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研究目的:系统回顾建国以来中国土地利用战略,预测分析当前土地资源现状及未来的利用趋势,指出现行土地利用战略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建议。研究方法:调研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研究结果: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乃是当前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满足各部门的土地需求乃是当前主要的土地问题。现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战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研究结论:解决新阶段土地问题的关键是全面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应实现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基础上,保发展,保资源,保环境(三保一基础)的土地资源利用战略转变;要多管齐下,提高农用地质量,实现农用地数量保护与农用地生产能力提高并重的土地资源利用战略转变;建议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战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开发整理战略重点的新定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中国当前土地开发整理战略重点的准确定位,对确保土地整理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根本要求决定了中低产田整理在中国土地开发整理中的重要地位.研究结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的战略重点应确定为:以土地整理为主,其中以基本农田整理为重点,以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中低产田整理为土地整理的重中之重.并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导向,评价标准和验收办法以及项目实施的产业化等方面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土地整理的战略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目的:研究科学发展观和土地整理的关系,确定土地整理新理念.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整理规划、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及实施管理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研究结论:科学发展观应确定为中国土地整理新的战略指导理念.  相似文献   

4.
全国及兵团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基本态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我国国地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持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这些都为我们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部门和同志提出  相似文献   

5.
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用地置于土地利用战略的首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改革开放前,中国采取依靠资源投入的增长方式,土地利用效率很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改革开放后,人口快速增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增强,中国实行了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战略,虽然降低了建设用地—GDP弹性系数,但是并没有解决上地资源的供需矛盾:研究结论:新时期,人口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渐趋增强,上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亟需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用地置于土地利用战略首位,在此基础上保发展、保资源、保环境,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为制定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结论:提出了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指明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需要在权属管理的法理基础、权益类型和权益量化等方面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目的:引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机制,探索其方法。研究方法:借鉴比较方法。研究结果: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特点,分析其社会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和程序,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方法。研究结论: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方法研究,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本文借鉴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技术方法——挣值法的基本原理,试图基于工作分解结构构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本偏差分析框架,为解剖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竣工成本偏差的成因、全面反映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规划设计和费用执行偏差情况提供一个参考工具或报告框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借鉴法。研究结果:通过增加实际完成的工程的预算价格的计算,与实际工程结算价格、计划工程预算、实际工程成本等进行比较,得到单价变化引起的成本偏差、工程量变化引起的成本偏差、结算价格浮动系数、工程量执行系数、费用执行系数等分析指标,基于工作分解结构(WBS)构建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本偏差分析框架。研究结论:挣值法可运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本偏差分析。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措施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提出了三峡库区土地整理的工程措施体系.研究结论: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应按生态保育型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率.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讨省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确定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综合评分法.研究结果:对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确定进行实证分析,按照本文讨论的技术路线,运用综合评分法等对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方案的评价选优,较科学合理地确定省级土地开发整理目标.  相似文献   

11.
规划管制与土地发展权关系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鹏 《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0):74-78
研究目的:对近年来国内外的规划管制、土地发展权及其关系进行评述。研究方法:文献比较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对国内有关规划和土地发展权的文献进行回顾,界定了土地发展权,并对其来源进行剖析,对土地发展权价值来源及其确定提供土地经济解释,对未来土地发展权研究和政策制定提出初步建议。研究结论:管制是土地利用中常用的行政手段,是对由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的补救。管制不仅限制了土地利用权利,而且直接影响土地价值,这种限制是土地发展权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对2014年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展望了2015年国内研究趋势,为土地科学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综述法。研究结果:2014年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农用地整治、村庄土地整治、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以及土地复垦等方面,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结论:土地整治是土地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在本领域的关注重点将主要集中在:推动土地整治与经济建设协调关系研究;不断推进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坚持开展以加强土地权属管理为目标的土地整治研究;加快完善土地整治监督管理机制,从而落实土地整治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土地整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从土地整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后期管护层面,总结梳理土地整治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并对其趋势进行展望。[结果]未来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不同规划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不同规划的衔接和融合;(2)强化景观生态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设计方法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以及设计技术的研发创新(3)注重土地整治中生态措施在施工方面的落实以及施工技术的提高;(4)更加注重土地整治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后期管护的有效性,主要从技术和制度层面。[结论]土地整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研究成果丰富土地整治内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发展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推行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促进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市场、行政的最佳配置,走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推理法。研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不断丰富;当前中国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存在着缺乏科学规划、供地过程不规范、批后监管不足等问题;通过项目集中集聚、技术改进、存量挖潜和社区就业4种模式因地制宜地优化区域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结论:坚持科学规划工业用地;制定合理的工业用地准入门槛,强化工业用地预审;强化工业用地市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体系和法规体系,强化批后监督手段,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发展态势与重点研究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是为提高土地生产承载能力而实施的一项涉及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方面持续、动态的系统工程.从国家的战略部署、目标的现实转变、统筹城乡与促进农业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战略需求,指出了当前土地整治应从完善整治规划编制体系、建立监测-评价-调控系统、推进整治制度创新、加强生态景观建设整治等4个领域来重点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管理从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转变中,土地整治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Facing a substantial loss of farmland in the reform era,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 highly centralized l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1998 to guarantee its capacity to meet the domestic food needs. In order to maintain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made great efforts to circumvent the stringent constraint on land use by launching various innovative land management schemes, among which Zhejiang's rewarded land conversion quotas (RLCQ) trading scheme, a program similar to the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TDR) in Western countries, has attracted a lot of policy and scholarly attention. In this research, we first provide an overview of China's farmland protection policy and the RLCQ trading scheme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n, using the system GMM estimator for economic growth models and a panel dataset of 69 local jurisdictions in Zhejiang Province covering the period of 1989–2008, we assess the impacts of RLCQ trading on local economic growth. The empirical results corroborate our hypotheses that participation in land quota trading in general led to faster loc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at the trading had a stronger and more lasting impac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quota buyers than on that of the sellers.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competing goa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market-based land management tools have a good potential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confronting similar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存在目标内涵有限、土地开发整理战略重点定位不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拓宽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目标的内涵,土地开发整理的战略重点应该以土地整理为主,其中以基本农田整理为重点,以划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中低产田整理为土地整理的重中之重.同时应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8.
荷兰土地整理对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荷兰是世界上开展土地整理较早的国家之一 ,在土地整理的立法和政策等方面都较为完善。本文回顾了荷兰土地整理从产生、发展到完善的近一百年的历史 ,同时分析了当前中国土地整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在土地整理的立法、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土地整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刍议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的立法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寻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的立法价值,以引导其设定立法的具体规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的目的性立法价值为在系统分析研究中国农村土地整理基本理论、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统一立法;道德性立法价值为保证中国农村土地整理活动在实体与程序上的公正性,在秩序和效益上的效率性。研究结论:从目的性立法价值和道德性立法价值两方面考虑,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的立法活动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