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货币政策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货币政策对短期、中期和长期即期利率所施加影响的效果是不同的,其对短期利率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中长期利率的影响,从而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斜率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建立我国浮息债券的基准利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动利率债券的避险功能主要通过基准利率的适时调整发挥出来,因此,浮动利率债券的基准利率选择对发行方和投资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浮息债券的基准利率目前采用的是一年期存款利率和7日回购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和7日回购利率作为浮息债券的基准利率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缺陷。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国债市场的发展,国债利率也可作为我国浮息债券定价的基准利率。我国浮息债券的基准利率将是一种多样化的选择,发行方和投资方需要根据债券期限、发行成本、投资成本等因素进行博弈选择。这样,一个科学的浮息债券基准利率体系将有利于企业规避金融风险.使资本市场的资金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债数据,通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静态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次多项式曲线较好地拟合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线呈向上倾斜,符合纯预期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长期国债收益率高于短期国债,这与纯预期理论相符舍.我国目前上市国债的期限结构明显不是很合理,短期国债发行量和发行规模较小,超长期的品种还很少,而中长期债券占的比重较大,期限结构并不健全.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高斯估计方法,使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短期利率数据,对单因子连续时间利率期限结构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实证结果显示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的短期利率具有均值恢复特性。和其它模型相比,BS模型在数据拟合方面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5.
国债收益率曲线描述某一时点上一组上市交易的国债收益率和他们所余期限之间的关系。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基本属于平向类型,即国债收益率对国债期限的变化呈钝化状态,说明国债发行中存在问题。应建立合理的国债利率结构,改变国债期限结构与利率结构倒置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分析和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期限结构反映的是利率和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文章利用指数样条法估计出我国上交所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对其进行静态的分析,得到上交所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统计特征。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特征,发现水平因素、斜度因素和凸度因素对我国国债即期利率曲线变动的解释能力分别达到51.28%、26.63%和10.86%,累计贡献率达到88.77%,不同因素对各个到期期限即期利率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准利率的选择和培育是实现处率市场化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从基准利率与利率市场化的内在联系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实践中基准利率的运作过程及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实现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基准利率选择经验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实际,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基准利率的现实选择及培育该基准利率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国债市场现状的分析,针对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与完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措施与手段。  相似文献   

9.
为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辅以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定经济,仅2009年上半年信贷投放量就高达7.37万亿元人民币,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大幅攀升,通胀预期日趋明显。在此情形下,评估当前货币政策对于市场利率的短期和长期的效果极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货币冲击能够降低不同期限的基准利率,且利率的期限越短,受货币冲击的影响越显著:预期通胀对于不同期限的影响冲击为正,且利率期限越长,利率受预期通胀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0.
利率风险结构反映了金融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的内在关系。有效的金融市场中,高收益与高风险、低收益与低风险是相匹配的。与美国较为成熟的市场利率结构相比,我国短期国债市场不发达,再贴现利率和存款利率调整存在迟滞、缺乏弹性。应取消存贷款利率的官方限制,强化利率的灵活调控机制,实行再贴现利率浮动定价机制,规范和完善国债市场,持续优化我国市场利率的风险结构。  相似文献   

11.
货币市场基金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关系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货币市场利率与存款利率之间利率结构促进了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产生和发展,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壮大和促进了美国利率市场化。因此,通过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促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贷款定价成为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本文在对国外常用的贷款定价方法进行简单分析比较后,从实际出发,提出目前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以风险为主,兼顾收益的一套贷款定价方法及其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利息、利息率和市场利息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息本身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其资本性质属于高利贷资本。当利息率出现,表明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其资本成为借贷资本。利息率是由工商业剩余价值所调节的,市场利息率则是由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美联储频繁使用联邦基金利率这一调节货币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工具,对美国货币市场的长短期利率以及美国经济产生了复杂的影响。2004年以来,美元短期利率总体走势先抑后扬,而长期利率总体走势先扬后抑。基于美国2005年经济形势以及美联储利率政策回顾与总结,文章预测:美联储将以每次加息25个基点的方式在2005底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中性水平”4.2%,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将缓慢上涨到5%,长短期利差也将进一步收窄。  相似文献   

15.
本次利率调整并非以宏观调控为目的而进行的主动性调整,更主要的是为适应通货膨胀变化而被动做出的适应性调整。很多经济学界的人士不断强调目前货币政策调控中应当更多采用市场化手段,也就是更多地通过利率的调整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但中国微观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较低,利率做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传导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持这种观点的人数很多,因此市场往往会高估利率调整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实际作用。在我国的利率调整政策当中,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比利用非市场化的利率进行宏观调控更切合实际。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最大障碍是微观主体对利率的定价能力仍相当弱,微观主体在与央行对利率决定的博弈中处于完全的弱势。非常可喜的是,此轮加息争论热潮之中,管理层除了选择加息和扩大存贷款利率波动范围之外,在培养市场的价格决定能力方面也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市场利率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利率风险逐步取代信用风险而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从利率变动的显性影响与隐性影响两个角度分析利率风险成因与特征,得出隐性影响的测度模型、到期日模型和久期模型,并总结出历史模拟法计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方法步骤。  相似文献   

17.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诸如重新定价风险、基本点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内含选择风险等,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及时识别利率风险,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多渠道运用利率风险处理办法,并对风险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率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处于重要地位,利率传导途径的有效性决定着货币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否。运用IS—LM模型,分析影响均衡利率的相关因素,研究货币政策利率途径的传导效应,可以看出,利率传导作用高效发挥的基础是利率市场化。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准确控制真实货币存量,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养老、医疗等福利与保障机制的建立,不断增强企业和居民的风险意识及对利率的敏感性,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等,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中央银行连续 7次降息的同时 ,美国中央银行却 6度提高利率。针对国际金融市场美元利率持续走高的情况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我国中资金融机构从 2 0 0 0年 5月 2 9日起也上调了境内的美元利率 ,这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避免逃、套汇的发生。尽管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扩大 ,但今后一段时间内人民币汇率稳定的趋势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对皖江城市带的FDI与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出FDI与皖江城市带三大产业的增长总体上具有很强的格兰杰关系。然后,探讨FDI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果,实证研究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了安徽第二产业比重,降低了第三产业在安徽GDP的比重。最后,文章提出吸引FDI、提高投资质量,最大限度利用FDI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消除负面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