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理论有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条件,而长期被作为表外业务处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迅猛发展,需要突破传统会计对会计要素的界定,确认衍生金融资产和负债,将其从表外处理变为表内处理。为适合其特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分为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其会计计量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为维持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对重大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信息应予披露。  相似文献   

2.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科目核算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规定,为了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股利或利息、期末计量及处置等业务.企业应当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科目,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发展较快,逐渐增多了以资产证券化为主要代表的金融工具,我国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与核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围绕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实施有效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资产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其规定: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分为以下几类:①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市场大规模的创新浪潮中,具有保值和规避风险功能的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愈高,使得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迅速发展,交易量不断增加,势必要求会计对其带来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地反映与监督,本文将结合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做一探析。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定义为:是指能引起一个企业产生一项金融资产,以及能引起一个企业产生一项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约。根据美国会计准…  相似文献   

6.
1997年10月财政部于颁布《企业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财会字[1997]51号),对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场内商品期货交易业务的会计处理予以初步规范。2004年7月财政部于发布《金融机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套期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业务会计核算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明确提出将金融工具划分成基础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并就其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了规范。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套期保值会计核算的内容不够具体,而且准则内容在理解上存在很多难点,但随着市场发育以及企业风险意识增强,近年来我国商贸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越来越常见,文章结合商贸企业实际案例就公允价值套期保值会计具体核算进行研究,旨在为商贸企业提供一套可供参考操作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在投资企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案例比较分析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财会[2006]3号,以下简称"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三种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与《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应投资核算方法上的区别,同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进行比较,分析了会计与税法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金融资产转移》准则学习指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金融资产转移》准则制定背景在本准则出台之前,我国金融资产转移会计规范中,对于应收账款、债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的转移,有相关的会计规范,并要求在表内进行确认与计量,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远期和互换等的转移,尽管制定并执行了相关的会计规范,但仅限于表外披露,对于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衍生金融工具转移的表内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还没有一个系统的会计规范。随着我国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  相似文献   

9.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其对于处理会计风险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本文以衍生金融会计作为基准分析了其中的风险,并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办法进行了探讨。分析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及会计风险,对于保证企业交易中的可靠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更是吸引了大批企业家开始采用金融衍生工具。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帮助企业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认识,同时正确看待会计风险。  相似文献   

10.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与会计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其交易的杠杆性,成为游离于传统财务报表之外的巨大潜在风险源,并对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体系提出挑战,针对这一问题,IASC和美国FASB在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我国尚未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鉴于我国的帝际情况,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建议可以实行表内历史成本计量,表外披露公允价值及其他相关信息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1.
财政部发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全面梳理了衍生金融工具、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等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规则,规范了金融工具的分类和会计核算,从而构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趋同的新的金融会计体系。本文回顾了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的背景和特点,以期对完善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CAS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解释及相关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相似文献   

13.
唐善兵 《会计师》2008,(12):19-20
<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基本金融工具及其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对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在企业会计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规范企业金融资产的核算,《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以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涉及金融工具的准则有四项,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一个整体,对目前企业涉及到金融工具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指引。财政部发布的金融工具会计四项准则既借鉴了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情,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上趋同。其中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嵌入衍生工具及其会计处理、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以及公允价值确定等做出了详细规定,使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准备、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金融资产等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采用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其意义在于:使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有用,反映企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可能承担的风险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16.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在近期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现行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运用的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主要包括购进时、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和处置时的处理。由于购进时和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的会计处理相对比较简单,本文主要针对交易性金融资  相似文献   

17.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嵌入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会计处理、金融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确定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使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标准达到了国际趋同。  相似文献   

18.
衍生金融工具是企业重要的避险工具,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与权责发生制的冲突,使其不能强行的套用传统的会计框架.基于此,本文结合新准则中有关金融工具的规定,对期货、远期合约业务的会计处理思路与方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金融资产的不同划分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投资决策的不同和企业管理目的的不同又决定了企业将怎样处理金融资产.本文主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者在会计处理中的差异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新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大量新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掉期交易等衍生性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金融市场极为活跃。会计信息理应对这些相关经济业务予以披露,但这些与新金融工具有关的经济业务常常是通过契约来进行的,而体现新金融工具契约的双方在契约生效时只是开始享有某种权利或承担某些义务,并没有发生实际的款项收付,而且在未来契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是否最终得到履行,在契约生效时无法加以准确地预料,因此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与传统会计只确认、计量和报告已经实际发生的表内经济业务大相径庭。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新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迄今为止,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