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陈婉 《环境经济》2023,(21):48-49
<正>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重点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企业纳入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范围。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路孚特碳高级分析师谭琭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生态环境部此次发布的《通知》体现了碳市场主管部门积极推进扩容碳市场,为纳入更多工业行业做准备,迎接碳关税挑战。  相似文献   

2.
碳排放权交易因其灵活的市场机制而成为碳减排的重要手段。2013年开始,我国陆续启动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近期,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中国将于2017年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工作。文章通过开展各碳交易试点在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和核实机制、交易制度和惩罚机制等方面制度设计的梳理比较,总结碳交易试点工作实践经验,为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3.
来自国际排放交易协会的最新数据,2007年碳交易市场超过700亿美元,在占据全球碳交易85%以上的欧盟碳交易市场,2008年的新一轮价格有望达到每吨23欧元。而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量达到13亿吨。有人预言目前“碳排放权”价格正处在牛市之中,“低碳经济”正悄然走向前台。  相似文献   

4.
《大陆桥视野》2012,(15):47-50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以下简称《试点方案》)和《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号)精神,该项试点工作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启动,物流企业纳入本次试点范围。目前,试点进展如何,效果怎样?引起了物流行业的广泛关注。近期,中物联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上海市纳入试点的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并写出了这份调研报告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陆桥视野》2012,(8):47-50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以下简称《试点方案》)和《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精神,该项试点工作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启动,物流企业纳入本次试点范围。目前,试点进展如何,效果怎样?引起了物流行业的广泛关注。近期,中物联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上海市纳入试点的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并写出了这份调研报告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绿色索洛模型的基础上就产业结构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理论假说: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工业比重提高导致碳排放增加,由服务业比重提高所致的碳排放增幅小于工业且总体上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利用2000-2012年广东省21市的数据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证明了理论假说.由结论引伸出来的政策建议是在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推广低碳技术,继续促进工业向服务业转型,将对外贸易政策与行业的碳排放特点结合起来促进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等.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广州市2010—2013年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特征的分析,发现:(1)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呈总量上升、强度下降态势,4年间能源活动以年均3.33%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1.13%的快速增长。(2)从碳排放结构看,火力发电、工业、交通是广州最大碳排放源,约占各年度能源活动排放总量的87%,随着广州经济结构转型,火力发电和工业排放占比呈下降趋势,交通运输排放逐年上升。(3)从碳排放源看,煤炭燃烧排放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年度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建议:将能源和工业制造业作为广州市"十三五"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重点对象,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以宣传示范为重点,倡导低碳生活模式,推进温室气体控制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将居民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纳入研究范围,采用LMDI分解法对2000—2011年广东省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影响碳排放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收入对碳排放增加整体上表现为正效应;产业结构、生产部门能源强度、生产部门能源结构和能源碳排放因子整体表现为负效应;生活部门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的效应不确定;总体上正向驱动效应超过负向驱动效应,致使广东省的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国家未来发展指明新的方向,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国将继续坚定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在2030年使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研究产业结构对我国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对寻找减排途径,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灰色关联模型对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和碳排放的关联度最大。进一步对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和工业碳排放总量进行关联性分析,测算得工业内部中有一部分行业和碳排放之间的显著的关联性。最后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同时注意减排和发展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蔡刚 《经贸实践》2014,(4):34-35
新型墙材行业是节能减捌、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行业。通过全行业的努力,2013年,浙江省新型墙材行业综合利用各种废弃物5523.7万吨、节能3.4万吨标煤、节约土地1.94万亩、减少二氧化碳废气排放33.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废气排放0.113万吨,为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些成绩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11.
根据贵州省2001—2014年相关数据,利用碳排放系数法测度贵州省14年间居民生活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变化特征。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贵州省居民生活能源消费CO_2排放量整体上呈增加态势,从2001年的5 145.07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9 857.79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5.13%。(2)直接能源消费产生的CO_2排放量从2 343.23万吨上升到2 993.91万吨,增幅高达27.77%,其中电力和煤炭消耗是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比高达95%以上。(3)间接能源消耗产生的CO_2排放量从2 801.84万吨攀升到6 863.87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7.14%,其中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杂项商品与服务是CO_2排放的重要来源,占比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1],测算2000—2011年京津冀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和单位面积排放量,从变动趋势、消费结构、相关性和空间分布四个角度分析京津冀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结果表明:京津冀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在12年间均呈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津冀的高排放主要是由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高耗能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引起的。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建立碳汇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环境经济》2008,(3):69-70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哓强1月29日在全国电力工业关停小火电机组工作会议上宣布,今年全国计划关停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张晓强说,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小火电机组,改用大容量、能效高、环保燃煤火电机组代替,对于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小机组关停后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07年关停的1438万千瓦小机组,一年可节约原煤18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6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9万吨。  相似文献   

14.
《环境经济》2009,(10):8-8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等研究成果日前在北京发布。《报告》以2005年为基数,以2050年为结点,预测了到2050年我国年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胡秀莲说:“我们定义的基准情景是78亿吨标准煤,节能情景是66亿吨标准煤,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可能是56亿和50亿标准煤。”按照上述四种预测,到205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将在122亿吨到87亿吨之间。  相似文献   

15.
能源结构变化与中国碳减排目标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根据荷兰环境评估局(MNP)对全球CO2排放的评估报告,2006年中国CO2排放较2005年增长11.8%,达到62.3亿吨,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1]2007年、2008年,这一数字继续攀升,分别达到67.2亿吨和71.2亿吨,占同期世界总排放量的24.3%和25.3%,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这种增长的趋势将依然不会减缓。然而迫于环境和国际社会强烈要求中国降低碳排放的双重压力,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气候大会上,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低碳经济发展: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碳排放强度的视角,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从碳排放强度变化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以来技术进步是决定广东省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关键因素,而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从产业部门看,工业部门对整体经济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作用最大。因此,在优化产业行业结构中,支持重点产业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广东未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正2008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基于最近的一个模拟,如果继续现在的生产和业务模式,到2040年左右中国的碳排放将达到一年3500万吨,即便走上低碳的路线,中国也将达到2500万吨的排放。如果这个趋势不加遏制的话,到2025年污染将成为导致中国人死亡的"第一大杀手"。  相似文献   

18.
截至2004年底.我省民用爆破器材行业共有定点生产企业10家.流通经营企业76家,直供用户5家,实现工业年总产值5.19亿元。全行业完成工业炸药生产11.5万吨.销售13万吨,生产工业雷管7924万发,工业索类火工品4228万米,实现生产经营总值近13亿元,其中生产企业5.19亿元,流通经营企业7.72亿元,实现利税近2亿元,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246%,平均年增长率达49.2%。 眺望新年,我省民爆行业任重而道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积极尝试应用市场化机制实现碳减排,目前电力、水泥、钢铁、石化四部门已纳入碳排放权交易。按照《广东碳交易管理办法》,未来要将纺织、造纸、陶瓷、有色、化工五大工业纳入到碳排放管理体系。研究应用多区域动态CGE模型对广东省工业行业开展量化预测分析,模型结果表明:2020年广东省九大工业部门碳交易总量宜控制在3.71亿吨(不包括电力重复计算)。对工业部门碳减排贡献最大的措施是工业行业的能效提高及技术进步,九部门的减排贡献由大到小分别为:电力、水泥、石化、钢铁、化工、造纸、有色、纺织、陶瓷。实施碳减排将对GDP带来影响,其中全部门责任分担(S1)情景对GDP损失影响最大,约为1.27%,而其他三个政策情景(S2~S4)对GDP损失影响较小,均低于1%。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产业集聚、技术交易与二氧化碳排放效应进行分析,对中国30个省份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上,制造业集聚会导致地区碳排放量增加,但是技术交易与制造业集聚的交互项有利于碳排放量减少。(2)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技术交易促进了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从而有助于碳减排效应;中部地区二氧化排放与制造业集聚和技术交易的关系并不显著;西部地区仅仅符合传统EKC假说,未发挥出技术交易的重要作用。以上结论表明:对于我国这样处于后发优势的国家,初始技术水平不高,内生创新动力有限,基于技术交易的异质性技术流动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