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孙松滨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I0001-I0001
考虑自己是正常的.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口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管哪种口号,自己的生存要靠自己,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去考虑,还能考虑别人吗?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就需要别人帮助解决,那就会给社会增加负担.每个人都不能做到自身的和谐发展,整个社会就无法和谐.所以每个人必须努力将自己的事情做好,每个人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社会就没负担,就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两种再生产在人类劳动实践中的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重视物的生产而轻视人的生产,以至两种再生产失衡,这是近年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原因之一,由此引发的还有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重视人口问题,以人为本,两种再生产和谐,人、资源、环境和谐,社会才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个性不能超越共性。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正是由于众多个性的创造,才使人类社会千姿百态发展到今天如此繁荣,使人类生活五彩斑斓。人类社会是在众多的个性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如果每个人的个性毁灭了,社会的共性也不复存在,人类社会就会窒息。我们保护人的个性,就像保护不同物种一样。但是人的个性发展要有个度,就是共性所能容忍的限度,超过这个度就会破坏共性.破坏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孙松滨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I0001-I0001
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追求产生欲望、产生动力、产生行动,人类就是因为不断地追求,社会才发展到今天。人类追求生活的富足,就努力生产制造更多的生活物资以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人类要不断地提高生活水准,就要发明创造创造出更新更多的新产品。人类的追求不断地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少亿万富翁仍在拼搏创新,就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人们通过追求达到自身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党的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内涵相当丰富.构建人的自身和谐对实现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真正的自身和谐,就要力求使人成为真善美统一的个体.  相似文献   

6.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是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是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即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当今中国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身处其中的高校教师.由于来自内外的挑战与压力和矛盾与困难.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冶工作.在和谐校园建设中.  相似文献   

7.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经过人的主观加工后的客观存在;自然是一系列有机系统的综合体,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和基础.人的意识与自然必须保持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胜初 《发展》2007,(4):71-72
人类社会的生产,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文化生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需要范畴对于人与社会的生存、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性是不亚于生产力这一范畴的.  相似文献   

9.
妇女是推进人类历史演进的两大群体之一,两性平等协调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基本条件.虽然建国以来我国男女平等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实现两性真正平等,促进两性平等和谐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作为劳动关系的具体形态,劳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对近现代的生产而言更是如此。劳资关系的实质决定了其价值,不管是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和谐劳资关系的意义已成为共识,因而相应地使劳资和谐愈益变成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夏惠茹 《魅力中国》2010,(3X):154-154
社会和谐、人的和谐与人性和谐是三维一体、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向度。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等四维坐标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立体统一系统。只有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的全方位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人的和谐及人性和谐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邓洁华  杜放 《特区经济》2005,(12):48-49
目前,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最终体现为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就是在平等的原则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以达到最终资源配置上的公平。从社会角度看,就是执政党要调节各社会成员间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缩小社会收入贫富差距;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要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生态,体现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3.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完整的人性管理是"塑造人性"和"适应人性"的统一.认识人性问题,正确和全面地把握人性,以人为本的管理,将会极大地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而且还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由于现代社会有限的资源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缺口巨大,导致了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因此,也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危兆宾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2):79-82
农村弱势群体属于我国弱势群体中的一类,农村弱势群体除了包括老年人群体、残疾人群体、未成年群体、疾病弱势群体,还包括因自然条件限制而处于贫困状况的农民.关注农村弱势群体是社会公正、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和谐理念需要,防止市场经济"马太效应"的加剧和社会问题"水桶效应"的发生应从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开始.忽视农村弱势群体将会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社会惨剧.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群体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和谐运行的重要基础.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企业不但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还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贡献的税收,同时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在科技进步和提高整个国家经济实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和谐"是人类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深刻感悟.整体上看,和谐是事物良性发展的一种状态,和指安顺,谐指协调.  相似文献   

18.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通过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入剖析,得出了单向度的社会的结论,并对科学技术的异化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深刻地指出人类社会在破坏自身和谐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将对和谐的追求蕴藏在寻求人类解放的探索之中。他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和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探索,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军 《特区经济》2008,228(1):259-260
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普通百姓不能与富裕阶层同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资本财富往往给资本财富的所有者带来更多的财富。随着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及占有公共资源差别的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收入差别也节节攀升,甚至超过多数发达国家。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财富快速向少数人集中,各地亿万富豪的出现刺激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极大误导和扭曲了社会理念,如此构成了诸多社会问题的基本背景。普通百姓强烈呼吁发挥社会主义优势,完善政策,调整社会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假若贫富差距继续恶化下去,必将妨碍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必将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景龙 《中国报道》2011,(10):87-87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主要是人的行为。人必须进行满足生存要求的生活、生产、消费活动,而这些活动必然要对环境造成影响。如果人按照生态规律行事,对环境的影响不超过环境的许可程度,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如果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就要破坏生态平衡,甚至破坏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