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10余年的经济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近几年,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自2008年三季度开始,受国外金融危机波及,国内经济开始走弱,与90年代初期日本的情形非常相似。因此,有必要反思当年日本经济衰退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10余年的经济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近几年,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自2008年三季度开始,受国外金融危机波及,国内经济开始走弱,与90年代初期日本的情形非常相似。因此,有必要反思当年日本经济衰退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3.
王甜 《银行家》2003,(4):48-49
该由中国"买单"吗? 针对人民币是否需要一个类似的"广场饭店协议",国内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对于出口的依存度没有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那样强.日本历来执行的是"贸易兴国"政策,出口对其经济的影响在50%以上.中国虽然从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出口的迅猛增长,GDP对于外贸的依存度由80年代的0.7%上升到7%,但远低于当时日本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日本金融管制病在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虎 《银行家》2002,(4):32-36
自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金融危机严重,经济长期低迷.1998年日本开始了金融改革,更正了金融制度体系中的一些弊病,但是,日本金融仍不见起色,经济持续处于低迷中.这说明日本的金融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进行更为广泛和彻底的经济与政治改革,就不能取得实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衰退与停滞的低谷,尤其是金融领域出现了巨额不良债权和金融机构接连倒闭的严重问题,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日本朝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反省,并于1996年开始实施“金融大爆炸”改革,试图改善这一不利局面。本文在重点介绍日本此次“金融大爆炸”改革内容的基础上,试图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总体上陷于停滞状态,很重要的原因是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带来的是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不景气境地.对此,日本银行(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采取了相应政策和措施,从1991年开始,日本银行多次下调再贴现率和短期利率,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1999年初,采取了零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恢复为目的.随着日本经济于2000年开始出现恢复迹象,日本银行随即宣布解除零利率政策.但是,就在解除零利率政策不久,即从2000年第三季度开始,日本经济又开始下滑,各项经济指标出现恶化的征兆.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银行于2001年2月开始实行更加宽松而灵活的货币政策(可称为新政策).本文就泡沫经济破灭以来的日本货币政策进行分析和评述,以汲取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战后直至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货币当局一直实施利率管制制度,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效地支持了战后日本高速的经济增长,限制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维持了国内金融秩序的稳定.但是随着全球及日本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利率管制下的诸多问题凸显,利率自由化改革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1979年创设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为起点,日本开始了长达15年的利率自由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对日本金融业不良债权处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其国内金融业在巨额问题贷款的拖累不几乎全面陷入瘫痪;随后日本开始着手处置不良债权,在经历了1997-1998年的金融运荡之后,日本政府还专门组建了金融再生委员会(FRC),实施“金融大爆炸”(Big bang)计划,其目的是对日本国内金融体系进行乇底整治,但日本国内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的现状距1998年日本政府提出的目标仍然相差较远。目前,日本被银行巨额坏帐、股市下跌以及经济不景气等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的局面并未得以扭转。2001年4月6日,日本政府推出了包括银行不良债权处置方案在内的“紧急经济对策”,试图以此为契机,使日本经济走出困境,因此重新对日本金融业不良债权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初步入衰逞的10年来,国内资金循环出现的“由民间向政府”的转移倾向.是抑制日本民间金融机构发挥资金配置这一本质中介职能的重要原因。而近年来日本干预外汇市场不本市场的发展。文章认为.应凭借内在发展需求来带动资金以国内民间经济为主循环渠道,才能保证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体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内外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本的企业雇佣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日本的企业年金计划也相应进行了重构。首先除了传统的全职工作外,还出现了其他多种工作方式,加之日本经济萧条和竞争加剧,年功序列工资制已不适应灵活多变和竞争性的商业环境。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上世纪20年代后期的资产价格膨胀和日本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对其实体经济造成了长期不利的影响:而美国资产价格90年代的过度上涨所导致的压力从前年已经开始日益显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急剧扩张,特别是股票市场,从而使得货币政策面临全新的挑战,而1999年证券市场的"5·19"行情和2001年的大幅下跌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当前急需探讨有关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以及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联关系,具体表现为:其一,资本市场究竟对货币政策有何影响?其二,资本市场如何传导货币政策,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三资“企业进入9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93年达到了顶峰.自1994年开始,“三资“企业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1999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比1998年下降了9.7%,出现了2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如何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刘仁武 《银行家》2005,(11):42-43
国有商业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加快了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步伐,纷纷撤并了盈利能力弱甚至亏损的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于是,农村信用社基本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想到何阳,就想起了"江湖"二字. 因为,在当年,何阳也是名动江湖的一个人物.顶礼膜拜,万人景仰,是热点,是话题. 不妨看看他的经历.1982年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毕业.1988年辞职下海.上世纪90年代,何阳为美国、日本及国内上海、北京等地1800多家企业的各类产品做过咨询策划,助数百家企业起死回生,曾将一个点子卖到数十万元.当年,名噪一时的他出场费高过刘欢,演讲单张门票压过黎明内地演唱会的票价;企业家要想与他吃顿饭,都得拿号排队并双手奉上3万元.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日本连续数年实行零利率政策。目前,日本利率远远低于世界上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在低利率政策下,日本的利率结构基本呈现无差异的特点,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大幅下降。分析日本的利率结构,对正确认识并合理构建我国的利率结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本和台湾地区曾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出现过流动性过剩.从日本和台湾地区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原因以及在流动性过剩条件下推行的重要政策看,日本推行错误的产业和金融策略,而不是流动性过剩本身,最终使日本经济陷入衰退;而台湾地区利用流动性过剩推行产业升级战略是其20世纪90年代经济能够保持健康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但放任流动性过剩吹起资本市场泡沫使其金融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了严重挫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8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期,这一时期日本迈入了经济现代化,国内经济史无前例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紧接着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让日本失去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绝好时机。从1985年起到2005年的20年间,以丰田为首的日本企业通过努力奋斗,克服种种危机,奇迹般的耸立于世界汽车行业巅峰,迎来了辉煌的时刻。然而,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日本国内经济整体呈现慢性的供过于求,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被称为"失去的20年"。直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开始大滑坡,经济中心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国,即亚洲成为新兴市场的中心,日本才被迫认识到产业结构的脆弱与国内市场的萎缩。2011年日本爆发特大地震,大地震是否会使日本醒悟过来,是否会作为日本经济再生的转折点被记忆?还是被写入"失去的20年+若干"成为最终定局的墓志铭?日本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和产业空洞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王国刚 《银行家》2002,(12):54-59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发育成长,一些区域性资金融通市场、证券交易市场等形成了一定规模.  相似文献   

20.
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及其教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瞿强 《金融论坛》2001,6(9):52-56
日本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引起了各国经济理论界与实际部门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发展以及破裂三个时期货币与财政政策的考察,认为"泡沫经济"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与协调失误有很大关系.在80年代中期,过分强调内外经济协调,导致日元在短时期内急剧升值,为了防止由此而引发的经济衰退,在国内政策上又单纯依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过于保守;在"泡沫经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日本银行恪守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在一般物价水平稳定的情况下,忽视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泡沫"破裂之后,货币政策几乎无所作为,而单纯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