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产业集聚是在某个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集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中,利用产业内部的协同效应,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现象。在对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商业的视角分析集聚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商业集聚可以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商品和服务交易效率两个渠道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商业行为的背后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业态的相互网状交叉。商业集聚的本质是提供市场化的服务,因此,商业集聚的范畴中除了传统的批零、住宿和餐饮业外,还应包括交通、信息、金融、租赁等其他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2.
曾锵 《商业研究》2014,(4):1-10
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商业集聚和消费者需求的零售业态谱序,其中消费者需求层次作为消费者需求角度的代表指标,聚客力作为商业集聚的代表指标,并对零售业态的消费者需求层次和聚客力的度量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通过对零售业态谱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分析,清晰地明确了零售业态的位置及不同零售业态的差别距离;通过对零售业态差别基础上的零售业态关系进行讨论,比较了不同零售业态关系的商业集聚效应。零售业态谱序理论可以为以购物中心为代表的业态组合的商业规划进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商业集聚区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的、多样化的服务,其功能地位日益显著,而自身存在的同质性严重、高模仿性、不诚信、规划不利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商业集聚的汇集客流的能力.通过加强印象管理有利于帮助商业集聚区管理者解决这些问题,开发组织印象管理的评价工具是开展这些工作的基本前提.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和专家访谈形成测度氛围、环境、服务等八个维度的初始量表,通过预调研剔除因子载荷较低的题项,通过对北京市高碑店、十里河、金源时代、燕莎等商业集聚的进一步调研,构建了测度商业集聚印象的最终量表,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商业集聚区在商业集聚印象分类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一、进一步深化对上海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认识 1、推进上海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和胡锦涛同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2、推进上海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上海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客观需要;3、推进上海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百联集团发挥商业零售业态众多、资源丰富的综合优势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我国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日趋显著,成为多数服务业发展的主导方式。鉴于服务业集聚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就是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本文将就我国服务业集聚区支持政策作一评述,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所谓服务业集聚区,即服务业企业或相关机构聚集程度较高的特定地域经济空间,通常围绕某一类或某一群服务业主导产业,形成相关服务企业的集聚和功能配套。有些服务业集聚区兼具城市功能区的特征。服务业集聚的高级形态是服务业集群,系由相互联系的一群服务业企业或相关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并在分工协作基础上形成网络化、体系化的发展状态。许多服务业集群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是根植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商业集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购物中心不断受到开发商与投资商的青睐,成为商业集聚的主要形式。购物中心具有规模经济、实现业态之间的互补、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吸引客流以及知识外溢的优势,它将成为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商业集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购物中心不断受到开发商与投资商的青睐,成为商业集聚的主要形式.购物中心具有规模经济、实现业态之间的互补、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吸引客流以及知识外溢的优势,它将成为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为了探索环境线索与商业集聚印象形成的过程关系,采用实验法,请两组被试观看A、B、C三个购物中心视频,测试消费者集聚印象和魅力度的差异。视频A和视频C除了环境线索不同之外,其余部分完全相同。视频B作为衡量调研对象评分标准的工具用来观察不同组被试的判断是否有偏差。研究的结果显示商业集聚的环境因素会影响其他属性对顾客的魅力度,并且商业集聚的某一负面线索会对减弱总体吸引力。本研究提示商业集聚的管理者环境线索对集聚印象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集聚印象,应该注重对该要素(比如外观)进行优质建设与维护。  相似文献   

9.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外商直接投资集聚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借助于产业集聚和国别集聚最终表现为区域集聚。本文以江苏省引进外资的数据对FDI地区集聚的特征、效应和形成机理展开深入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集聚效应对外资的区位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不同产业和国别的集聚效应有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研究零售业态集聚概念,对Shopping Mall的概念进行重构,揭示Shopping Mall是业态种类较多、空间分布紧促、且附带诸多服务功能的零售业态集聚的本质;构建Shopping Mall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区位选择、交通状况,服务设施与零售业态集聚的匹配、不同零售业态之间的耦合分别作为触发因素、环境因素、调节因素对Shopping Mall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健 《财贸研究》2012,23(3):8-14,30
基于199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国际分工视角出发,比较本土经济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地区专业化空间演化特点。通过空间面板分析,重点考察影响产品内国际分工下新地区专业化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该种新地区专业化能力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作用,其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地区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基于产业间、产业内国际分工下的一般专业化发展对新地区专业化形成具有阻碍作用;工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素质人力资本等是新地区专业化在更广范围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许丹 《商业研究》2002,(23):15-17
随着差异化产品的出现和发展规模经济的要求,产业内贸易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的主要趋势。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给贸易国带来了贸易利益,更带动了贸易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但是在不同的分工体系下参与贸易国家的所得利益并不对等。从这一角度剖析产业内贸易的利益问题,使我国在短期内以及中长期内在发展产业内贸易上采取相应对策,以期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我国1992-2003年间的数据,对产业间-产业内贸易结构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进行检验。首先将产业内贸易分为水平型与垂直型两类,考察了产业间贸易、两种类型产业内贸易结构的演变。然后探讨了贸易结构的这种演变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我国贸易结构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具有增加趋势;产业间贸易比重略低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但呈现减少趋势;水平产业内贸易比重一直较小。我国垂直产业内贸易与我国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的程度密不可分,并且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制品比重不断上升。本文应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1996-2006年中俄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在中国对俄罗斯工业制品贸易中,既有产业内贸易,又有产业间贸易,但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处于发展初始阶段,水平亟待提升。中国应充分利用中俄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缘优势,挖掘这一地缘优势所蕴含的产业内贸易潜力,从而促进中俄贸易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分别计算了园艺产品从1997-2007年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McDowell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我国园艺产品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我国园艺产品11年来贸易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产业间贸易,Thom&McDowell指数表明我国园艺产品产业内贸易中,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所引发的贸易增量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nalyses trends in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rade of transition countries. To explain the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ortant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industry trade and intra-industry trade (IIT), an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IT. Using varieties of gravity models, it is shown that variables from Increasing Returns Trade Theory, such as scale economies, similarity of income levels, and number of varieties produce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IIT, especially in horizontal IIT, whereas factors such 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dissimilarity in income levels, and having more developed trade partners from Heckscher–Ohlin Trade Theory are crucial in determining inter-industry trade and vertical IIT to a lesser degree.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晶 《国际贸易问题》2008,130(1):14-20
本文利用HS分类方法将农产品分成24大类,分别计算了每类农产品和总体农产品从1996-2005年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McDowell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我国农产品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Brülhart指数显示我国农产品10年来贸易的增量主要来自于产业间贸易,Thom&McDowell指数表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增量主要是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带来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Azhar-Elliott法对2000-200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但仍具有十分明显的产业间贸易特征,同时产业内贸易类型呈现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格局,各类产品产业内贸易以入超式的产业内贸易居多,但已出现向出超式产业内贸易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内贸易规模、水平及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整体产业内贸易发展比较缓慢,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贸易模式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部分纺织产品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其中低质量垂直型占绝对主导地位,产业内贸易的层次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考察了2002~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业总体、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其决定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纺织服装总体产业内贸易发展缓慢,水平不高,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各子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低不一,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导。经济规模、人均收入水平与我国产业内贸易尤其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且有显著增强趋势;人均收入差异对我国纺织服装VIIT起到正向作用,且影响显著;地理距离对中国纺织服装TIIT、HIIT和VIIT起到了较显著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纺织服装TIIT、HIIT和VIIT正相关,且影响程度有增强趋势;贸易不平衡与我国TIIT、HIIT和VIIT显著负相关,且影响程度有增强趋势。贸易开放度对我国纺织服装TI-IT、HIIT和VIIT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