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今世界正逐步跨入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人类搭建了一个奇特的、虚幻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大学生成为赛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笔者围绕大学生网络行为这一问题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进行了一次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指出了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并剖析了各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存在的原因,从教育、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塑造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应莺 《经济研究导刊》2011,(29):215-216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大学生"触电"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网民在享受丰富的网络资源并得以利用的同时,他们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愈加严重,这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思政工作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严重性并剖析其根源,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网络德育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正逐步跨入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人类搭建了一个奇特的、虚幻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青少年(10—30岁)占据58%,成为赛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引起社会各方关注,根据笔者调查结果,本文剖析了网络失范行为存在的原因,从教育、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网络世界是一个新的道德领域。通过对四川省5所不同类别院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交往及网络道德大样本调查,了解到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失范、网上人际交往的道德弱化等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批判能力和信息选择能力,提高他们抵制有害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及网上自律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5.
对网络行为具有隐匿性与公开性并存、虚拟性与现实性并存、随意性与严肃性并存的双重性特点认识的片面,造成了网络道德失范不文明现象产生的三个原因。其一是尚未确立网络道德的具体规范,其二是网民社会角色的错失,其三是一些网络行为者道德素养的低下及法律意识的淡漠。由此应对之策:一是切实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并在每个网页的前面醒目标出网络道德规范,以作警示。二是彰显依法治网的效能,对造成恶劣影响者追究相应责任。三是健全网络管理法制化。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已成为人们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在网络普及的过程中,道德失范现象也层出不穷。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指出其网络行为及认知的不足,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络中最活跃的分子,其在网络生活中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伦理道德状况,对我国的互联网现在与未来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对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原因深入探究,从而探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8.
“慎独”思想应用于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冰 《经济师》2010,(6):95-96
"慎独"是儒家用于自省自修的重要思想之一,意指在无人注意、无外在监督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文章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慎独"思想来充实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危害提出了有效的防范与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为当代大学生们尽情享受高科技提供了各种便利。在信息时代,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黑客的攻击、黄色信息的泛滥和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上的渗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也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对策,已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会计行为失范有着个体和社会成因,其主要再现在职业诚信缺失、法制观念淡薄、职业行为不规范等,需从会计人员道德建设、会计制度建设、会计行为监督和会计人员激励等几方面着手,切实防止会计行为失范。  相似文献   

11.
柳丹 《经济师》2011,(6):97-97,99
大学生的失信行为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大学生诚信危机不断地扩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部分道德失范现象,要以辩证的态度,理性的高度来进行思考。而导致这种现象和行为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哪一个方面或哪一点原因,也决不能完全怪罪于大学生自身,这里有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加强自身修养和完善相关诚信制度,更要把社会、家庭、学校联合起来共同解决好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弱势群体道德失范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所谓道德失范,也叫违规、越轨,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之所以今天弱势群体成了道德失范的高发区,总体来讲,根本原因在于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13.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家庭因素,也可能是社会因素,而学校环境也是极大的影响因素。现在大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的宿舍里,所以寝室的环境会对大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潜在的影响。全方位透视校园寝室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影响,目的在于从大学生心理道德失范现状出发,揭示大学生心理道德失范的根源,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程雪  徐渊 《时代经贸》2013,(16):87-87
志愿文化反映了志愿者对世界、对社会、对他人的自我认知,是公众意识和公共意识的集中体现。对于高校志愿文化的建设而言,网络的冲击是革命性的:网络打破了实体社会中各种制度、机构、权威对大学生的约束,而且极大地超越了传统实体空间的种种规范。注意力匮乏的受众、无限爆炸的信息和日益复杂的传播环境让大学生陷入了道德沼泽,甚至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志愿文化建设模武、主体和客体、传播途径和手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志愿文化的网络现实环境,探索建立“分类培育+整体传播”的“3+1”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龚凤娥 《经济师》2008,(8):136-137
高职大学生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知识、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国家和社会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道德期望,绝大多教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受社会秩序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当代高职大学生中诚信危机、道德失范的现象已相当严重,形势不容乐观,讳疾忌医于事无补,只有对当代高职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才是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上网问题分析及引导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网络对大学生的"双刃剑"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网络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但是也让部分大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甚至有些学生因此患上了严重的心理及生理方面疾病。因此,主要分析,目前大学生上网行为以及如何正确引导、规范网络道德,并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成为人们生活中日渐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成几何级数急速增长,各种新型数字资源和网站等层出不穷,网民人数急剧增加。面对这样的突变和大量的信息,加之网络自身、个人心理和社会因素等,网民的素质和道德伦理底线都承受着极大的考验,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犯罪,网络道德的缺失状况不容乐观。而如何应对和防范这些网络道德问题.保障网络社会的储康发展.也就成为了我们刻不容缓的课顾.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失范及其带来的社会危害迫切呼唤以"网络慎独"为核心的网络伦理道德的回归与张扬。网络慎独建设对净化网络空间,营造文明、健康、诚信的网络文化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网络修养和综合素质、畅通与青少年的沟通渠道、加强网络社区中的网络行为规范建设、建立网络道德伦理监督管理是构建"网络慎独"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相关利益者分析方法,利用2007-2009年历时两年中国六地的实地访谈数据,分析在性别失衡背景下不同个体和群体的微观失范行为。相关利益者受性别失衡影响和对性别失衡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性别失衡背景下个体与群体在婚姻、生育、养老、日常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道德和行为失范,其中婚姻、生育和性方面的道德和行为失范较为明显和突出,主要表现为非常态婚姻的盛行、性别鉴定和选择性流产、婚外性行为等,而日常和养老方面的道德和行为失范并不十分突出。性别失衡背景下所有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均不同程度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20.
阮筠 《经济研究导刊》2012,(30):238-239
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的转型之中,道德领域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各种问题相伴而生。“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等事件屡见报端。可见道德失范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因此以亚文化为背景,研究道德失范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深化对道德失范现象本质的认识,而且能为道德失范现象找出根源,进而对症下药,提供相应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