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就业市场普遍存在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大型人才招聘会的组织者费尽口舌也只是使寥寥几家国有企勉强答应招收应届毕业生,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充满诱惑的资、外资企业对应届毕业生更是有着极高的进入门槛。当然不除经济不景气致使企业承担着很大的裁员分流压力。入世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企业面临着来自全市场的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陈旧、技术时的问题亟待通过现代企业的在职培训尽快解决,从而达到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本增值功效的目的。然而在职培训需要付很高的成本,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恰恰源于…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很大,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没有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本文介绍了有关胜任特征和冰山模型的概念,对大学生具有的潜在能力和独特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建议企业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破除原有的狭隘思想,给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和培训机会,力图达成“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二十年来持续的大学扩招政策,每年就业大学生数量连年攀升,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有115万人,2016年为765万,供需比已经逼近失衡.传统企业为了规避人员成本,拒绝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愈加增强.这使得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大学生总体而言在就业市场上呈现供大于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应届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平生  汤小薄 《经济师》2006,(12):91-91,93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届大学毕业生匆匆就业,而后频繁跳槽,美其名曰“先就业后择业”。这种现象使组织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失去信任,也是直接造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文章针对这种现象,综合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步子越迈越大,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攀高。据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在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6.
对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实现其社会价值,已经成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广西大学、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1800多名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调查,基本掌握了他们的就业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从社会体制环境、毕业生自身因素,以及学校的专业设置、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和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备受关注的同时,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就广东培正学院会计学系的毕业生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重点对2017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剖析当今社会影响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提出有利于改善大学生就业的建议,以期望大学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8.
如何对待应届毕业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实践和探索证明,应届毕业生培养并非无章可循。只要方法得当,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应届毕业生培养成为企业所需要有、具有较高素质和忠诚度的合格员工。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对人才的类型、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毕业生这一层次人才社会需求量最大,是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和学生的需求情况,无论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还是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和自我完善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针对机械学科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应具有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对企业、往届大学毕业生和在校生分别进行了社会调查。一、机械学科大学毕业生工作需求情况调查为了弄清社会对机械学科大学毕业…  相似文献   

10.
李新安 《经济师》2007,(9):128-129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发展,应届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作为社会人力资源的特殊组成部分,在校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别是就业中涉及到的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念、劳动意识等精神层面,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知识层面以及公共关系、求职技巧等技术能层面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因此,作好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开发,应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的转型期,这个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普遍面临着人才短缺和人才外流的尴尬境地。如今,在中国的人才市场上有这么一种现象:一方面是许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原因何在,我们先来看看大学生的就业意向,7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自己可以到大型企业、垄断行业工作,而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的人数很少;再来看企业这方面,即使是在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现场,大多数的企业在招聘要求上都会写上“有工作经验”的字样。所以,一面是学生眼高于低,一面是企业的“高标准严要求”,造成了中国人才市场上的两难格局。  相似文献   

12.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够鲜明,大都停留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营销理论知识层面,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行业知识,既可能在不同行业中通过企业的二次行业知识培训上岗工作,也可能面临因为缺乏行业背景知识而被不同的行业拒之门外,从而导致企业招不到需要的营销人才,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的这样一种结构性人才供需不匹配的局面,为此,基于行业对接的角度,探索具有行业背景知识的高职院校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模式。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中国面临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将逾500万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谁也不想做“失业生”。那么,在残酷的竞争中,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该如何争得自己的生存席位呢?  相似文献   

14.
企业的人才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由国家在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分配;二是向外单位招聘;三是自己培养。由于每年毕业的大、中专生数量有限,因此一般难以满足各单位的需要。随着各单位对人才作用认识的提高,人才学非所用、人才积压等不合理现象将逐渐减少,因而能长期聘用的人才也将减少。同时,聘用的人才一般需要较高的待遇,这也不是每个单位都能轻易办得到的。再说,随着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需要的人才越来  相似文献   

15.
《经济》2009,(4)
610万高校应届毕业生,250多万往年累积未就业大学生,2009年860万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日前,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就业措施,鼓励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企业大学毕业生离职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企业大学生高离职率现象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降低企业大学毕业人才高离职率现象的对策,对于企业、社会以及大学毕业生个人来讲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曾丹 《经济研究导刊》2011,(14):202-203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凸显。近几年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很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但对于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的研究还不多。目前看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常态,如果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提升,想解决就业问题难度越来越大。在阐述就业压力及其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来应对就业压力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罗军 《经济纵横》2008,(5):48-50
目前,应届大学生的主角,绝大部分已经是80后生人,而企业对80后大学生可以说是爱恨文加:一方面,工作态度两极化、跳槽率高、缺乏吃苦精神、眼高手低、团队能力差等普遍存在的缺点,很是让管理者们挠头;另一方面,可塑性强、容易被激发、学习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等优点又很让企业不舍。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应届大学毕业生会存在高流失率的现象?企业又该如何培养和留住大学生员工?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军院校体制编制的调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入伍参军已经成为部队院校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之一.如何准确把握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入伍体能训练是军事基础课面临的新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经济》2010,(11)
(一) 对于老百姓来说,"饭碗"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就业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数千万的农民工返乡,到一些企业升级、转型、减员,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找工作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