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家致富顾问》2010,(11):49-49
福建省泉州市的农民工主要是新一代“80后”农民工,为让百万“新泉州人”真正融入城市,泉州市总工会注重文化维权,突出文化关爱,着力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帮助农民工逐步实现“三大转变”,从而使百万新一代农民工实现“有位”“有为”。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的退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危机时期失业农民工究竟有多少人能把回乡种田当成“退路”,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预先假定农民工可以把“回乡种田”作为“退路”,并以此为前提来设计制度和政策,那还会有强化对农民工歧视的可能。据2007年时一份调查,“回流”农民真正回来种田的就不过1/10,只说如今政策也允许“使用权流转”,很多农民工已经把自己的“承包地”“流转”出去了,与所谓“私有制”下的卖地区别只有两点:  相似文献   

3.
据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新生代农民工专题报道》,到2011年底上海有600万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达360-400万。新生代“新”在年轻;“新”在没有务农经验;“新”在对城市生活有更强的憧憬和向往;“新”在更少家庭负担。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将有助于农民工顺利在城市就业、生活。  相似文献   

4.
当下,戴“农民工”帽子而“单列’’的项目不少,且有增长之势,如农民工公寓、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图书馆、农民工医院等。这固然反映了农民工问题已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并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但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10—2013年CGSS调查数据从迁移结果角度对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总体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将其家庭化迁移模式分为配偶随迁、子女随迁、父母随迁、配偶子女随迁模式、配偶子女父母随迁模式、配偶父母随迁模式、父母子女随迁模式等七种家庭化迁移模式。研究发现,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进一步明朗,配偶子女随迁模式和配偶随迁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未婚城市农民工父母随迁模式的比例有所上升。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模式存在着年龄和地区差异。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结果发现,流入地家庭规模越大、携父母随迁、携配偶随迁会提升城市农民工幸福感,而非家庭化迁移则对城市农民工的幸福程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农民工的这一家庭化迁移历程有利于其真正在城市稳定迁居,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南方农村》2011,(1):13-13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申兵在《中国经济时报》撰文认为,“十二五”时期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在于综合考虑资源分配的可能性、农民工进城定居的需要,使农民工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这可以大大降低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制度成本,从而提升其在城镇定居的能力和意愿。他提出,“十二五”时期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创新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连日来,媒体报道说我国多地在酝酿取消或已经取消“农民工”称谓。但笔者认为,以一个新的称谓取代农民工称谓,本质上与“农民工”的叫法区别不大。像珠海即使将“农民工”称谓改称“特区新市民”,但实际并不能改变“农民工”身份。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民工是我国最主要的流动人口,其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民工为城乡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自身则日益“边缘化”,身份无法得到认同。笔者通过了解近年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的状况,以医疗保障为切入点,发现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妥善解决,必将影响到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一、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指的是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职业,但仍然是有农村户口的劳动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农村人”和“城市人”双重…  相似文献   

9.
近日,山东省出台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3年行动计划,规划2015~2017年,力争每年对180.7万农民工开展培训,确保无就业技能的农民工掌握一定就业技能,有就业技能的农民工就业技能有较大提升. 山东省提出,将以“春潮行动”和“素质技能培训计划”为主体,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以及创业培训,每年培训165万人.  相似文献   

10.
《农家之友》2009,(7):14-14
宾阳县采取建立基地、优先办照、帮助筹资、加强培训等举措,变农民工“返乡潮”为“创业潮”。截至目前.该县有2.6万名农民工返乡,其中,自主创业的已有4000人.在家乡重新就业的有2.1万人.分别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15%和80%。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度阶段转变为高质量阶段,新经济与新技术均对就业人口提出了高要求,然而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究其知识层次和素质水平而言,难以达到创新性、协作性、知识性等要求。本文根据对国家统计局数据的纵向分析,得出农民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新技术替代、高新技术企业高门槛和产业迁移三大效应;同时提出农民工未来发展可能经历的五大转型路径:创造性补偿使农民工转型为“服务工”、技能培训+学历教育模式使农民工转型为“知识型员工”“一带一路”使农民工转型为“国际工”、返乡创业使农民工转型为“返乡创业者”、市民化使农民工转型为“城镇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政府组织的农民工培训项目不断增加,参与的部门也越来越多。由国家有关部委牵头组织实施的农民工培训项目主要有农业部组织的“阳光工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教育部组织的“中等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计划”、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文化需求定位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月琴 《农村经济》2005,3(3):108-111
农民工的文化需求问题是农民工在实现由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变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从“城乡边缘人”的社会角色定位来分析农民工文化需求的特殊性,其有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嬗变,也有对城市文明的认同和隔阂。农民工的文化建设要与他们的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要探寻切实可行的实现农民工文化需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应当给予他们切实的国民待遇。我们总感觉到“农民工”这个称谓,带有一些歧视性的意味,应该予以改变。呼吁将“农民工”改称为“新工人”。之所以把农民工改称作新工人,是因为他们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人数已经达到6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回流现象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农民工的回流问题,应对农民工回流有一个明确的性质界定。农民工回流及“民工荒”现象的出现证实了我国发展战略调整的滞后,并因此而发出了一种农民工问题亟待解决的信号。引起农民工回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农民工问题更应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有一则消息,读后很让人感慨。说的是福建省和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了多场以招收农民工为主的专场招聘会,提供了数万个岗位。为吸引农民工,举办方在招聘会之前专门张贴宣传条幅,在火车站等公共场所散布传单,可每场招聘会农民工都不足百人,农民工宁愿站在马路上,也不去应聘。按理说,农民工找工作都是如饥似渴,遇上招聘会都是求之不得,可何以出现招“工寒流”?虽说原因种种,但招“工寒流”主要在于农民工“的寒心”。这几年,尽管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都极为关注农民工,在就业维权、生活环境、子女入学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切实的帮助和照顾,使农民…  相似文献   

17.
如今,中国的经济大蛋糕越做越大,GDP总量有超过日本的趋势。日本有一点与中国很不同,就是在每个大都市里面都看不见“农民工馓特的身影。笔者经常听到日本人说:“在日本,没有城乡差别”。日本化解“农民工”问题的经验对中国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有一则消息,读后很让人感慨。说的是福建省和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了多场以招收农民工为主的专场招聘会,提供了数万个岗位。为吸引农民工,举办方在招聘会之前专门张贴宣传条幅,在火车站等公共场所散布传单,可每场招聘会农民工都不足百人,农民工宁愿站在马路上,也不去应聘。按理说,农民工找工作都是如饥似渴,遇上招聘会都是求之不得,可何以出现招“工寒流”?虽说原因种种,但招“工寒流”主要在于农民工“的寒心”。这几年,尽管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都极为关注农民工,在就业维权、生活环境、子女入学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切实的帮助和照顾,使农民…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指的是那些在城市中从事工业活动但保留农民身份的人。“农民工”这个概念是国家将公民划分为城乡两种身份的政策实施的结果,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农民工”是一个具有歧视性的概念,是一个不利于社会主义本质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实现、不利于人与社会、城市与工业发展的概念。总之,“农民工”是一个不宜再提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产物。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地涌入城市谋生,“农民工”成为公众经常关注的一个名词,在大量农民工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随着“农民工问题”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稳定、民工潮与民工荒等社会难题,如何有效破解“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文章拟就农民工问题的现实挑战与对策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