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懋  祁守成 《发展》2011,(2):103-103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抑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就离不开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本文就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综述。  相似文献   

2.
CEPA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EPA迈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步,构筑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层”,是开启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一把“钥匙”。本的研究着眼于CEPA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中的作用。CEPA的签订将会带动香港经济振兴,对台湾经济未来的发展也将产生持续的影响。CEPA为解决两岸四地的经济一体化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制度安排。同时,为中国跨境区域经济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沪港之间的合作,以及“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合作,进而为可能打通CEPA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域经济布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中国经济地理的整体特征,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明确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该阶段所具有的产业发展特点。第三是找出经济发展与各个地区经济地理优势之间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防止短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回顾与评价(上)蒋清海一、对中国区域问题的基本判断虽然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有关国民经济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注重于部门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而对区域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与区域科技产业隋映辉-、区域经济与科技产业目标选择科技产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有密切的关系。作为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概念,它是指根据本国区域资源条件、科技经济发展、人口素质以及国际经贸关系等因素,实现科技──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推进产业...  相似文献   

6.
明加 《珠江经济》2004,(9):43-48
如果说全球化是最切实可行的缩短世界贫富差距的途径,那么中国选择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便是迎接全球化到来的最好方式。区域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指出FDI在中国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然后分析了FDI在中国区域分布的不平衡,并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通过FDI的区域分布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是组织研究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经民政部(民社批[1990]15号文)批准,具备全国性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现有直属个人会员200多名和一批团体会员,多数为资深的区域经济学专家。1990年2月下旬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了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的宗旨是组织区域经济理论与实际工作者,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咨询服务和学术交流。为中央、各级地方和企业的决策服务;同时加强理论方法的探讨和区域经济学知识的普及,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和区域科学,为培养区域经济管理人才,提高干  相似文献   

9.
丁文胜 《特区经济》2005,(2):184-185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部、中西部各地区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而区域经济问题十分突出,是值得研究的大问题。邓小平区域经济新思想是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总结,它集中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讨,是新时期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研究邓小平的区域经济思想,对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变化很大,不论是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还是地方的区域发展战略,都有崭新的调整。在国家区域经济及其政策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西北五省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有新的调整。一、世纪之交的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向1中国区域经济正处在工业化社会的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正处在高潮之中。因此,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过程远远大于扩散的过程,产业的优势区位集中,形成各级经济中心,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圈,并进一步沿主要交通干线形成产业、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带。如果我国到2010年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600,则人口总数将过到84亿。…  相似文献   

11.
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整合与共赢,还在于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变和完善,甚至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推进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章进一步分析了在两种社会体制、多种经济发展层次、多种化和法律背景共存的情况下,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行性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12.
吴玲蓉 《南方经济》2005,(12):68-70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迅速,现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模式主要有封闭型和开放型,了解它们的特,点、产生原因、差异及发展趋势,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选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区域之间展开经济竞争,只要是良性的,那就有好处。就和市场经济一样,有竞争才有发展,才有活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处于东北亚的主要地区,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主要力量。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各国经济各有优势,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广泛。2004年,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内的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4.4%。东北亚五国已成为中国和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特别是东北地区经济的振兴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联动关系,同时,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直接制约着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所能达到的程度。因此东北地区应抓住与东北亚合作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论物流区域化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银行在其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中认为。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比重最大。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已进入到“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物流的时代”。就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而言,21世纪必将是物流服务区域化的时代,这也是“经济一体化、物流区域化”的反映。科学地规划、系统地设计、整体地控制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原则。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可谓物流促进区域经济整合。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创新中心的创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长三角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最快,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准确把握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对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和维持发展优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角度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培育,提出多元化(包括供给多元化和需求多元化)是影响创新的关键因素,并就打造长三角创新中心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理论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及九设区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就福建省本世纪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和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决定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产业非均衡,转变为区域非均衡模式。由于人口流动因素的存在,区域不平衡格局还会进一步扩大。正确的战略选择,不是逆自然趋势而动,而是在淡水丰富的东部地区按照都市圈(带)的设想来推进城市化。因此,中央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负有重要的协调、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联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2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三大地带为基本地缘格局的区域差距也丰不断的扩大与升级。并且,这种差距表现为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从三大地带来看,不仅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在拉大,而且三大地带内部的差距也有不断扩张的趋势。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区域差距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现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区域差距会自行缩小。但是,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轨迹和相关的实证研究都已表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市场力量不仅无法使区域经济差距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迹象。那么,区域差距与经济增长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以及区域差距-区域增长-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动关系,就成为了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3、2004两年是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成果喜人的两年,本文对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运作和进展进行关注,做出现实性的分析。本文首先对区域一体化做出了一个概念性的描述,然后具体分析了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对其他两大区域一体化组织严重滞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通过观察分析指明次区域一体化是亚太地区最终实现经济整合的现实选择,最后提出中国的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