(8):43-44
国家发改革委最近透露,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已经确立三个来源,分别是政府石油储备、企业义务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  相似文献   

7.
【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问题摘要》4月号】第二部分双边贸易最近下降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紧密相连。由于2007年全世界GDP增速放缓到3.4%,全球贸易增速实际降到了6%。其背后因素包括发达经济体需求减弱、汇率重新调整和石油天然气等商品价格波动。由于经济增长在2008年最后几个月骤然下降,贸易下降变得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上海经济》2009,(4):67-67
石油输出组织欧佩克(OPEC)手里捏着的石油管道更像是全球经济的血管,而石油价格的变动无疑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从去年7月中旬,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使得石油的需求大幅下降。时到今日,全球经济前景仍趋于暗淡,各大机构连续下调09年的原油需求预期。欧佩克预计,2009年世界石油的日均需求量将进一步下降101万桶。  相似文献   

9.
丑恶的石油     
晋咏 《环球财经》2005,(3):88-90
是中国需求扭曲了石油供求关系,还是石油暴利扭曲了中国的世界形象?英语媒体对中国能源问题频频发表一惊一乍的章,仅仅是出于新闻炒作吗?  相似文献   

10.
张巍柏  贺军 《西部论丛》2005,(10):46-48
中国充满爆发力的石油需求一直被视为近两年来国际油价大涨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十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整体石油需求的比例仅为6%.现在已经提高到了1/3,到2020年预期将有60%的;石油都必须来自进口。需求的急剧攀升,使得目前国内弥漫着一种恐慌情绪,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飙升,创下了20多年来的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也将是24年来最高的一年。石油价格飙升只是一个表象。而真正原因则是能源危机全球化。  相似文献   

12.
《海外经济评论》2005,(36):32-33
【俄罗斯《独立报》8月4日】中国今年对石油的需求将增长6%,总量达到3.18亿吨,而本国石油开采量大约增长3%,总产量为1.83亿吨。这是中国国务院发展问题研究中心昨天公布的预测。中国大约1.3亿吨的石油需求缺口不得不靠进口来弥补。  相似文献   

13.
贺军  陈功 《环球财经》2009,(2):16-18
中国对俄罗斯的经济需求是石油与天然气,但俄罗斯对中国的需求更多,尤其是中国的资金实力对于缓解俄罗斯当前的危机至关重要..这是未来两国经济交往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4.
高石油价格时代到来了。如今,如果有人预测石油会回到每桶50美元,可能没有人会相信;现在,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石油将长时间徘徊在高位,对于这种预测已产生分歧,事实只有让时间来验证。 时下的通货膨胀成为全世界的难题,这其中高油价是最大的推动力量,很多国家都在通过多种措施控制通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龙头”,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就越大。因此,调整中国的产业政策,特别是针对石油行业的政策越发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石油成功收购PK公司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及中国能源战略都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将对我国的石油需求及安全势必产生较大作用。中国在海外的发展不仅仅在于石油勘探,也要把触角伸向开采、炼化、运输甚至石油产业维护、维修等多个领域,带动石油产业链一系列的环节,从而逐步深入到国际石油以及能源市场运作。  相似文献   

16.
李漫 《中国经贸》2006,(10):78-78
2006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超过5%,达到32000万吨。根据中国商务部的一份研究表明,作为世界第二大消费石油消费国,中国减少了石油出口,增加了石油进口量。中国既是石油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4年中国生产原油1.75亿吨,净进口原油1.17亿吨,净进口量占表观消费量的40.1%。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国际油价上涨已引起中国国内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中、印两国海外石油争夺如今已经蔓延至厄瓜多尔。《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中国各大石油公司与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的海外分支积极争取厄瓜多尔石油生产合约。中国公司投入1亿美元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已经在厄瓜多尔投资约1亿美元进行石油的开采和钻探,中国正积极通过签订一系列广受关注的合同加大在该国的投入,业内人士预计厄瓜多尔能源矿产部不久将会公布这些合同。同时印度也积极通过外交人士和商界人士的努力在厄瓜多尔寻找石油来源。厄瓜多尔欲借鸡生蛋中国与印度近几年经济持续高度成长能源需求也随之俱增,部分分析师把最近一年…  相似文献   

18.
《调查研究报告》2004,(164):1-16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石油消费绝对水平上的二号大国,增量水平上的头号大国,中国需求的变化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中国石油进口的剧烈波动、国内有关石油数据的不透明以及不合理的石油定价机制导致中国在石油进口上面临“越买越贵”和“越贵越买”的困境,中国在石油进口方面承担了巨额的不必要成本,中国应及时公开国内有关石油市场的数据,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的套期保值业务,以及改变国内石油的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19.
行业     
《东方经济》2005,(2):6-7
去年我国造船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5名,国家发改委报告称今年粮价不会出现大波动,今年汽车需求将达580万辆,俄罗斯石油管道公司规划通往中国的石油管线,2005年煤炭供应仍偏紧预计需求21亿吨以上  相似文献   

20.
《海外经济评论》2009,(37):34-34
基于北美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数据好于预期,10日,国际能源署(IEA)将全球今明两年石油目需求量的预估上调了近50万桶。 IEA在月度石油报告中估计,全球2009年石油日需求量为8440万桶,比去年减少2.2‰预计2010年将上升至8570万桶。该机构同时指出,尽管全球经济企稳,但发达国家的需求在今年余下的时间内仍将保持低迷,同时中国的石油备库给预估发展中国家石油真实需求带来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