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特征及其临床用药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对感冒患者开具的处方240张,对其临床感冒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研究分析表明,不合理感冒用药处方30例,不合理率为12.5%;不对症感冒用药处方5例,不对症率为2.1%;药物成分重复28例,占11.7%。结论在临床使用感冒药物时,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熟练掌握各类感冒药物成分的作用,避免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促使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门诊抗生素用药使用不合理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改善措施,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门诊药房所整理的门诊处方2 650张,进行抗生素种类和用量的回顾性分析,并对使用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汇总研究。结果 2 650张门诊处方中,有289张处方使用了抗生素,占10.9%。其中以头孢类为首,其次为青霉素和克林霉素类。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有10例,不良反应率为3.5%。共检出不合理用药处方42张,不合理率达14.5%。结论目前在门诊抗生素药物的使用中依然存在不合理应用所致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对此,医院应引起重视,在抗生素的使用中应形成一定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意识培训和用药谨慎性。以确保抗生素的规范、合理、有效的使用,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在广州市南沙区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患者72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患者192例,第二代314例,第三代217例。统计所有患者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销售金额,分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调查耐药情况。结果第一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以静脉注射为主,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注射与肌内注射比例相当;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销售金额最高,其次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217例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中头孢他啶不合理用药7例,头孢曲松钠不合理用药9例,不合理用药率为7.37%;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18例,占8.29%,其中消化系统8例(3.69%),过敏反应5例(2.30%),血液系统3例(1.38%),泌尿系统2例(0.92%);临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他啶平均耐药率为33.67%,对头孢曲松钠平均耐药率为57.64%。结论本院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较为合理,在临床治疗时需充分掌握每种药物的应用方法和药理作用,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为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前后两年的用药改善情况。方法选取1 000份医嘱,比较医嘱中不合理用药、重复给药、无适应证给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追踪对应患者的药物费用、抗菌药费用、住院时间、服药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最优干预办法,并选取干预后的1 000份医嘱对以上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实施药学干预后,不合理医嘱、重复给药、无适应证给药等情况明显减少;抗菌药使用量大大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减少,病程缩短;患者服药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临床用药,可明显降低用药不合理现象的发生,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用药情况,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患者的病死率,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廉江市人民医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500例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50例,研究组患者采取临床药师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临床药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合理用药情况。结果经过观察两组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看出,研究组合理使用率(96.4%)较对照组(78.8%)提高(χ~2=13.892,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2.4%)明显较对照组(14.4%)低(χ~2=9.357,P<0.05);两组静脉滴注速度过快、重复给药、未单独给药、药物选择不当以及疗程不当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别(χ~2=0.304、6.545、1.005、1.565、1.589,均P>0.05),但研究组超适应证用药、使用剂量超标以及用药剂量不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93、4.571、4.917,均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在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增强用药的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2012年度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抽查我院出院病历和门诊处方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抗菌药物普遍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最高,头孢菌素类次之。60例围手术期患者全部应用了抗菌药物,68.33%联合应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90%是预防用药,63.33%是术后用药,43.33%用药时间超过10天。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大环内酯类最高,头孢菌素类次之。结论尽管国家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仍很普遍。医务人员应对用药情况进行定期进行调查,对不合理用药现象及时纠正,建立起较为健全的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提高临床药学服务,树立起抗菌药物合理化应用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呼吸内科门诊与急诊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在临床上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在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呼吸内科门诊与急诊共诊断了5200张上呼吸道感染处方,其中临床诊断不合理处方有47张,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在临床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1.3%;联合用药占90.5%。患者主要使用的抗菌药物有五类,共16种。在处方金额和DDDs的排序中,排在前位的是克林霉素。结论目前,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上显得不尽合理,因此在临床上要对医生的用药进行严格的管理以及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鄂州市中心医院临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ADR。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到的6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 68例ADR报告中,男性(40例)发生率高于女性(28例),其中,儿科发生率最高,达39.7%;ADR发生的药物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占42.6%;其次是青霉素类,占38.2%;以注射途径给药引发居首位,共64例,占94.1%;ADR累及到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黏膜最为常见,占75.0%;转归中,痊愈37例,好转31例,分别占54.4%和45.6%。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仍普遍发生,应加强其监测并重视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减少甚至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剂科规范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为安全合理的使用抗肿瘤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以236例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安全管理模式;另取256例肿瘤患者为试验组,采用规范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用药种类和治疗费用均高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4%,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抗肿瘤药物展开安全管理,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实现真正的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种西药联合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规范临床中西药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资料库中的2 000份处方,对其临床用药情况以及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本组2 000份临床资料中,有165份存在联合用药不合理的问题,均出现了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8.3%。结论多种西药混合使用时会由于多种因素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医师需根据药物药理作用而合理给药,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和分析非洛地平缓释片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的门诊和住院高血压患者50例,所有患者全部停止使用降压药物2周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患者口服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日3次,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早餐后口服,日1次,2周以后,根据患者的血压检测情况对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调整,调整为2.5~5.0mg口服,4周做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有2例患者有轻度的不良反应。结论非洛地平缓释片在高血压治疗中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较轻,值得在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量激素应用在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100例,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所有的患者根据病情的不同分为采用抗炎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在抗病毒以及抗炎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少量激素进行治疗。结果通过临床对两组患者治疗发现,采用激素治疗患者的平均病程小于未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使用激素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未使用激素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使用小量激素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缩短病程,但是应该严格控制激素的使用时间以及用量,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门诊确诊的358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有54.75%的患者收缩压(SBP)控制理想(<140mmHg),有72.07%的患者舒张压(DBP)控制理想(<90mmHg),二者差异显著。结论我院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降压药使用基本符合规范,但部分患者仍存在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监测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研究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到2 273例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997例,发生他汀类用药不良反应者103例,发生率为10.3%;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神经肌肉系统和消化系统发生较多,用药剂量≥40 mg时,不良反应增加。结论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系统,但总体较轻,不影响治疗,用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临床应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合理应用,为临床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本院收治发生抗生素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观察抗生素使用情况,统计分析其不良反应。结果 60例患者发生抗生素不良反应所涉及到的抗生素种类主要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其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共21例(35.0%),其次为青霉素类13例(21.7%)。不良反应的种类多为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发热、肾损害、神经系统损坏和心率变化等。结论抗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症状较多,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用量和时间,以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为主。  相似文献   

16.
阿奇霉素是氮杂内酯类抗生素,该药品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多为轻到中度可逆反应。但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较多,本文论述了1例患者静脉点滴阿奇霉素后出现的颈项僵硬、头晕等不良反应,并列举了阿奇霉素的一些常见不良反应,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同一种药物不同给药途径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应予以重视。1典型病例患者,男,50岁,汉族,河北省泊头市人。既往无肝炎、结核、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史,也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入院前10天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无发热,有咳嗽咳痰,为少量黑色黏液,鼻流清涕,咽痛等症状。自行服用阿莫西林和感冒胶囊,以上症状好转。患者于2013年6月20日开车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考察临床药师干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2016—2018年总计7086例Ⅰ类切口手术,对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给药时机、疗程以及品种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016—2018年,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12.73%降至8.44%;术前0.5~1 h给药率从89.90%升至97.11%;用药疗程>48 h比例从28.20%降至4.96%;一、二代头孢使用比例从66.54%升至83.06%。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集中在骨科、疼痛科等科室。结论通过临床药师有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有不足,需继续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我门诊近几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门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12例,并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2例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为35天~88岁,不同年龄组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占比最高;212例报告中联合用药占57.08%;药品种类以抗感染类居首位;不良反应/事件主要累及患者的皮肤及附件等。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会对临床用药合理性产生影响,应对其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38例,对入选患者进行年龄、性别、药物使用情况、用药过敏史、用药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记录和分析,参考国家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其因果关系进行评价。结果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年龄、使用的药品种类相关。138例患者中68例停药后治愈,占49.3%,70例经对症治疗后显著好转,占50.7%。其中,102例对原有疾病的治疗影响较小,占73.9%,28例病程延长,占20.3%,8例病情加重,占5.8%。结论医护人员应根据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用药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和分析2010年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汇总2010年收集到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分级、统计。结果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计188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药物(29.647%)、喹诺酮类药物(22.22%)、青霉素类(22.22%)。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性质、临床使用量、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