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今年是南京市政府确定的"文化产业推进年",南京已经把"文化南京"确定为构建和谐南京的"五大发展战略"之一,把文化产业确定为"五大新兴产业"之一。由于文化强盛,文化兴市,创意立市是一个新的潮流,那么如何把文化创意产业和地产业相结合,如何把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建设与城市改造相结合,如何把文化创意产业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2006中国·南京名城会"的举办又将人们的关注推向一个新高潮。  相似文献   

2.
《改革与开放》2003,(2):37-38
<正> 2001年.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2002年9月,南京市委市政府第40号文又具体提出了天于全面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工程的意见,充分体现"古都南京、绿色南京,文化南京"特色。极大地推动南京人居环境建设的全面展开。南京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成效显著经过多年努力,南京的城市环境建没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是确立了科学、先进的指导人居环境建设的现代理念。市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强调要树立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现代城市经营理念、现代城市文化理念和现代城市环境理念。  相似文献   

3.
《改革与开放》2000,(5):24-25
<正> 市政公用事业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城市的"大后勤",南京的市政公用事业主要包括道桥建设与管理、排水与治污和城市供水、供气、公共交通、城市照明等六个方面。市政公用系统的行业特点是:服务面广量大、灵敏度高、连续性强,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着南京的城市水平和文明程度。用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上海在长江三角洲龙头地位的确立和其建立世界级城市目标的展现,几乎所有的"长三角"城市都将上海的发展看作是自身发展的"上海机会"。因此,主动呼应上海,借助上海的领头和带动作用,寻找和抓住自身的发展机遇,是研究并实施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一、城市定位与上海匹配在接轨上海的过程中,南京首先要  相似文献   

5.
赵涛 《改革与开放》2012,(11):13-14
长江隧道是1995年国务院批复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五桥一隧"过江通道项目之一,也是南京高速外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南京市"沿江成束、跨江成环、南北放射、内外沟通"的交通总体架构、巩固南京作为全国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对实施南京"跨江发展"战略,形成南京长江两岸相互融合、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跨江发展新格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南京,是重要的物流、信息流、资金等的集散地,也是国内研发的重要基地。南京以北、以西有辽阔的经济腹地,东部发达地区以南京为界,江南江北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与差距一目了然。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南京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副中心地位,尤其是"将东部先进发达的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将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向东部地区传输"的特质是其他城市所不可替代的。浦口新城的发展首当其冲,在实现南京跨江发展新战略构建南京区域新的经济发展增长极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正>2005年,南京江宁区在全国省会城市区县中率先提出"建设全国生态区"的目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2009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考核验收。可以说,南京江宁全国生态区建设的科学实践,已经成为区域"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突出亮点、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正>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快速、均衡发展的硬性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又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包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总书记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指导我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方向。南京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经济发展总体上已进人工业化中期,统筹城乡发展既是全市"两个率先"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南京的头衔多:六朝古都、科技之都、艺术之都、旅游之都等等。南京确实特色不少,但正是由于南京诸多的特色,间接造成南京以往的经济定位"摇摆不定",他人对南京不能定性认识,品牌形象不突出。而在南京最新的城市"十一五"规划中,定位和目标都有了较为明确的说法。"十一五"期间,南京要加快构建  相似文献   

10.
<正> 南京与青岛同属我国东部地区,同是副省级城市及特大城市,两市在地域区位和经济发展中各有特点,各具优势。南京的开放型经济与青岛相比,既有旅游经济发展领先的优势,也有外贸、外资和"走出去"方面明显的不足。本文通过对比力图开启南京进一步改革开放、应对"入世"的新思路。比较与差距90年代以来,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青岛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前沿,  相似文献   

11.
2016年以来,以南京、合肥、厦门苏州"四小龙"为首的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火爆。为遏制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南京、苏州等城市相继升级房产调控政策。文章以南京为例,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居民对此次南京房产调控新政的看法,并尝试提出对南京及其他二线城市房产市场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商业是城市经济、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内容,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商圈是现代城市文明和经济社会进步所形成的产物。城市商圈的巩固、完善和提升,能够推进一个城市、地区乃至国家的商业、旅游、文化、地产等事业的全面发展。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城市,商圈的发展必将以一种核心的力量带动城市整体地、长远地发展。南京的建设水平在国内同级别城市中居于前列,商圈规划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性。文章通过对南京各商圈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各商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问题的原因,借鉴已有的国内外商圈规划理论和实践方法,提出南京商圈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3.
沈默  赵邦良 《特区经济》2007,(12):54-55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是一座跨江城市,海陆空交通运输网发达。南京市"十一五"规划指出,大力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加快"5个中心"的建设,把南京打造成为具有扩张力和充满经济活力的长江流域物流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4.
<正> 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都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十分注重建设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把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贸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如何大力加强城市市场体系的培育、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滨江、近海的优势,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对外开放,将南京建设成为长江下游商贸中心将显得格外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各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半径和辐射面不断延伸,市场主体多元  相似文献   

15.
秦武平 《沪港经济》2004,(10):52-53
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宁波……这么多明星城市云集于"长三角",成就了中国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区域。明星城市济济一堂,是互争还是互利?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布局中,昔日的竞争对手如今如何联手?  相似文献   

16.
李俊 《改革与开放》2011,(19):18-20
<正>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是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在改革开放和持续创新的推动下,南京各类开发区发展迅速,已成为南京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器、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器,在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南京要  相似文献   

17.
<正>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加快富民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南京八卦洲镇是一个农业大镇,拥有2.7万农业人口,适龄劳动力达1.7万人。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站在农业发展、农业增收、农村稳定这个战略高度,把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工作作为实现"富民强镇、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八卦洲镇在外务工劳力已达5000多人,用工单位遍及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诸多城市,农民增收达5000万元,使得农民"跳出家门,跨进厂门,打开财门"。  相似文献   

18.
历史留给南京的,不仅有盛世辉煌,也有挽言哀歌。无数的古代奇迹,都湮没在无情的历史长河中,南京的历史人文赋予南京的城市文化以古老的特色。南京的城市文化脱胎于历史,然却不能沉湎流连于历史。南京以建设"智慧城市"实现城市文化的复兴,必须依据理论为指导,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来,关于文化发展的各种理论研究层出不断。本文以"文  相似文献   

19.
南京都市圈是长三角地区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整体区域,近年来,其各方面的实力和重要性不断增长。根据目前已有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基于南京都市圈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涵盖7个一级评价指标,5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收集和处理南京都市圈7个城市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各个城市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南京都市圈7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和排名,使各个城市了解自己在都市圈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南京都市圈是长三角地区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整体区域,近年来,其各方面的实力和重要性不断增长。根据目前已有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基于南京都市圈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涵盖7个一级评价指标,5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收集和处理南京都市圈7个城市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各个城市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南京都市圈7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和排名,使各个城市了解自己在都市圈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