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新加坡住房保障体系框架 (一)住房供给体系 1960年,新加坡成立了直属于国家发展部的建屋发展局,它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政府机构,财政预算纳入国家计划.政府赋予建屋发展局在公共住房方面广泛的合法权力,既代表政府行使权力,负责制定组屋发展规划及房屋管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住房保障目标;同时又作为最大的房地产经营管理者,负责组屋施工建设、出售和出租.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的住房体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开发商建设的市场化的公寓、豪宅系统;另一类是建屋发展局建设的组屋保障系统,占整个市场供应的80%左右;其中,在组屋中,又分为租赁和售卖两种,售卖的占90%左右。新加坡政府通过建屋发展局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组屋,强大的住房公积金、财政补贴政策及严格的住房申请、审查制度极大地保障了居民的居住安全。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住房政府分配为主,市场出售为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面积不足700平方公里、人口约400万的新加坡是市场经济国家,但在住房建设与分配上却并不完全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而是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以政府分配为主,市场出售为辅。新加坡民用住宅房地产市场主要由组屋和商品房两部分组成。组屋类似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建设并实行有偿提供,价格由政府统一规定;包括高级公寓和私人住宅在内的商品房则由私人投资建设,按市场价格出售。截至2003年底,新加坡政府在40多年的时间里共建成组屋96.8万余套,全国约84%的人口居住在组屋中。组屋的投资、建设和分配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统一负责…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是全球唯一民众拥有住房的比例接近100%的国家,这也成了新加坡人带给世界的一个惊叹号。八成居民住组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去过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的华人大多会被一楼大堂内高高悬挂的这幅草书作品吸引。1000多年前中国大诗人杜甫这一悲悯天下的诗句,正是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下称“建屋局”)的局训。  相似文献   

5.
《住房保障》2005,(4):29-29
1960年,新加坡政府成立建屋发展局,大力发展公共住房,即一般所说的“组屋”。受到英国的影响,新加坡近年来也倾向于住房私有化,促进这一改变的是新加坡政府的公积金制度。公积金是由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的社会公益性强制储蓄。  相似文献   

6.
江丹 《上海房地》2006,(9):57-59
新加坡政府为实现“居者有其屋”计划,专门成立了建屋发展局,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地建造“人民负担得起的”组屋,提供给公民和永久居民家庭购买和租赁。到2005年底止,新加坡共售出83万间左右的组屋,全国350万人口中的81%左右居住在购买的政府组屋内,2%左右居住在租赁的政府组屋内,组屋占据了新加坡住宅市场的绝大部分。新加坡组屋的流通领域可以分为第一市场和第二市场。第一市场是指直接向建屋局购买组屋,第二市场是指向已购买组屋的家庭购买转售的组屋,也称为公开市场。除出售组屋外,新加坡政府还以低廉的租金出租组屋,以满足低收入…  相似文献   

7.
居住区域的特性相适应,为全体国民提供居住环境良好的住宅。为了实现该目标,日本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五年计划”,在该计划迅速缓解了日本战后住房短缺的问题后,日本政府适时调整计划,着力于提高居民住房质量,对日本住宅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加坡住房计划的基本目标是“使全民都有使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住房”。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的“居者有其屋”政策目标和组屋政策,充分反映出新加坡住房政策的广泛性,并以此为框架,制定了“五年建房计划”。其中,组屋政策成功的关键是政府专门拨出国有土地和适当征用私有土地供房屋发展局使用,还为其提…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房地行政与产业处处长叶振铭这样表示:"公共住屋(组屋)、教育、医疗劳动福利,这是新加坡社会的4大支柱,而公共住屋(组屋)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好几年前,我们在介绍新加坡的住房经验时曾指出,新加坡出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实行住房限购政策。每户居民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要买另一套组屋必须卖掉现住的组屋。买卖住房产生的“时间差”,由政府建屋局协助予以妥善解决。这一政策已经实行50多年,至今仍在继续实行。  相似文献   

10.
《蜀都房地产》2004,(10):32-33
新加坡从1965年独立以来,政府就设立了建屋局,开始大量建造组屋,凡新加坡籍公民和在新获得永久居住权的外籍公民都有权申请购买。目前,新加坡350万人口中,80%以上居住在组屋中。至今,政府每年还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新建组屋。按规定,每个新加坡家庭都可获得3次选择机会,从中挑选出自己的一套组屋。居民在获得组屋后5年内不可出租,5年后允许腾出半套出租,但房主必须与房客合住。新加坡政府以很低的价格把组屋出售给居民,然后让购买人以分期付款方式从工资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面积699平方公里,居民人口360万。1960年,新加坡人口密集、卫生恶劣,大多数国民没有能力购买自己的住房。近半个世纪过去,新加坡建造了约90万间组屋,如今已是全球唯一近乎达到百分之百拥屋率的国家,是世界上公认的成功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典范。因此,研究新加坡低收入者住房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构建与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具有积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型国家,土地资源匮乏,但新加坡通过大力发展由政府投资兴建的“政府组屋”,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也避免了开发商在房价上恶意炒作,在房地产市场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成功的道路。新加坡的民用住宅房地产市场主要由“政府组屋”和商品房两部分组成“。政府组屋”类似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由政府投资修建,价格由政府统一规定,以低价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居民在购买“组屋”时,获得其99年的所有权。商品房包括高级公寓和私人住宅,由私人投资修建,按市场价格发售,主要面向高收入者。据悉,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们在新加坡进行交流考察,重点了解新加坡社会管理和城市治理方面的做法,学习了新加坡国情与政府组织架构、新加坡公共服务改革、新加坡环境管理政策和政府信息发布与民意反馈等主题讲座,拜访了贪污调查局、人民行动党总部、市区重建局、公共事业局、建屋发展局、陆路交通管理局和国家园林局等机构,现场观摩了新加坡议员接见选民情况,实地考察了新加坡人民协会开展活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限购政策短期内会不会退出,这是许多人士关心的热门话题,并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限购是短期行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是长期行为。现对此作如下简析。一、实行限购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在介绍新加坡住房经验时曾指出,新加坡出于国情考虑,决定实行住房限购政策。每户居民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要买另一套必须卖掉现住的组屋,买卖住房产生的“时间差”,由政府建屋局予以妥善解决。这一政策已经实行50多年,现仍在继续实行。我国也具有人多地少的国情,主要表现在农村实行严格限定宅基地的政策长达六十多年,前49年在城市推行公房低租金制度,只租不售也就不存在限购问题。前几年,面对有些城镇建套型大、占地多的豪宅,有人就提出了限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蜀都房地产》2004,(A01):46-47
20世纪60年代初期,多数新加坡人的基本住房都无法得到满足。对此,政府于1960年2月设立了新加坡住房发展局(HDB),领导开展建造洁净适用住房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易红梅 《中外企业家》2013,(3S):239-239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我国现在正加大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保障性住房这项既关系民生福祉,又事关经济全局的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新加坡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世界上公认的住房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本文对其主要做法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17.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但是依靠政府或者银行信贷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应积极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项目融资模式,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晓莹 《财会月刊》2011,(35):43-44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明确了建设目标,并出台了若干配套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兴建保障性住房。本文在分析现有保障性住房主要融资方式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以融资平台为依托的融资模式,该模式能很好地借用已有的融资平台,有效地解决保障性住房融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按照上海市建委和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签订的协议,去年早些时候,笔者赴新加坡参加有关物业管理培训。城市型国家新加坡,国土面积648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建国初期也面临住房紧缺的状况,5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花大力气发展公共住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给我们很多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正一、引言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让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的住房群体。据统计,在"十二五"剩下的两年时间内,保障房每年建设资金需求约8000亿元,而每年工程建设资金缺口约3000多亿元。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地方政府不能作为借债的主体,必须由政府相应机构或公司,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各地城投公司和专门的保障房建设公司)通过贷款或发债等方式进行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