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深入开展,洗钱分子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洗钱的风险和成本越来越高,因而利用保险业洗钱是他们的一个现实选择,因此,做好保险业反洗钱工作意义重大.本文首先介绍了保险业洗钱的几种主要方式,分析了我国保险业反洗钱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童文俊 《上海保险》2009,(12):10-13
从国际和国内经验来看,在保险业开展反洗钱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洗钱分子通过银行业进行洗钱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大,从而把目标逐渐转移到保险业等其他金融领域。保险业金融机构已经逐渐成为反洗钱斗争的主要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3.
陈波 《福建金融》2004,(12):28-29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分散、隐蔽的洗钱活动在我国不断增加,给国家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因此,尽快完善我国的反洗钱机制,加大对洗钱犯罪的打击力度已迫在眉睫。本文拟从我国洗钱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入手,阐述我国银行业反洗钱工作的开展情况,说明国内银行业开展反洗钱工作存在的困难,并就进一步做好银行业的反洗钱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敏 《金融会计》2005,(7):39-40
对银行业反洗钱工作实施现场检查,是央行履行反洗钱职能的基本手段。通过现场检查,可以了解银行业开展反洗钱工作的情况,检验反洗钱法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评价银行机构执行反洗钱法规制度的程度,及其对洗钱行为预防机制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推动银行业反洗钱工作的全面开展。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犯罪分子利用银行系统进行洗钱的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先进和复杂,  相似文献   

5.
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不断深入,洗钱分子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洗钱的风险和成本越来越高,而同属于金融领域的保险业反洗钱工作起步较晚,在反洗钱领域的防御基础相对薄弱,不法分子很容易利用地下保单、团险业务、银行及财产保险等手段实施洗钱犯罪,保险业反洗钱工作亟待改进和加强。利用保险业金融机构洗钱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负有对银行业反洗钱工作的组织领导职责,2001年开始着手研究和部署银行反洗钱工作,2003年1月公布了“一规定二办法”拉开了我国银行业反洗钱的帷幕。同年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从法律上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反洗钱职能。但是,从银行业正式参与反洗钱工作一年多来的情况来看,许多问题没有完全理顺,银行反洗钱职能作用始终停留在实施个人存款帐户实名制、  相似文献   

7.
银行业反洗钱内部控制效率评价指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银行业反洗钱是在现有银行体系之上新增的一个分支体系。鉴于其在国内发展历程短、重要性突出,因此银行反洗钱体系从一开始就相对独立于传统银行系统。专门的人员、独立的系统、专项的投入使我国银行体系迅速建立起反洗钱防御体系。但是,在近十年的实践中,银行反洗钱成本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属性认定不清、目标和手段不匹配,银行反洗钱活动未能有效发挥遏制洗钱犯罪的功能,反而成为银行应付监管部门形式要求的操作性活动。在国际反洗钱得到空前重视并推行"风险为本"原则下,本文拟在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RM)下研究银行反洗钱活动的属性,内化银行反洗钱活动动因;建立我国银行业洗钱风险评价和反洗钱控制措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银行业反洗钱内部控制效率评价指数模型,为反洗钱"风险导向"提供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发展时期,央行制定并发布了首份国家反洗钱战略,为我国反洗钱工作提出了构建符合国际标准和中国国情的反洗钱模式总体目标。作为反洗钱工作的重要主体,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适应反洗钱"风险为本"的监管要求,实现反洗钱工作从被动防御向质量控制、从表面合规向实质有效的根本性转变,有效预防和控制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领域的合规风险和声誉风险,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银行业反洗钱作业模式现状及弊端入手,以国际先进银行最佳实践作为对比和借鉴,在总结北京市分行反洗钱集中处理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洗钱作业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的立法空白,标志着我国反洗钱工作已经步入正轨,也为从事反洗钱工作银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本文通过简要回顾我国反洗钱立法过程以及制度框架构建进程,分析反洗钱立法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银行业反洗钱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洗钱不法分子的目光开始转向证券业。与银行业相比,通过证券业洗钱渠道更多,方式更多样、复杂、隐蔽,链条更长,因此反洗钱工作的难度也更大。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保险业反洗钱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银行业反洗钱力度的不断加大,利用银行系统洗钱的风险越来越高,洗钱者便开始将保险产品作为其新的洗饯工具.尽管我国保监会近年来也出台相应的反洗钱规章制度,如<关于人身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00年)、<团险退保实施细则>(2005年)、<保险业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2006年)等,但南于我国保险从业人员的反洗钱意识不强,保险业对大额交易者的交易情况、分布状况和行为特征等信息的收集整理不够,保险反洗钱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保险业反洗钱任务依然艰巨.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保险业反洗钱的现状,设立保险业反洗钱的具体指标体系,从而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国际汇款业务的迅猛发展,其中可能出现的洗钱风险在不断升高。本文从分析国际汇款业务的洗钱风险入手,在内控制度、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保存、反洗钱业务系统和反洗钱培训等五个方面对目前银行业代理国际汇款业务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银行业代理国际汇款业务的反洗钱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KYC标准的实施与银行反洗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YC标准对银行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连续颁布<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之后,反洗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反洗钱工作机制的正式启动.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反洗钱工作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建立对客户充分的勤勉尽责制是银行反洗钱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是洗钱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对客户的情况了如指掌了,也就控制住了洗钱犯罪的源头.国际银行业对客户勤勉尽责的一个通行做法是建立"了解你的客户"(Know Your Customer,以下简称KYC)标准.KYC政策是与反洗钱紧密相关的.因此,加强银行反洗钱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建立和执行KYC政策,从而在源头上控制洗钱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蒋冠中  马进 《西安金融》2003,(12):44-45
反洗钱是我国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今年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首次在我国金融领域确立了专门的反洗钱法律制度,为我国银行业反洗钱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但从实践来看,我国的反  相似文献   

15.
论新形势下银行业的反洗钱工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就《反洗钱法》对银行业反洗钱工作的影响和要求进行探讨,并结合反洗钱工作现状,在考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银行业如何更好地开展反洗钱工作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由于能快捷、大量、安全的放置、转移资金,而一直成为洗钱分子的首选。但随着银行业反洗钱工作日益加强,洗钱分子通过银行业进行洗钱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大,洗钱行为在金融市场的表现逐步有跨行业、多品种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反洗钱法》及相关法规的颁布实施,将反洗钱规定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以促进高效履行反洗钱义务就成为了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结合近几年来反洗钱工作现状及工作目标,调整会计部门的反洗钱工作职能,以全面提高反洗钱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首先,在积极推进我国反洗钱的法制建设的同时,人民银行应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银行业反洗钱的行政法规制度,使反洗钱工作真正实现制度化,法律化。不仅明确反洗钱的对象、范围、使之达到国际反洗钱规范的宽泛性,同时对洗钱行为形式的规范也须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19.
反洗钱"一法四令"颁布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机构")反洗钱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分类管理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为进一步提升客户身份识别和可疑交易报告水平奠定了基础,但银行机构在开展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分类管理工作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境,影响和制约了反洗钱整体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海外金融监管与反洗钱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银行业加速"走出去",银行业海外经营出现的风险事件逐渐增多。本文对我国银行业海外经营业务结构特征和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关风险防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