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昱 《黑河学刊》2013,(3):157-158
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调查表明,X大学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认识欠缺、社会实践和"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导师科研指导有限等问题。为此,各培养单位应从确保生源质量、重视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落实"双导师制"等方面,强化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张江丽 《魅力中国》2014,(24):133-134
全日制专业硕士是硕士研究生的一种。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教育的转型,硕士研究生由单一学术型培养,改为学术型、应用型的并行培养。我国进行快速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工作仍然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完成,在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大学中制订专业应用型硕士培养方案,需要明确应用硕士的定位,调整导师培养模式,依靠研究型大学前沿学科知识,实现专业硕士在学习前沿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升应用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洋帆 《黑河学刊》2014,(10):75-77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已取得一定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认识上的偏差、与教育学硕士在招生、培养评价等方面的趋同,这严重影响其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培养指向是区别于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培养的根本,培养规格的差异性的正确认识,是调整教育硕士培养的前提,是提高其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周虹 《新西部(上)》2012,(14):127+130
近几年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存在着就业于工科行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偏低,进入大型企业就业越来越难等问题,因此必须开拓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新思路:坚持专业教育是基本,提升项目制作能力;重视个性化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变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硕士研究生扩招的步伐,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加,研究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好的为高等教育服务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中美两国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两国的培养模式,从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获取有益经验,弥补我国的不足,从而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家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全日制专业硕士因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成为最受关注的研究生培养类型。文章提出了"三位一体、两核驱动"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新型培养机制。实践证明,提出的培养机制能够有效且全面地提升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魏职春 《发展》2014,(10):I0001-I0001
正甘肃政法学院公安分院于2007年获批诉讼法学专业侦查学方向、物证技术方向、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诉讼法学专业治安学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分院开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8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毕业生就业覆盖全国公安厅(局)、检察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海关、公安警察院校等系统,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分院重视导师队伍建设,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名,其中"甘肃省领军人才"2名,"甘肃省优秀专家"1名。同时,还先后聘请了罗大华、武伯欣、马皑、李玫瑾等知名专家学者为分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分院研究生在各  相似文献   

8.
《江苏科技信息》2019,(29):49-52
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课程教学实践不充分、校外导师作用弱化,与教学实践基地合作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内外合作机制、强化导师团队建设、注重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9.
黄杰 《魅力中国》2009,(20):245-245
硕士研究生是我国教育体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针对硕士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树立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同时,要重视导师参与,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中。  相似文献   

10.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知识结构、论文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束缚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文章以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为例,提出从设置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模式、搭建双导师制和校企合作平台等方面完成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学业成长和就业路径已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注意借鉴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传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国际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探索创新的培养模式,培养既能进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又能从事对外贸易实际业务,具备独立从事外贸研究、决策和业务活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重要且迫切。  相似文献   

12.
蒋勇 《黑河学刊》2015,(2):85-86
专业学业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培养模式以及社会认可等因素影响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党建工作的创新,需要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党支部建设、党员干部培养以及机制优化等方面工作,以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党建工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秦建平 《魅力中国》2014,(3):270-271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研究生就业也不像以往那样轻松。面对这种竞争激烈情况,研究生迫切需要提高其就业能力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当把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培养的最终目的,并贯穿到整个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起到个引导和指示作用,直接引导整个培养过程的方向。本文通过对贵州师范大学2011级、2012级、2013级的45名全日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分析了培养目标中的长处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章晨 《魅力中国》2010,(11):212-2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已顺利完成,可见国家对教育问题的重视。从纲要和实际生活中不难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面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它真的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专业和科研人才吗?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是汇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学科,但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学术、轻视应用的现象。为此,有必要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有益的探索,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既实现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少慧 《发展》2009,(9):138-139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对于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本文从提倡实行双导师制、构建联合教学实践基地、实施新型培养管理模式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行珊  南涛涛 《新西部(上)》2013,(10):127-127,108
本文从思想、心理、学习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指出了目前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为题,探讨了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对策,认为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及时、和谐的交流平台,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8.
对北京部分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进行的就业指导问卷调查分析显示,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在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方面存在问题:1.就业认知度和就业信心度不高,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就业指导缺少必要的市场导向;2.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指导环节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3.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就业教育内容不够充分;4.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缺少同就业教育、就业指导的密切联系;5.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学生相关知识匮乏,就业教育的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滕湉 《重庆与世界》2014,(12):136-139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迎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如何更好地利用机遇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各高校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威胁,探索适合全日制硕专业学位士研究生培养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邵建勋  陈青 《魅力中国》2010,(6):200-200,148
研究扩招期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状况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从不同专业(文、理、工、医)硕士研究生中选取一定的学生作为样本,采用心理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调查,评估其心理压力状况,并探求其心理压力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扩招期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状况表现明显,且不同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状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扩招期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表观出一些新的特点,并表现出专业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